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四重蕴涵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四重蕴涵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四重蕴涵

于 波 王 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明;亚洲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世界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文明,它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横坐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明、革命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明的纵坐标体系中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境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定位中华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的合理张力与最佳平衡点,深深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发展、为世界各国谋和平的初心与使命。

当前绿色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理念,除了使建筑物具有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和耐久性等特征外,还要注意生态环保。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及“生态设计”理念,从而不断满足大众多样化的设计需求,同时使生态化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而木结构便具备这一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具有应用价值。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共纳入15项RCT[9-20],均在英文期刊发表,合计12 755例患者,均为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各项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治疗周期以及治疗前PASI评分、体表面积权重、生物制剂治疗史 (入组前接受优特克单抗、阿达木单抗、依那西普等治疗)等一般资料均衡,有可比性。纳入各项研究疗程在12~52周不等,但纳入分析的数据均为12周末。见表1。

从某种程度而言,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纲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在全面互动中走向新的复兴,从文明发展的高度,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仅在全球化时代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也在民族国家中注重兼容创新,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具有重要的中国意义与世界意义。

液压系统由电机—齿轮泵总成、手动应急泵总成、高压蓄能器总成、阀组总成、管路总成等组成。采用双液压源双回路加蓄能器结构,一套电机—泵总成工作,另一套备用,两套同时出现问题时,可使用手动应急泵应急处理,具有多重保护功能,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彰显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内涵

但是,人类世界文明高地的确立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之物,而是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先进文化引领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动态过程。管窥世界文明高地的历史转移图景,人类文明高地在历史上先后实现了向古希腊罗马文明、地中海—大西洋文明、美利坚文明的成功转移,欧洲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心,美利坚文明取代欧洲文明成为世界新的文明高地,也正是因为它们分别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契机,先后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领航者,奠定了成为人类世界文明高地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当今亚洲尽管不是世界文明的高地,但作为人类世界文明辉煌灿烂的曾经的高地,亚洲各个区域的文明形成与发展历程虽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各个区域的文明不仅共同演奏了亚洲文明的历史辉煌,也对人类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二,促进亚洲文明的崭新聚拢。各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共同交融、汇聚于亚洲,亚洲文明多样性依然是当今值得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共谋亚洲新活力的潜藏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的亚洲,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5]梁启超1901年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华文明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在新时代,中华传统文明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成一体式结合,即“中国之中国”;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合作,即“亚洲之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促进亚洲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在全球化中更有作为,使新一波全球化成为引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机遇,即“世界之中国”。新时代“亚洲之中国”是再创亚洲文明高地,在更高形式上再创亚洲文明,促进亚洲文明的崭新聚拢的内在诉求与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会以其“亚洲之中国”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要求,促进亚洲文明在新时代的全新链接与时代聚拢。

“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2](P262)可见,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复合是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诉求与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合理要素与积极成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并不是一种传统文明的乡愁式复归或复古,也不是对西方文明的一种简单式复制或套版,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崭新”的超越,既超越“东方中心论”的狭隘思维,也跳出“西方中心论”的巢穴,是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基础上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也反映了中国梦是一种文明梦。中国崛起是一种文明崛起,意味着一种新型文明和意义系统的诞生,既为中国发展抹上浓浓的文明底色,也为世界发展提供新的文明图景。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妊娠期抑郁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研究 …………………………………………… 高 杉等(17):2439

第二,促进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我们不仅是一个陆地面积广袤的内陆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广泛海洋战略利益的海洋大国,成功实现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转型是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据此,建设海洋强国是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与构成要素,新时代需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

第三,社会主义文明与全球文明发展的对接。“全球文明”已成为当今世界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现象,社会主义文明要大力遵循与积极主动适应全球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在适应全球文明发展规律中有效拓展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社会主义文明才能更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因为社会主义文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8](P276)可见,全球化并非纯粹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在各种文明共通中实现文明共享的现代性问题,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只有在全球化时空中积极对接全球文明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中的创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彰显实现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的内涵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除了古埃及之外,世界上公认的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分别处于亚洲,其中古巴比伦位于亚洲的西部,古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古华夏位于亚洲的东部。众所周知,地中海文明虽然也是一个古老文明,但实则是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的衍生文明,正如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所言:“今天的西方文明,也可以说就是欧美文明。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系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系来自近东各城市。”[4](P3)所以,亚洲文明曾经是人类文明的高地,“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5]

