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发展的几点认识与对策_农民论文

农村市场发展的几点认识与对策_农民论文

关于开拓农村市场的一些认识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农村市场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农村消费

1.总体上层次不高。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总体上层次不高,生活消费仍然是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1985~1996年间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6.3%~58.8%之间徘徊,尽管1997年下降到55.1%,但主要是食品价格下降所致。

2.消费货币化程度提高。首先,农民消费支出中货币化份额逐年提高,而实物份额逐年下降。这种趋势在1997年表现得尤为明显。是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7元,比1996年增加45元;而人均货币化生活消费支出额达1126元,比1996年增加50元。因而1997年农民消费的增加全部来自货币消费额的增加。1997年,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货币化支出已占69.6%,实物性支出占30.4%。农民生产性支出的货币化程度已经很高,尤其是生产性固定资产,其货币化程度已达100%。其次,货币化消费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80~1995年,农民人均货币购买支出年均增长19.4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0.65%。同期,农民货币购买支出以生活消费为主,但在货币购买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下降,而生产投资的货币支出占货币购买总支出的比重在上升。

3.生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首先,食品、住宅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而文教娱乐用品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度上升。199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结构序列为:吃、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穿、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其他非商品性支出。其次,对不同生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发生变化。一是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等80年代中期在城镇迅速普及的第二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大幅度上升,其中以彩色电视机最为突出,1996年,其普及率达到22.91%,比1990年提高了18.19个百分点;二是同类产品的消费升级加快,如黑白电视机的普及率在1993~1996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26个百分点,而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同期平均每年增加4.02个百分点。

4.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差距明显,消费升级也显示出差异性。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食品、衣着方面的消费差距较小,而在交通通讯、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差距较大。在消费升级方面,东部农村居民新建房屋中砖木结构的面积下降而钢筋水泥结构的面积上升,中部地区二者并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住房与东中部差距较大。就生活耐用消费品来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对自行车、钟表、电风扇等第一代产品的需求已趋饱和,对第二代生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上升,而对录像机、空调、组合音响的需求也已出现;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对第一代生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仍未饱和,而对第二代生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潜力巨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对生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尚处于数量扩张阶段。

5.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近年来有下降的势头。统计表明,近几年我国农机需求增长较快的主要有大型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小型拖拉机、柴油机等,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曾一度脱销,玉米联合收割机供不应求。1996年与1985年相比,农村户均购买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生产用柴油、生产用汽油分别增长了57.07%到269.41%不等。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产性投入总额达到773元,但由于在1997年遇到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回落等情况,当年的人均生产性投入总额为766元,比上年减少7元,这是9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的下降。当年农村户均化肥的购买量减少,而农药、农用薄膜、生产用柴油、生产用汽油的购买量增加。

二、关于农民收入

1.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自改革开始到80年代中期,受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影响,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1978~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实际年均增长15.1%。在80年代中期以后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农民收入的增长趋缓。1985~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98元提高到1926元,实际年均增长4.17%。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6%,增幅比1996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2.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第一,纯收入增加额中货币性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逐年提高。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现金纯收入为140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67.2%;比1996年增加185元,增长15.2%;是人均纯收入增加额164元的112.8%,比1996年的66.5%提高了46.3个百分点。第二,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增加较多。1997年与1996年比较,在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虽仍是主体,但比重有所下降,为70.5%;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则上升,达24.6%。据对1992~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种植业收入相关不大,和种粮收入相关更小,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劳务收入,劳务收入与毛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3和0.93。第三,收入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农民生产性纯收入中,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增长快于第一产业,因而比重上升。1997年与1996年相比,在农民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中,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占63.8%,下降了2.3个百分点;而从第二、第三产业获得的收入占36.2%,上升了2.3个百分点。

3.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加大,而城乡差距缩小。1980年全国东、中西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28:1.06:1,而1996年这个比例变为1.88:1.27: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最好的是1985年,在1985年以后的几年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1995年以来又有所缩小,处于2.5:1左右,1997年这个差距由1996年的2.51:1缩小到2.47:1。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潜力

1.农民消费增长缓慢。首先,与收入增长幅度相比,消费增长幅度偏低。1997年,农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上年实际增长0.4%,不但低于1996年10.6%的增幅,也低于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4.2个百分点,无论是增幅还是消费绝对水平的增加额,都是90年代以来最低的。其次,购买能力有所提高,但购买欲望不高。1997年,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全部来自货币纯收入的增加额,购买力提高,但平均每个农民对工业品的购买总额的增幅则较低,只有4.1%,不及当年人均纯收入增幅(未扣除物价因素)的1/2,低于1996年17.1个百分点,更低于1995年27.2个百分点。1997年农村货币结余额比1996年增加较多,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城乡消费差距巨大。一方面,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断层”。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经历了80年代两次升级之后,从90年代初开始又进入了新的升级的准备阶段,该阶段大约需要10~15年。在此期间,如果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适度,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就能及时填补城镇居民消费升级后留下的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在城镇居民第二次消费升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品生产能力,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源。然而,据估计,农民现在的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2年前的水平,城乡消费升级换代的时间差至少为10年。另一方面,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农村消费品零售额所占的比重依然不高。1985~1996年该指标从58.5%下降到43.5%,也就是说,占全国总人口75%的9亿多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尚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而1978~1985年,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量中,农村占62%,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成为这一时期消费品市场扩张的主导因素。

