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排水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吴伟1,朱侃2 彭静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排水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吴伟1,朱侃2 彭静2

吴 伟1 朱 侃2 彭 静2

(1.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2.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内涝”频发这些影响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经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理念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线,相关部门也多次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加强城市的排水建设和供水需求,改善城市居民的环境。本文就对“海绵城市”理念和发展现状做了简单阐述,对海绵城市排水建设的意义及有效措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给排水建设

1、海绵城市理念及应用现状

1.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设计目标是建设全面的雨水开发利用体系,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保证区域内自然水文的平衡与稳定,弥补城市道路渗水能力较低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蓄水池减轻洪涝压力,防止水资源的污染[1]。

海绵城市利用建筑、绿化带、广场、道路、水系等多种基础设施,并以之为载体,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城市水安全,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文条件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以及项目操作的可行性,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回用、外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从而起到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2]。

海绵城市通过优化雨水管理系统来完善我国整体的生态建设,在理论的基础上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雨水循环利用体系,有利于缓解我国的洪涝灾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2海绵城市的国内外现状

目前城市地表径流严重阻碍了水文循环,并且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量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本国的特点建立了一系列新型的雨水管理体系。

我国也将雨水管理和资源利用问题纳入到了工作的重点范畴,目前已经掌握了多项控制和处理技术,并在植被过滤带、雨水花园等方面实现了进一步提高。这些技术已经逐渐开始投入到应用中,一些商家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和蓄水等设备实现对水源的调控,并且起到了较好的绿化效果。但是由于客观要素的限制,这些设备只能在较小的领域进行实施,应用重点也大都集中在雨水收集方而,远没有关注到整个雨水系统的各因素。政策还不尽完善,技术不很成熟,我国的海绵城市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意义

2.1弥补给排水设施欠账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将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尽量保持城市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通过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来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另外,利用生态手段对传统粗放型城市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修复己经被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城市建设中,应尽量增加绿地而积,以有效积存、渗透并净化雨水,满足城市生产、生活以及景观用水、供水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应将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统筹管理,有效协调给排水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建立起城市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等各种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建设地下管道网络、充分发挥城城市资源优势,尽量在缓解城市管道网络压力、提高管道网络承载力的同时,有效收集城市雨水,对各种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2.2提高极端天气抵抗能力

从我国城市情况来看,共有642座城市有防洪任务,但达到国家要求的仅有321座;在34座特大防洪城市中,能达到国家要求防洪标准的仅有7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建立起完整的给排水设施,将防水、排水、蓄水、处理水等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在遭遇短时间局部强降水时,出现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流量加大的现象,尽量减轻城市防雨防洪的工作压力,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次数

2.3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各地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己经进入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主的阶段,因此,我国相关建设者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将城市建设工作与城市资源保护工作相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统筹雨水开发系统、雨水管理系统和雨水排放系统,加强对雨水的渗透、存储、管理和净化,有效收集并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排水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3.1改变传统排水概念,推行就地滞洪蓄水

我国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地表水径流,但是快速排出地表径流会造成部分地区水量过多,各地水源将会向地势较低的地方聚集,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将会增大。因此,针对当地的客观情况,进行雨水引流,使其向湖泊和湿地等地聚集,最终转化为地下水资源。在居民生活区域,建造一些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储存在蓄水池,满足居民区观赏用水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3.2改变设计理念,增加城市蓄水能力

①保护和恢复河湖水系,增加雨水调蓄能力

城市河湖水系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水文系统的骨架,只有首先保护和恢复河湖水系的规模,才能保证城市雨水的调蓄空间和行洪通道,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所在,所以建设海绵城市,要率先做好保护和恢复城市河湖水系的工作。

②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绿化是影响一座城市人居环境的直观的载体,也是降雨与城市地表、地下水资源交流与循环的主要载体,只有保证一定的城市绿化率,才能保证雨水的下渗能力,才能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品质,因此,要建设海绵城市,必须要从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注重对绿化面积的保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城市绿化面积。

③降低绿化标高、抬高路面标高

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路面的高度相对于绿化带的高度较低,当地面有雨水聚集时,雨水会顺势流入道路排水系统中,这样不仅不利于储存雨水资源,而且雨水流经绿化带会带走大量泥土,对道路和排水系统造成污染。居民生活区也经常产生此类现象。为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在设计理念上,应改变道路与绿化带之间的相对高度,保证雨水流入下沉式绿化带。

④增加透水铺装面积,恢复水文循环

传统的城市建设多为不透水铺装,城市硬化面积越来越大,雨水被不透水的硬化路面阻隔,无法与地下水交流。一方面,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地下水位下降,以下水文环境发生区大变化,平衡被破坏;另一方面,大量雨水无法下渗,地表径流增加,大量雨水聚积在地面,形成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应该注重增加透水铺装的面积,恢复自然的水文循环。

3.3推广新型铺装材料,提高雨水渗入能力

目前,我国修建的道路大多采用混凝土或沥青材料,这些材料密度较高,且不透水,不利于雨水的下渗,地下水资源也随之减少,复杂的地下排水管网也不允许管网内的水与地下水进行交流,对雨水的渗透造成了一定阻碍。所以,城市建设要提高透水材料的应用面积。在日本、德国等国家,透水性材料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系统。透水型铺装在停车场等而积较大的区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而言之,为了建立起科学的海绵城市给排水体系,建设者需要在规划设计、实施建设等各阶段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尽量完善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抵抗极端天气的能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2015,01:11-18.

[2]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章林伟,曹燕进,徐慧纬.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简析[J]. 建设科技,2015,01:19-21.

论文作者:吴伟1,朱侃2 彭静2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4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排水建设中的应用论文_吴伟1,朱侃2 彭静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