他们热恋两个多月,然后举行了婚礼。后来她被检查出身患绝症,那时候,他们的蜜月尚未度完。临死前她握着秦川的手,说,娶个好女人,享受你余下的人生吧!她交给秦川一个纸袋,那里面装着秦川的合格证、信誉卡、保修卡、使用说明……她本想永远瞒着秦川,可是临死以前,她改变了主意。她说充气娃娃有权知道自己的身世,尽管这身世非但没有价值,反而会增加痛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2](P5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在全面互动中走向新的复兴。为此,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在新时代更加需要重振文明国家的风范,为新时代中国重新找回文明自信,确立文明国家的历史站位与时代视野。尽管中华文明确实经历了许多历史浩劫,多次遭受异族入侵,但都一直保持着本土文明的历史地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公元前5世纪的帝国时期,东半球的秦汉帝国与西半球的古罗马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并存的两大帝国,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则进入长达上千年的慢慢长夜,罗马帝国灭亡表明古罗马文明败给了游牧文明。然而中国则浴火重生地建立了伟大的唐代,并向前演绎着宋代和元代的文明,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一个中心,这意味着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成功战胜了游牧文明,并拥有着漫长的历史辉煌。但是,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则在黑暗中重新走向黎明,产生工业文明,不可一世地挑战世界文明的原有秩序,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中国见证。

历史表明,19世纪中叶以前,古中国、古印度一直在世界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世界经济、文化与科技领先地位,是推动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与科技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文化与科技的中心不是欧洲而是亚洲,“亚洲经济的增长可能始自1500年到1775年,亚洲生产着世界上约80%的产品,换句话说,占世界人口总数2/3的人(亚洲人)生产着世界上4/5的产品。换一个角度看,1775年,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欧洲人与非洲人和美洲人一起生产着世界上1/5的产品。所以,在1500年之后的三个世纪,亚洲人拥有生产力最发达的经济”[6](P112)。亚洲也是当时世界科技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输出者,向世界各地输出科技与文化产品,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也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视为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预兆,并且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的确立与发展,亚洲文明高地让位于欧洲文明、东方文明从属于西方文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P36)

历史总是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深深地蕴含着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的价值与智慧,人类世界文明高地也定会经历“亚洲→欧洲→美洲→亚洲”的否定之否定式发展。为此,亚洲文明高地会是一种更高形式上的再创,再次展现出亚洲文明的无穷魅力,成为世界文明多样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同欧洲文明、美利坚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互容、互鉴、互通,为推动世界文明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若想实现创业的梦想,必须要学习相关创业领域内的基本知识,很多创业企业由于创业者本身缺乏专业知识、相关社会经验和阅历导致企业被淘汰。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和优秀的创业团队交换经验。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和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创客进行交流,了解不同行业的企业的运营方式。同时创业者要勇敢地去做尝试,大胆地去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实习,增加经验和阅历,不断吸取教训并总结、改进使创业项目成熟。

第一,确证亚洲文明高地的中国站位。中华文明的复兴意味着在新时代实践中重新确证中国在亚洲文明的站位与视界,找回中国在亚洲文明中应有的地位。确证中国在亚洲文明高地再创中的新时代站位,会使中国在亚洲文明高地再创中大有作为,为重建亚洲文明高地贡献中华文明智慧,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中国人对新时代亚洲文明的自觉与自信,从而直接推进亚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话语高地构建。为此,共建共治共享新时代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因为“中国是亚洲和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2](P332)。当今中国是“亚信”(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主席国,中国的积极参与必将会使“亚信”迈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亚信”成员国之间深度携手合作,亚洲文明高地再创前景是光明灿烂的,亚洲地区会得到进一步稳定与发展,亚洲各国之间会更加互谅互信,达成更多思想共识与目标共识,中国在亚洲文明高地再创中也将继续发挥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与时代魅力。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强势崛起,中华文明在辉煌灿烂中渐渐走向平庸,处处呈现出令人伤心的落差对比,最终结果是传统的农业文明败给了新兴的工业文明,西方工业文明兴盛与东方农业文明衰败成为一种新的历史走势,并造就了19世纪中华文明的历史悲剧,中华文明也往往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痛心词汇,特别是鸦片战争表征着以海洋文明为主体的西方工业文明彻底震动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甲午战败则表征中华文明自信的彻底崩溃,在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下,中华文明往往感到迷茫、无策,在西方工业文明挑战下失去原有的传统位置,可以说,“人死了”(弗洛姆语)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自信崩溃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慨叹,20世纪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义德的“民族中心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论调既是工业文明自信的现代翻版,也蕴含着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华文明的用意,企图以一种“征服”或“敌视”的心态来看待或评说当今中华文明复兴与发展的态势。