3.农业发展对物质投入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农业对工业品的需求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以1995年为例,我国农业总产出每增长1万元,将直接和间接增加对各部门的需求为:化学工业0.180万元,商业0.057万元,食品制造业0.082万元,机械工业0.031万元,金属冶炼0.031万元,金融保险业0.017万元。而且1995年与1990年相比,农业生产单位产出对化学工业、食品制造业、机械工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商业和货运邮电业的投入的需求较大且有增加的趋势。其次,今后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加大物质投入。如据测算,要实现“九五”粮食增产目标,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化肥、农机、农药和农用薄膜的贡献份额应分别达到32.09%、10.98%、3.83%和2.49%。这就要求化肥的投入平均每年至少要增长3.8%,农用排灌机械和耕作机械每年增加4.2%,农用薄膜每年增加5%。

四、开拓农村市场的障碍因素

近年来,农民虽有较强的购买欲望,却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这既与农民收入、购买力水平增长相对缓慢有关,也与农民消费环境较差有关。主要表现在:(1)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农民消费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把经营的重点放在城市,当产品在城市市场相对过剩时,工业企业未能及时对农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和特征做调查研究,生产出符合农民需要的产品。此外,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消费需求上的差异,也为企业产品结构与农民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增添了难度。(2)农村市场建设,无论是网点的建设还是商品的组织工作,都落后于城市,使产品不能顺畅到达农村消费者手里。(3)商品售后服务难得下乡。诸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以及维修等服务,农村居民很难享受到。(4)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如水、电,限制了部分家用电器进入农家。(5)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往往买了商品而不知如何使用。(6)农资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发展,表现为总量与品种结构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尽管政府对前几年农资市场秩序混乱、价格过高的问题很重视并采取了措施,控制住了价格,使得1997年出现化肥供大于求的局面,但品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又显露出来。

五、对策建议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已经逐步从供给总量短缺、需求无法选择条件下的数量问题,转化为供求之间因品种、品质不适应而形成的结构问题。在这种格局下,继续单纯追求农产品供给总量的增长,就势必造成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或增产与增收严重不同步。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滞后,是造成近两年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原因。并不能认为农产品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因为某些农产品的价格并未下降甚至仍在上升,包括某些种类农产品中的个别品种,尤其是那些优质品种。可见,农产品供求中的结构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大宗农产品要调整结构,蔬菜、水果等产品更要调整结构,在这方面要下大决心,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产量的下降,也不要动摇。

2.全方位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80年代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以劳动替代资本的道路。近年来,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与城市化严重脱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今后,为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除了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外,关键是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裕而资本不足的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用劳动替代资本。为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信贷、税收等杠杆,引导城乡工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形成合理的产业和行业结构。此外,还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尤其是鼓励技术要求高的乡镇企业集中在小城镇上,并由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今后,农产品数量的增长有限,价格也不可能再大幅度上涨,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出路在于发展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加附加值。首先,要走农牧结合之路,发展养殖业,使种植业产品尤其是粮食增值。其次,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储藏增值,或顺利销售、实现其价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考虑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适合于那些商品率高、加工链条长、生产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如畜产品、蔬菜、水果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定要保障农民的利益,要大力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4.探索新型商业组织经营形式,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就前一方面而言,城市大中型零售商业通过到县城或农村乡镇办分店或连锁店等形式,把大商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大型商业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蔬菜和副食品配送中心,它一头连着农村和生产基地,一头连着城市的便民店、连锁店;把农村粮站(所)改为综合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代储、代加工、品种兑换等服务。就后一方面而言,要健全以中央市场为“龙头”,以中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大量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市场服务体系;扩大以代储、代运、代销、代加工为主要业务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以配套供应、维修、租赁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加强以采购、供应原辅材料为主要业务的乡镇企业服务体系;建立以旧货的回收、维修、调剂余缺为内容的旧货业务服务体系。

5.发挥政府的作用。理论上讲,开拓农村市场要靠企业的作用,但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特殊背景,政府的作用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是为企业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政府应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如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工程、能源、交通,尤其是农村交通,这对于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有效需求不足而农村劳动力成本低这一难得的机遇,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大扶贫力度,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

标签:;  ;  ;  ;  ;  ;  

农村市场发展的几点认识与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