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中国论文,格局论文,不均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11-01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0-1238-09 地缘经济是指在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支配下,国家与区域之间围绕商品市场、资源供应、资金技术流向等形成的竞争、合作与结盟而出现的新型国际关系,目的在于使参与主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1]。地缘经济的创新思维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作用逐渐凸显,经济竞合成为维系国家间联系的主要内容,低级政治正逐步让位于高级政治[2~5]。国家间密切的地缘经济关系可以为政治关系的稳定起到保障的作用,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家间的激烈冲突[6]。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开放过程中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军事、领土等的摩擦和碰撞也导致了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中日东海问题摩擦不断[7]、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8]、中印边境争端再度紧张[9]、中菲黄岩岛争端升级[10]等。在经济依赖与经济侵略、资源受制与资源反制同时存在的利益争端背景下,中国地缘经济格局正呈现出纷繁复杂又扑朔迷离的特征。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可概括为3个方面:①以单一的战略性能源资源指标为依托,定量考察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能源安全及能源地缘战略布局[11~15];②从局部、具体的地缘争端出发,探讨相对应的地缘经济格局与区域整合思路,并提出可行的路径与对策[16~19];③立足全球宏观视角,从地理学视角结合历史学或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以定性方式论述中国当前的总体地缘局势及可能的对策建议[20]。但已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全局尺度上地缘局势的评价,而仅注重特定问题和局部的分析;基于历史学、政治学等展开定性的讨论仍是主要手段,而定量方法仍较少;地缘经济格局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以能源、资源单一指标难以全面揭示地缘经济格局。 对外经济联系是当今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等国际关系的主旋律[21]。国家间围绕着原料、市场和资金争夺的结盟与对抗日渐成为对外经济联系的主流,以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为主所进行的商品贸易作为其核心体现,争取有利的市场、能源、原料和科学技术优势也就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地缘经济时代立足和崛起的表征[22]。从新形势下中国地缘战略布局反思与重构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对外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地缘经济的格局、演变及内在规律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有鉴于此,拟从商品贸易结构入手,在评析当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不同产业产品贸易总体态势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产业产品的贸易格局展开分析,重点分析资源产品(战略性、基础性原材料)和主要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格局,进而集成战略性资源产品与主要工业制成品的多指标体系评价中国当前的地缘经济格局特征,并对其可能导致的地缘政治态势进行定性评述,以此为中国地缘战略的制定与国家安全的维护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涉及的数据为2011年中国(特指中国大陆)与世界18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以及中国进出口商品数据、战略性资源进口数据与制成品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贸易额计算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范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与相关统计年鉴[23]。 1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总体判断 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②为基础的产业产品类别划分可看出,中国产业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占据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表1)。从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94.7%,而初级产品仅为5.3%,两者差异十分悬殊;在进口比重中,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趋于均衡,分别占65.34%和34.66%。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贸易模式已从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逐步转变为进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并存,工业制成品海外市场的开拓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化的表征;另外,大比例的产品出口贸易使得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竞争能力,中国经济的强度、覆盖度和影响度得到较为有效的提升。 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可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初级产品的资源产品(战略性、基础性原材料)成为进口的主体。具体来看,中国进口贸易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为46.56%,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为15.95%,前者远高于后者,表明中国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需求较高,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为53.55%,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为41.05%,前者仍高于后者,但较于进口结构差距减小,说明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出口贸易的领头羊;而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工业用的资源产品进口比例为16.34%和15.82%,占到当年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九成。 总之,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是中国贸易的基本特征,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初级产品的资源产品成为进口的主体的大背景下,将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SITC5、SITC6、SITC7和SITC8的所有类别作为中国外向经济空间特征分析的指标,而将初级产品中SITC2的铁矿石资源和SITC3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剥离出来作为中国经济战略空间特征分析的指标展开具体研究,以深刻把握商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均衡性程度对中国当前地缘经济空间格局的可能影响。 