第三,发挥亚洲的世界文明创造功能。亚洲文明昔日有着相通的根脉,促进亚洲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全面对接与交融,提升亚洲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话语地位与时代高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蕴涵。但是,这种文明蕴涵不仅有别于今日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冲突主义”“文化等级主义”“文化优劣主义”等思维,也有别于西方宣扬和推行的资本主义文明价值观,将为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使世界文明与发展有着更为根深叶茂的灿烂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亚洲稳定,是世界和平之幸;亚洲振兴,是世界发展之福。”[2](P353-354)“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5]当今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发挥亚洲的世界文明创造功能的现实注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念延续与实践铺展,亚洲文明定会成为催生、培养未来世界新文明的重要力量,成为提升世界多元文明之间交流互动的“样板”。

三、彰显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复合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P349)“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新时代的“核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华文化自信的饱含深情的论述,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不仅契合了人类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潮流,也实则蕴含着复兴中华文明的新时代使命,为推进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了文明基础。

第一,促进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转型。中国现代化即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的高度压缩时空中,面对人类社会信息文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文明转型不仅是简单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而要实现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同频共振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1]

第一,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融汇。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序列的历时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空间并存的共时问题,是社会主义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接力关系,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合理要素要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要吸纳、融汇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合理要素,它是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现代性创造与时代性发展。为此,把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合理要素与积极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灵根”,以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进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之间的融汇,建构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能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复合。

第二,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的交汇。资本主义文明与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以社会主义文明评说资本主义文明抑或用资本主义文明裁剪社会主义文明,均有不当之处。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多元性决定了存在着以社会主义文明为主体的多种文明并存现象,资本主义文明的合理要素与积极成果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实践中起着一定的正向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也要积极地吸收与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合理要素与积极成果,实现两种文明的合理交汇。

第三,促进区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转型。在当今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世界图景中,“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3](P545)。中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的发展,中华文明在保持其区域性文明的优秀品质的同时,也要提升其全球性文明的现代视野,实现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全球性文明的转型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复兴的内在诉求,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3](P478)。“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3](P352),“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3](P449)。因此,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必将是一种传统文明、现代文明与全球文明的全新文明形态,既有别于西方历史上主动侵略型的文明形态,也有别于东方被奴役式被动跟随型的文明形态,能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提供21世纪文明发展的“中国样板”。

转型期中国正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三代同堂”时空中,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则需要合乎规律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正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坐标向度、基本原则与具体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充分表达了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复合的蕴涵,正在以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在中国大地上演绎远远超越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践伦理与社会主义精神”,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至于孟子,他认为:“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4](P366)无论是出于“重孝”或是“重仁”的主张[5],其最基本前提便是对于个体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因而他是坚定的武德论者,重视“德”对“武”的规约,而与纵横家、法家等相对抗。

一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世界格局。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不需要外部的资本主义文明资源,而是从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充分吸收、借鉴社会主义文明外部资源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需要具备全球格局,走向世界历史,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与价值。新时代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充满国际情怀与世界视野的正确理念,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合作共赢的世界格局,“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3](P540)。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在全球化时空中如何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底蕴,为有效解决世界共同难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纽带。

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包容共融。促进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互鉴,提升社会主义文明的开放包容品质,谋求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价值特质。这一特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包容其他文明的一种新文明形态,是人类新文明形态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上的一种整体性发展,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在扬弃东西文明基础对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超越。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既非简单地否定其他文明的合理性与积极性,也非简单地复归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而是着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包容共融的文明样态。今天,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文明观定会是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包容共融的文明观,会在更高“位阶”上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优良品质与价值水准,引领世界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3](P524-525)

三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自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强自信是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在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文明及世界其他文明的历史、现实与价值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信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这既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自强现自信,也表明了社会主义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打破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各种唱衰社会主义文明的论调,论证了社会主义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实现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携带“文明”的飞翔之梦。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不仅充分肯定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也夯实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提升了社会主义文明的魅力,奠定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底气,给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中国样板”,因为“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3](P544)

四、彰显世界文明秩序重构的内涵

“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3](P544)人类发展历程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自己文明的历程,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质,需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及其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积极贡献,任何企图以一种文明宰制甚或消灭另一种文明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注定是要失败的。在此,需要澄明的是,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是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将世界文明划分为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儒家)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亨廷顿在声称“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冲突根源的同时,也隐喻了隐藏的“文明和谐”因子,因为他认为世界秩序唯有植根于文明土壤之中才最可靠。但整体而言,亨廷顿是带着“有色眼镜”对中华文明展开了“别有用意”的诠释:中华文明是未来文明冲突中最有可能制造麻烦的一种文明,会对世界文明秩序产生巨大影响。遗憾的是,亨廷顿不能也无法预见到中华文明产生正面而非负面、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影响,中华文明复兴带来的并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繁荣发展的机遇,中华文明复兴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再生,能为世界其他文明复兴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毫无疑问,亨廷顿的观点有诸多偏颇与荒谬之处,折射了西方文明企图敌视甚或征服中华文明的一种“文化霸权”心态,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一种翻版,表明了西方文明由于其自身局限性与狭隘性,无法实现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和谐”的华丽转身。

