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反差论文,书本论文,现实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课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反差是经常困扰政治教师的一个问题,这种反差会造成思想政治课的信度减弱。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这种反差,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要问题,笔者想对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存在反差,这并不是一个不可理喻的问题,就其哲学根源来说,便是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思想政治课书本知识总体可归属于理论知识,现实则是纷繁复杂的实践生活,二者存在的反差形成二者的张力,推动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前我国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处于转型期。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系列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个理论体系还在继续完善发展;实践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不仅处于发展的关键期,还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现实生活呈现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在这种大背景下,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出现的某种反差必然更为突出,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总体上存在着高度一致的一面,并没有出现过类似“文革”结束后两年转折期的那种旧理论(“继续革命”理论)和新形势(拨乱反正)完全对立的情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教材虽然几经修改,但是在大的政治方向和主要内容上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是因为它所依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的教材经过多次课改,在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这一点也是我们对反差问题思考时必须注意到的大前提。
有了上述基本认识,我们再来具体看目前思想政治课书本知识在和社会现实总体一致的前提下究竟存在哪些与社会现实的不一致,以及我们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反差,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信度。
反差之一:书本正确,现实滞后。有关的书本理论知识是正确的,但是现实生活尚未完全体现理论的要求。以党的观念教育来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据和前提是党的先进性,但现实生活中,党内一些制度上的顽疾(如“三公”消费)以及一些党员干部令人触目惊心的堕落使一些学生对党的先进性产生了怀疑。又比如,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但目前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扩大;我们讲国有经济是全民所有,但国有企业的一些行为也与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使学生不解。
反差之二:实践发展,书本滞后。实践生活在飞速发展,书本知识的一些内容或表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存在滞后的情形。比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但是我们的哲学教材在“以人为本”方面存在着大量空白(见拙文《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载《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1期、第2期)。又比如,在论述按劳分配时,依然沿袭计划经济下的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强调按劳分配只能与公有制相联系,难于解释现实分配制度。再比如,“工人阶级”是一个十分基础性的概念,但是究竟在现阶段谁是工人阶级,为什么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都未能得到明晰的说明。
反差之三:书本一元,现实多元。书本知识坚持一元化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存在复杂关系。比如,社会上流行的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话语体系、传统国学甚至佛学的话语体系,借助一些纸质、网络媒体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话语体系的话语权在增大,而我们的书本知识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各种话语体系在字面上有时会相通,如公平、正义、和谐、以人为本等,但是它们的深层理论基础又大相径庭,因此在现实中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形。
反差之四:书本抽象,疏离现实。目前,教材在某些章节结论出现有时过于武断(即道理未讲透),有时仅仅是通过形式逻辑论证,缺少源于问题、贴近生活、切合学生的辩证逻辑论证过程。比如,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时,没有比较的对象,没有评判的标准,没有辩证的过程,只是根据文件列出几条。所以许多学生说政治课中,有些内容太抽象,反映出他们难以把抽象的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二者的反差。
反差之五:书本简单,现实复杂。作为中学的教科书,往往带有入门的性质,因此必然存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成一些粗线条结论的情形,又经过反复考试测验,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为一些现成的条条(结论),而一旦走入社会,对一些不“纯粹”的社会矛盾,学生感到难以解释,于是怀疑甚至否定书本知识。一些大学教师常常会告诫刚进大学的中学生,你们要把中学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除了有的属于观点上的差异外,主要可能是要排除学生头脑中的“本本主义”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从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反差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面对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时,要作冷静的具体分析,采取正确应对的态度和方法。笔者认为,至少以下几点是我们为解决“反差”问题应当努力去做的。
坚持理想信念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政治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理应是我们政治教师的精神支柱。只有树立了理想信念,才能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哪些是改革的方向,哪些是改革的对象;哪些是发展的趋势,哪些是暂时的现象;哪些是新生事物,哪些是沉渣泛起;哪些是倡导的,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存在的。
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就要加强学习。有的青年教师平时备课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在网络上浏览搜集信息,却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中央文件的学习钻研,结果在海量的信息中产生迷误,甚至动摇了原有的理想信念。政治教师只有自己把道理搞清楚了,才能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可信度。
运用辩证思维