图1 中国石油及石油制品进口贸易格局 Fig.1 The pattern of China's oil and oil products import trade 2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空间特征 2.1 资源产品高进口依赖的空间特征 2.1.1 石油及石油制品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中国石油进口格局大致遵循以“大石油中东地区”连同俄罗斯到波斯湾、里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型带状区域联合安哥拉、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的块状区域的版图(图1)。伴随世界油气重心的时空变化,处于世界油气资源经济版图中“内需求月形地带”的中国,在石油及制品进口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心脏地带”的国家和地区,仅就沙特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17.28%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且伊朗、俄罗斯和阿曼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比例也均维持在6%以上;更重要的是,除俄罗斯外的包括沙特、伊朗、委内瑞拉、阿曼、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在2011年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比例占到了50%以上,表现出中国石油进口国别依赖性强和地区集中度高的特点。 鉴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局势复杂,中国也在不断寻求石油资源市场相对稳定和运输通道安全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地处非洲西南端的安哥拉较符合这一特点。2011年安哥拉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已达10.94%,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供应国。另外,巴西、澳大利亚及中国周边的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占一定比例。中国石油进口格局在主要依赖“石油心脏地带”国家的基础上,也在寻求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模式,地缘经济战略空间表现出在保证重要地带的同时向冲突较小的非洲等边缘地带扩张。 2.1.2 天然气资源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源于中东和中亚以及亚太的部分国家,此外非洲、俄罗斯以及加勒比海湾国家也有一定地位。具体而言,以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作为核心来源地,东南邻近地区的澳大利亚、马来群岛,伊朗、阿联酋、也门等国以及尼日利亚作为重要来源地;俄罗斯、加勒比地区作为辅助来源地构成中国天然气进口的总体格局(图2)。2011年中国从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33.67%和29.06%,尽管进口方式不同(分别为海上与陆上运输),但均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核心进口国。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且跟中国有显著的地缘优势,但出口份额仅为1.22%,而美洲、欧洲以及大部分非洲国家落入中国天然气进口的边缘地区。当前中国进口格局中,以液化天然气的远距离海上进口占主导地位,近距离陆上管道运输相对比重偏低(仅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呈现为海上风险与运输通道单一并存的特征。 2.1.3 铁矿石资源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以澳大利亚和巴西为主要来源地,亚太国家和地区作为重要来源地,大部分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作为外围供应地的版图构成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总体格局(图3)。2011年,中国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的比例分别为44.64%和23.17%,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铁矿石核心供应国;邻近亚太地区的国家如印度、俄罗斯、伊朗和乌克兰等,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占比分别为8.69%、2.49%、2.13%和2.08%,印度以近4倍于其他国家的比重居首;欧美非的大部分国家仅为外围供应地,而南非作为非洲最大的铁矿资源国、加拿大作为全球铁矿第五大出口国,对中国铁矿出口的比重中分别占5.79%和2.20%,具有其独特性。总之,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格局主要依赖于较为固定的极少数国家,其他多数国家未与中国形成有效稳定的供需关系。 通过对石油及石油制品、天然气和铁矿石资源的进口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中国资源产品存在外部依赖度高和战略空间稳中有变的特征。石油资源在依靠政治局势较为紧张的“大中东地区”的同时积极寻求向非洲等边缘地带扩张,天然气和铁矿石的进口国别依赖程度分别高度集中于个别国家,天然气为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铁矿石为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战略经济空间虽然表现出扩张态势,但空间范围仍较狭窄。 图2 中国天然气进口贸易格局 Fig.2 The pattern of China's gas imports trade 图3 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格局 Fig.3 The pattern of China's iron imports trade 2.2 外向型工业制成品输出增长的空间特征 2.2.1 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 中国的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4类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在局部地区有所差异下仍保持大致相似的特征,各类工业制成品出口基本上形成以美、日、韩、中国香港地区为核心,北美、西欧为重点,南亚、东南亚、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贸易区为一般区域的出口贸易格局(图4)。具体而言,形成周边、外围两层出口贸易圈层,周边地区包括以日、韩、俄形成的东北亚圈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圈层,外围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圈层及以德国为中心的西欧圈层,非洲、独联体国家及毗邻巴西的国家则一直是中国制成品出口薄弱的地区。 局部差异表现为不同工业制成品出口在中国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地区,以及远距离的巴西、澳大利亚的出口比重有明显不同。化学品及有关制成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两类商品对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澳大利亚出口比重高,以中高等规模为主;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出口比重相对前两类比重有所下降,且杂项制品更为显著,南亚、东南亚地区基本为出口贸易的塌陷区。