文明的冲突呼唤着文明的和谐,表征着人们对世界秩序的文明呼唤,如何实现世界文明秩序的和谐,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管窥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的21种文明抑或亨廷顿划分的世界八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之外,其他文明均难以承担实现从“文明冲突”向“文明和谐”升华的时代使命。因为中华文明强调和主张的“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文明秩序观,既超越了“丛林法则”或“零和博弈”的竞争式逻辑,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将开创一种真正“文明”的秩序。毋庸置疑,西方文明在今天依然是一种强势文明,世界文明发展依然被西方文明的阴影笼罩。但同样需要承认的是,西方文明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与自身弱点,这直接加快了西方文明的灾难与衰落。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和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学说”等都揭示了西方文明的时代性悲伤与现代性危机。今天,任何一种文明欲主宰整个人类社会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文明发展也不是孤立的,世界文明秩序重构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互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文明秩序重构中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大促进世界文明秩序的重构,塑造一个世界文明和谐的新型样态,在更高级形式上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文明”与“富强”“民主”“和谐”一道,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这里的“文明”有别于日常生活世界中“讲文明”意义上的“文明”,它是对“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等抹黑中国的有关论调的一种有力回应,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崛起会是一种文明型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会是一种和平型的发展,向全世界展现了以追求“天下大同”为旨归的文明大国理念与姿态,确定了在更高级形式上重构21世纪世界文明秩序的目标与方向,表征着以中华文明复兴推动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是破解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话语霸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2](P273)然而,“普世文明”是近年来西方文明中心论或西方文明优势论的一种现代翻版,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其文明扩张和推行文化霸权的幌子与工具。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将这种文明扩张视为向未开化国家和民族传播“文明”,正如亨廷顿所言:“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9](P45)面对当今西方所谓“普世文明”的不断渗透,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担当与时代使命,提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P313)。这直接为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中华文明要为实现世界文明秩序在更高级形式上重构而贡献智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今天,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即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定会推动世界文明秩序在更高级形式上实现重构,进而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建设性变化。

二是开启世界文明互鉴交融的新纪元。“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P259-260)由此可知,建构和谐世界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间互鉴交融,和谐世界的建构才更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面对当今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拨开了不同文明之间和谐相处的迷雾,他明确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3](P544)“只有在多样性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3](P524)“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当今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已将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等紧紧地串在一起,“一带一路”也正在开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互鉴交融的新纪元,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互鉴交融的时代缩影,推动着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协同发展,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互鉴交融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今天,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将会以和平发展方式实现全面、深度的对话交流,在更高级形式上捍卫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特质。

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自主调整。将Paper对象存入数据库,需操作3个表:试卷表、试卷判断题关系表、试卷选择题关系表,存入关系表中采用两个循环遍历存储。

三是探索人类大我意识的新文明秩序。历史证明,民族的即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都将会对现有世界文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深深影响了世界经济秩序与文化价值秩序的格局变化,世界文明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重构,中华文明的复兴也必将会为捍卫世界文明多样性特质提供一个新方向或值得称道的美好蓝图,进而促进世界文明生态的健康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0](P394),“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8](P119)。由此可见,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明秩序重构在本质上即要塑造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契合世界文明秩序重构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系统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和“怎样建设这样的世界”的深刻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扬弃了传统“华夏中心论”,超越了现代“西方中心论”,彰显了“人类中心论”,为在更高级形式上重构世界文明秩序注入了“人类大我意识”理念,为突破不同文明交往的“国强必霸”逻辑指明了新方向。

五、结语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中华文明复兴不会是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简单复归,也不会是“国强必霸”的逻辑重演,而定会是捍卫以“人类大我意识”为中心的文明复兴,为重构一种聚焦“人类大我意识”的世界文明秩序而贡献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11]

Solar cycle modul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Middle East subtropical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美)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M].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6](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M].夏继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18X(2019)10-0204-0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文化理路研究”(17BKS 04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MKS18210)

于 波,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99)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西南昌 330022)

王 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南昌 330022)

【责任编辑:艾 哲】

标签:;  ;  ;  ;  ;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四重蕴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