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县城关小学 73329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生疑),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质疑)。要使学生生“疑”,教师要善于激“疑”,而激“疑”较好的方法就是设疑。设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发展潜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设问质疑的一些做法:
一、在新课引入时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兴趣盎然。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①24÷12=( );②24000……0÷12000……0=( )。
问这两道题的商各是多少,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第一题的商等于2,对第二题的商不能说出。我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大胆地猜一猜。有学生猜可能等于2,我马上给予肯定。紧接着继续设疑:这么大的数,我们没经过计算,为什么可以断定商是2呢?它与第一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疑导入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转入活跃状,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在新课进行之中设疑固新,强化认识。
“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因此,在新知探究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设置悬念,提出新颖且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打开思维通路、发展学生思维。
1.在教学的重点处设疑。每堂课都有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教师若能在重点处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就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余数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总结余数判定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余数缩小的原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5300÷200=26(箱)……100(只)
5300÷200=26(箱)……1(只)
学生计算这道题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此时,可以直接质疑:
(1)你反省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2)余数究竟是100,还是1?
(3)余数为什么是100,而不是1?
通过探索、研究,学生发现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商不变”而“余数将发生变化”。余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相同倍数,因而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要得出原来的余数,必须把得到的余数再扩大缩小的倍数。
2.在教学的难点处设疑。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容易发生困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不注意突破难点,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对教学难点设疑,以突破难点、发展思维。
如:分数工程问题的难点是理解和沟通分数工程问题与整数工程问题的联系。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一条公路长200米,10小时修完,每小时修了几分之几?当学生解答后,我又把“200米”分别换成全长“0.8千米”和“1/3千米”,让学生解答。通过计算、比较后学生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修的路程长度不同,但最后结果却相同呢?”思维处在探求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这时,我再把具体数量擦去,让学生继续解答。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也不管这条路的长度是整数、小数还是用分数表示,都可以看做“单位1”,这样就沟通了分数工程问题与整数工程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3.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疑。教学的关键一般是指在教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学生一旦理解了,就能较容易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点,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着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问质疑,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4.在无疑处设疑。有些内容看上去学生都已顺利掌握,没有什么疑问了,然而教师若能巧设悬念,制造矛盾,提出疑点,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则更能激发其思维的火花。
5.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
三、在新课结束时设疑结尾,余味无穷。
渴望求知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在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师生小结后,教师倘若在结尾处利用教材的“新”、“奇”、“特”设置疑问,不作解答,以给学生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便能促使学生课外去学习、去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在下课之前,教师向学生设疑:“为什么通常的一年有365天,有的一年又有366天?为什么通常4年有一个闰年?”当学生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在《十万个问什么》一书中有明确的答案,课外可以去读一读。这样既重视了课外的学法指导,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动机与兴趣。课虽终,疑犹存,余味无穷。
论文作者:罗文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学生论文; 余数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难点论文; 设问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