中国4类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地基本维持在主要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行列及周边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且空间上形成了跨越多个大洲,以美、日、韩和德国等经济前列国家为核心的相对稳定圈层结构。 2.2.2 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格局 从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看,4类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在空间上总体保持一定的趋同,局部分布差异显著(图5)。总体而言,各类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出口格局有一定相似性,但相比于出口的广泛,进口的国别与地区依赖性更高,基本上形成以日、韩、美和德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为重点区域,以及分散于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与阿根廷、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进口贸易格局。依据空间距离的不同则可概括为围绕“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为核心的进口贸易中心,美国、德国为核心的外围进口贸易中心,且周边进口贸易区的贸易比重始终高于外围进口地区。 图4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 Fig.4 China's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 trade pattern 局部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不同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的国别/地区分布的数量和集散性的区别。化学品及有关制成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贸易格局相近,均为中等贸易规模的国家数量较多,除有显著的进口贸易中心外,还存在多处分散的进口贸易中心,中东的沙特、伊朗,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在前者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俄罗斯、南亚、东南亚、南非以及阿根廷、巴西则在后者中贡献显著;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产品与上述2类商品进口贸易格局的局部差异明显,体现为中心强化、边缘收缩的明显地理集中性特征,且这一特征在后者表现更为显著,即在空间上除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外,广大的南亚、中东、非洲以及南美洲地区均为进口贸易的塌陷区。 以此可知,中国4类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基本维持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形成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前列国家或地区相对稳定的来源地,但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与杂项制品类商品在空间分布和国别依赖上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更为集中,表现出进口贸易在扩张强度和影响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2.2.3 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贸易差及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在国际生产链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范围比进口更为广泛,在份额上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而表现出对国际市场强烈需求的净出口特征,且外向经济空间存在国别与地区分布的相对稳定性。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始终是最为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区,而经济发展迅速的部分国家也成为重要的出口贸易区,这些地区在空间上大致为周边以多个国家相连的集中带状分布、中远距离以单个或几个国家离散的点状分布,两者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最为活跃及影响最深的地区。这种主要大国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地缘环境中塑造有利的地位具有积极作用,但大比例的出口份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可能导致在突发事件中缺乏有效、灵活的应对手段,使得在地缘经济局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图5 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格局 Fig.5 China's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import trade pattern 3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下的地缘经济格局 3.1 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关系 全球产业链的分布趋势与资源分布态势,以及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表现为对资源产品进口的高依赖,及对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国际市场的强需求;对资源的高依赖和对市场的强需求在国别、地区和方式上仍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征。产业产品结构不均衡性的两大态势会导致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具体来说可能会有4种关系:①资源能源出口多、工业制成品进口多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强;②资源能源出口多、工业制成品进口少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强;③资源能源出口少、工业制成品进口多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强;④资源能源出口少、工业制成品进口少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弱。不同类别关系的出现与配比均会对形成的地缘经济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2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地缘经济格局评价 鉴于工业制成品与战略性资源贸易不均衡对国家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性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地缘经济格局,集成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出口,石油及石油制品、天然气与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进口等多指标变量,运用极值法对与中国具有重要联系的国家进行综合评价,总体把握2011年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格局(表2)。由于所选取指标的量纲并不全相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正向指标为,负向指标为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指标进行加权,根据加权综合值的大小对样本进行评价与分析。为有效说明中国当前地缘经济等级位序和空间格局特征,采用ArcGIS中最为常用且有效的自然断裂法对加权综合值进行划分,在给定级别为5的前提下,将地缘经济等级分为极度关联、高度关联、中度关联、低度关联与一般关联五级,而各个等级对应的圈层结构的空间表达如图6所示。