中国货币安全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货币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安全主要可以从对内安全和对外安全两个角度来审视。所谓对内安全,是指货币对内购买力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国民对本国货币充满信心。其表现形态是国内物价的相对稳定,既不出现大起,也不出现大落;既不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也不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这就要求国内银行货币体系保持相对较高的稳定性。所谓对外安全,是指本国货币与主要国际货币的比价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国际社会对本国货币充满信心,同时还要求本国的货币主权不受国际霸权者的侵害。这就意味着本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同时本国在宏观调控中能够实行独立自主和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一个对外开放度日益提升的中国而言,货币对内与对外安全的联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一方面,货币的对内安全需要有良好的外部货币环境,当一国货币对外失衡,汇率出现大起大落之时,资本外逃或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都将引发国内货币供求失衡,从而导致国内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起大落,货币的对内稳定性将受到严重挑战。另一方面,货币的对外安全性,常常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国内货币环境做支撑。当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供求失衡时,货币的对内升值或贬值,必将引发国际套利或套汇资金的大举进入,由此又会引发货币汇率的大起大落。无论从对内安全还是对外安全来看,中国的货币安全状况都存在着较大隐患,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中国货币安全现状
首先,人民币的对内安全状况不容乐观。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它的供给量客观上应与商品流通的需求量相适应,当二者间有较大背离时,市场商品价格就会出现大起大落。几年来,央行大量外汇对冲操作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倒逼,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其典型表现就是,一些大宗商品和住房价格因货币流动性过剩而急剧上涨,资产价格泡沫凸显,通胀压力巨大,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这种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之间的背离,表面上看是商品供求问题,而深层次反映的则是我国货币的对内安全度在下降。
其次,人民币对外安全形势严峻。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欧盟,特别是美国,以人民币币值低估为由,频繁施压,试图迫使人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如果中国不能出台新的战略应对举措,这种被动局面就难以改观。此外,中国的美元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对美债的持有量也不断上升。过度持有美元资产,将成为中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
美元因素与中国货币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逐步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特殊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逐步形成了对美元的高度依赖。
一是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上,长期以美元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货币。从1994年1月1日到2005年7月20日,中国政府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界定,这种“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并不是真正的浮动汇率制,而是属于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在这种制度下,人民币主要盯住美元,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美元/人民币汇率维持在1美元兑换8.28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整,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在实际运作中,美元仍然是一篮子货币中最为重要的参考货币,其他参考货币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鉴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从2008年8月起,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又重新回到盯住美元的状态,并基本稳定在1美元/6.84元人民币的水平,这种汇率政策持续了将近两年。伴随着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改革,人民币再度进入上升通道。由此可见,尽管期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实出现了一些调整,但始终并未摆脱对美元的高度依赖。
二是在外汇储备结构上,美元的比重相当高。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至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国家外汇储备总额为30446.7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外汇储备3成以上,是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日本的3倍,并且仍在持续增长。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其结构却存在着缺陷。通常,外汇储备结构可以分为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有关数据显示,在这两个方面中国都是以美元为中心的。首先,在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上,由于中国采取的是“以美元为主体,适度分散化”的货币配置,美元在中国外储货币结构中一直处于首要位置,其比重明显超过欧元、日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其次,在外汇资产结构上,中国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联邦机构债券以及公司债券等。美国重要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共持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2011年2月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称,中国至少持有2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券。综合各方数据来看,美元资产至少占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2/3。另一方面,黄金仅占中国外汇储备的1.7%左右。显然,目前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比例过大,而黄金储备偏小,结构上亟待调整。
三是在国际结算上,无论是外汇交易还是对外贸易,中国最重要的结算货币也是美元。据估计,美元在中国银行间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高达95%,中国对外贸易结算中美元的比重也应在80%以上。近年来,我国边贸发展迅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已经启动,人民币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作用有所增强,但美元在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结算中的主体地位短期内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上述三大依赖中,汇率形成对美元的依赖,导致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要依赖于美元的稳定;外汇储备结构上对美元的依赖,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的稳定必然依赖于美元的稳定;在国际结算上对美元的依赖,导致人民币在对外经贸往来中的计价作用同样要依赖于美元的稳定。这三大依赖,使中国在国家货币政策中很难发挥人民币应有的作用。
