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便宜比较优势受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力论文,比较优势论文,便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宁向东提出,仅仅依靠“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能把握今天“新经济”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并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的,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考“国家竞争战略”的理论或思考方法。
所谓“比较优势”,最早是由大卫·李嘉图在200年前提出的。 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每一个国家专业化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贸易对两个国家都有利。比较优势规定了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结构和贸易方向,也就是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要优先考虑本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扬长避短。
60年代和70年代,东亚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比较优势”概念的合理性。我们在谈及“比较优势”时,常常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特征相联系,并以此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依据。宁向东指出,不过,人们常常忽略的是,劳动密集型战略如果有效必须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是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并非过剩。就第一个前提而言,在今天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已经不具备。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在总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仅仅依靠劳动力的廉价,依靠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恐怕只能得到就业者的温饱,而永远不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主宰。只有劳动力便宜,就只能打工,在国际分工中做最简单、低级的工作,而永远不能主宰国际分工。就第二个前提而言,当东亚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曝光之后,各国纷纷仿效。这固然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富裕之路,但也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竞争。因此,发展中国家都希望不仅仅只是依靠劳动力廉价的唯一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这就不得不对外部经济的力量形成依赖,而外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往往是以外资的进入为载体的。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必须要保证对外资的吸引力。而这又是要通过高利率来实现的。但是,高利率政策的长期执行,往往会加大国内企业的收益压力,并诱致较大规模的泡沫生成。这也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的一部分内因。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完成以劳动力廉价获取优势到以技术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跃迁,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以出现经济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国家在长期通过劳动力优势所获取的财富就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失去。
宁向东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是我们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式和新变化还缺乏了解,因此还不能跳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考模式,还不能确立一种从总体上发展经济的思路。目前,国际经济和国际竞争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包括: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很难完全在一个自己可控制的区域内创造出有充分竞争能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大,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长时间处于不利的地位;国际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以知识驱动经济的时代,发展中国家发展高新技术的能力十分薄弱,技术开发和高赢利项目的选择空间都十分狭小,单独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在应付激烈竞争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我国各类企业的不同情况来看,普遍处于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竞争能力不足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要超越传统的比较优势的观念,从宏观上建立“国家竞争能力”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国家竞争战略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