其中,将关联等级单独列出在于更好地对不同等级所对应的空间特征展开论述。 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位序等级可看出,节点等级梯度特征鲜明,且与中国关联度等级越高,国家与地区数量越少,这与当今各国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及工业制成品进口、出口和资源产品进口对综合值的贡献,前四等级国家可看成为经济主导型国家(即制成品进口与出口为主的国家)与资源主导型国家(战略性与基础性资源产品进口的国家)两大类型的集中体现,且这一特征在前3等级的国家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具体而言,与中国关联度最强的国家是日、美、韩,产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在全球生产链的衔接是3个发达国在中国地缘经济中占据最为重要地位的原因。高度关联等级中,仍体现为以经济型国家或地区为主,在位序上中国台湾地区高于德国、中国香港,高进口额为中国台湾地区、德国的位序做出重要贡献,高出口比重是中国香港位列第六的重要因素。在中度关联等级中,资源型国家为主导,以澳大利亚为首,包括沙特、俄罗斯、巴西、伊朗和卡塔尔7个资源型国家,中国制成品出口对印度综合排名第九的贡献率达到72.1%,马来西亚与泰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贡献均达到79.7%与96.8%,且进口高于出口约10%以上。在低度关联等级中,经济型国家多于资源型国家,而在位序上也多处于中上位置,从排名贡献率看,出口贡献是该等级中经济型国家位序靠前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分布看,与中国产生关联度的国家分布地域和范围广,总体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资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涉及地区主要有东北亚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南亚地区、北美、西欧与中东、中亚地区。以中国为基准,大致形成了由近及远的多圈层的层次结构,周边形成以日本、韩国为核心,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东南亚-南亚双向扩展的“环形关联带”,中远距离形成沙特、伊朗为中心的中东中度关联“隆起区”,远距离则形成西欧高度关联与北美高度关联的“峰值区”,并与分散的澳大利亚、巴西中度关联国家,及非洲的安哥拉、南非与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智利等低度关联区相连。与中国关联的“低洼地区”或“低谷地带”国家则镶嵌于这一层次结构中而表现出碎化特征,包括周边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巴基斯坦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中远和远距离的东欧、非洲与南美等部分国家。 图6 中国地缘经济空间格局 Fig.6 China’s geo-economics spatial pattern 中国地缘经济等级位序与空间分布表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国际贸易形成的国家间关系在地缘经济格局的塑造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为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则仅次于工业制成品,成为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排序看,石油和铁矿的驱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天然气。这种不均衡性对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关联度高的国家间以直接冲突和对抗弱化,采用间接的经济手段解决摩擦与争端,以及对关联度低的破碎化重要地带进行实质性渗透(尤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策略,以此遏制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张力;二是关联度高低相间的非连续性特征处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使得本就单一的战略性能源资源运输通道的安全保障面临一定风险,地缘格局稳定度的维系有限。 4 结论 在评析中国不同产业产品贸易总体态势基础上,对资源产品进口和主要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特征及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展开分析,进而集成资源产品进口与主要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多指标体系评价中国当前的地缘经济格局特征,并对可能导致的地缘政治态势进行定性评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资源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不均衡是中国产业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工业用的资源进口比例占初级产品进口的92.79%;工业制成品出口在进出口结构的比重分别为65.34%和94.7%,且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 2)资源产品进口的高依赖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强需求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国别、地区和方式较为单一和稳定的特征。资源产品进口的石油以“大石油中东地区”和安哥拉为主要来源地,天然气和铁矿石分别高度集中于卡塔尔、土库曼斯坦及澳大利亚、巴西;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区。 3)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外向经济空间指标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进口的资源战略空间指标则次于工业制成品的作用,且石油和铁矿的驱动作用高于天然气。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资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将持续保持稳定,一方面得益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中国在产业链的职能分工为维持较好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国际政治态势总体趋于缓和,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间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部分大国经济低迷带来社会动荡持续、霸权主义抬头、经济制裁回归等不可控因素处于不断演变中,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地缘经济空间是有效应对对外经济联系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包括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降低对西方体系下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拓宽能源资源运输通道,减少海上运输通道风险等。 ①由于数据限制,本文研究区域为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②一般按照SITC的分类,5、6、7、8类的产品均属于工业制成品,即表格中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并且大多数情况下,6、8类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5类与7类商品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标签:贸易结构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能源论文; 铁矿石论文; 经济学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