以美元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政治视角看,“搭便车”式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已难以为继。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以美元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搭便车”行为。面对美国的美元霸权,中国选择以美元为中心,一方面可以避免成为美国美元政策的可能受害者,另一方面还可享受美国政府美元战略的政策红利。比如,美国为促进出口,从2001年到2008年奉行弱势美元政策,放任美元贬值。但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中国不仅得以避免成为美元贬值战略的受害者,而且客观上享受了弱势美元的政策红利,扩大了对欧盟地区的出口。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扩大,这种“搭便车”行为如今已难以为继。首先,作为“驾车者”的美国现在要求中国“下车”。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美国频繁施压,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实行与美元脱钩的浮动汇率。其次,中国搭乘美元“便车”的代价越来越高。为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中国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进行对冲操作,这些被迫增加的人民币供应量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国内宏观调控常常左右为难,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遭到破坏。2010年以来,我国在抑制物价问题上的种种努力迟迟难以见效,足以表明失去宏观调控自主性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
从国际金融角度观察,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客观上需要中国加快去美元化。首先,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中国盯住美元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客观地说,中国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其初衷是为配合中国实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在其初期对中美两国而言有着隐性互惠,也符合当初两国在国际金融和生产体系中的自然分工,大致反映了中国作为生产国、出口国和投资国,以及美国作为进口国、消费国和融资国的关系。然而,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开始调整本国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美国开始控制债务,改变以往主要依靠过度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政策力度,扩大国内消费,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当美国不再能容纳中国如此多的出口,从而中国也不再把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引擎时,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就不得不加以改变。
其次,美元资产的保值增值面临挑战。中国之所以把大量外汇储备投向美元资产,主要因为美国的超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决定了美元资产的高安全性,有利于实现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但是,此轮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不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不断贬值。此举一方面可以刺激美国国内经济回暖,另一方面还可将危机成本向他国转嫁,实现对他国财富的变相掠夺。美国这种货币政策,严重威胁着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美元资产安全。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去美元化。
中国实现货币安全的战略对策
鉴于未来较长时期内美元仍将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中国实现货币安全的战略选择,必须“既练内功又借外力”。
首先要练好内功。中国要摆脱美元的束缚,必须改变对美元依赖的惯性,这就需要大练内功,其重点是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从近期看,要加快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方向,努力进行多元化的外汇储备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最为现实的金融力量,调整外汇投资方向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摆脱美元束缚的途径。多元化外储投资,既能发挥中国外汇储备对美国的影响力,又可分散外汇储备过于集中于美国市场的风险。可以考虑把减持的美元资产转购欧元资产,或者购买石油、矿产以及黄金等战略资源。第二,从根本上看,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国内经济结构性调整,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度。第三,从长远看,应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努力使人民币成为制约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通过双边货币互换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在作为结算货币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在此基础上,未来人民币还要向锚货币、投资货币以及储备货币方面努力。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特别是要有我中央银行可以监控的国际人民币清算体系作支撑(在这方面,我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将肩负重任),这是确保人民币不被国际金融投机家狙击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巧借外力。所谓巧借外力,就是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和协调,联合那些有能力且有意愿与美元相抗衡的经济体,共同弱化和抑制美元长期以来形成的霸权地位。就当前国际背景而言,中国可以考虑的联合对象包括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金砖国家和东亚。一是可以把欧盟作为中国遏制美元霸权最为现实的联合对象。自欧元诞生以来,欧盟被认为最有实力与美国的美元霸权相抗衡者。从欧盟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愿看,他们也希望欧元能够与美元比肩。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蔓延,欧元正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在此之际,若中国有意识地扩大对欧元资产的购买、提高欧元在人民币汇率一篮子参考货币中的比重以及在双边贸易中加大欧元结算比例,必将得到欧盟一些成员国的欢迎和支持,从而为未来更好地合作奠定基础。二是可以把欧佩克国家作为中国推动国际石油贸易非美元结算的重要地区。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沙特最大的石油出口对象国,而沙特在欧佩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持续增加,未来中国在欧佩克国家将具有更大影响力。加之部分欧佩克国家也不愿意以一种逐步贬值的货币作为石油贸易结算货币,因此,中国推动欧佩克国家在石油出口时采取非美元结算已经具备一定的现实可能性。三是加强与金砖国家的货币合作。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它们都迫切希望能够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遏制美元霸权。中国与金砖国家的货币合作主要有三个途径:在双边贸易中推进本币结算,减轻对美元的依赖;扩大彼此之间的投资份额;继续强化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共识。四是继续深化东亚金融合作。按照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理论,东亚已经成为当前维持全球美元主导地位的最关键外围地区。如果作为世界经济版图三极之一的东亚能够在汇率制度、贸易结算以及外储投资等关键领域弱化美元本位,那么美元的全球影响力将会大为减弱。经过数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东亚有着较为强烈的地区金融合作动力,也采取了切实行动。中国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推动区域内国家间的货币合作,加快东亚金融一体化进程,力争在深化清迈协议、协调区域汇率政策、建设亚洲债券市场、创建亚洲货币单位以及建设新的区域金融机构等方面取得更显著的进展。
标签:外汇储备论文; 外汇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货币论文;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论文; 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