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指导教学、教育学生。辩证的方法内容很丰富,其中重要内容有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正面教育”的含义,青少年涉世未深,要坚持正面教育,要在课堂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不错的,但正面教育不是一味讲好的片面教育、理想化教育、绝对化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证明,片面的理想化教育会给学生今后的成长带来隐患。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具有辩护(肯定)和批判(否定)双重功能的,在当今仍然如此,一方面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人民政权,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比真善美和假恶丑,揭露鞭挞落后腐朽的东西,反对物质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观念,承认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失误,使学生对社会发展有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们也不必回避自身体制存在的问题,既要反对把体制中的弊端说成是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带来的,也要深刻理解党中央的进一步改革思路,而不是把现行体制说得尽善尽美,讲过头话。辩护(肯定)和批判(否定)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在坚持肯定和否定统一的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坚持两点和重点的统一,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在教学中热情地向学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来的社会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社会进步的信心,不能喧宾夺主,颠倒主次,给学生留下社会阴暗的印象。笔者曾多次上“坚持党的领导”的内容,一方面让学生亲口说出他们耳闻目睹的社会巨大进步,以此来认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回避党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分清主流和支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有历史视野
我们要用历史的方法指导教学。所谓历史的方法内容也极其丰富,但最重要的是用过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概念、原理乃至政策,都要看成是生成变化的而不是凝固的东西(如前面提及的按劳分配、工人阶级)。特别是对当下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政策,更要放在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去理解,比如依法治国,就不是简单地下一个形式逻辑定义,而应当展现它产生的背景、所回答的当代问题、与以往执政理念的区别联系以及其本身的发展趋势等,把来龙去脉讲清楚,把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从历史的,比较中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和未来的前景。一些学生对现实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以致怀疑书本知识的正确性,和他们只看当下,不看历史,缺乏对现实和理论的历史感有关。如果仅从形式上构建逻辑体系而不是从实践问题中引出基本观点,会在认识上扩大书本和现实的反差。
加强方法论教育
不少学生(也包括相当数量的成人)由于不了解本质和现象、应然和实然、目标和过程的关系,因而误解了理论的作用,他们总想从理论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如果不能如愿,就以为书本脱离现实,“两层皮”,没有用处。其实,理论对现实的意义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正确的方法、方向。我曾经以“两点之间最短距离是直线”为例,对学生说这个原理并没有告诉你上学具体该走哪条路,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同学能够真的走直线到校的,但是这个原理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行动方向,使我们少走冤枉路。同样道理,我们也应当从方法论视角来认识政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它不仅反映社会的主流现实,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法、是非的标准和行动的方向。另外,有时学生会根据来自社会或网络的道听途说要政治老师予以评判,除了特殊情况,一般我们无须全部加以评判,因为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充分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去评判。
唤起社会责任感
面对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反差,有的学生只是把自己当作一名“批判者”,热衷于扔“板砖”。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只是开辟了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是要靠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奋斗,因此每一代人都应当有比上一代人做得更好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亲身体验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当更多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生活,通过网络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介入社会文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直接来自社会的新鲜的信息,能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感知到真实可信的社会生活,架起书本与现实的桥梁。
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面对当前的社会矛盾,各种思想体系都活跃起来,特别是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话语体系影响很大,不少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政策,以自由主义观点来看却可能是错误的、落后的,比如关于民主问题,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虽有某些类似、相通之处,但它们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不能用自由主义话语体系来分析书本和现实反差的原因和解决方向。当然,由于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如今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自由主义主张的一些观点会有一定积极意义(如强调公民权利),凡是属于人类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史上一些对当下现实有启发的案例,也可以用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但对其非科学性的一面要有所警惕并加以必要的评判,特别不能让它们歪曲、动摇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的传播。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课书本和现实的反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它涉及方方面面,有赖于理论界的新成果,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是中学政治教师独自能研究解决的。但中学政治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直接从事着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累有益的经验,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