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民论文

2006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民论文

2006年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经济论文,年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是解释社会现象的科学,被解释现象的重要程度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解释变量,从而决定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理所当然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尤其是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有效的激活了农村经济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发展,同时在更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科的进一步繁荣。

一、重农政策与三农实践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考察,政府对农业经济与政策的关注程度与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研究的繁荣和发展。2004年开始,中央又推动了新一轮更大力度的重农政策的实施,从粮食直补到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为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繁荣发展创造了机遇。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年头到年尾,各项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昭示了又一个“重农政策”年带来的农业与农村事业发展的全面繁荣。

2006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核心关键词可以概括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问题、农业税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一号文件”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和进程,这是整个2006年中央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主线。

《农业税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两项法规的一废一兴是2006中央重农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强制性沉淀中央惠农政策。2006年元旦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从此延续了2600年,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革的农业税在这一刻成为历史,这是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政府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10月31日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同样是一座历史界碑,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法律的实施对于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培养新型农民、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民工问题是2006年中央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大突破。3月2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并从农民工工资、就业、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权益等各个方面的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

此外,2006中央重农政策还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完善和调整农业投资体制,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转向了农村,切实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二、前沿问题与理论进展

在大量文献总结与综述的基础上,我们基本可以筛选出2006年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土地经济问题与失地补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乡村治理与政治文明。可以明显看出,这几个重点研究领域都是与这两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核心问题相联系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战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如何实现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经济目标还是社会发展目标,其实现都是要素与环境作用与组合的结果,因而,以增长与发展为主线,系统探究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环境(制度与政策环境、自然环境)与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最佳要素与环境组合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成为2006年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理论界主要集中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性与中国特色的研究以及基于发展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视角的分析。在实践领域,温铁军教授所倡导的新乡村建设实验则是2006年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二)土地经济问题与征地补偿

土地经济问题历来是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关注的焦点,也当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系统探讨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土地经济问题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土地经济与土地管理研究的重点。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选稿情况来看,2006年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土地决策(如何分配、使用、规制、管理以及融资)的研究、农村土地产权的研究、农村土地流转及收益分配的研究、关于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研究等。

关于征地补偿,周诚教授的研究在2006年引起了较大的影响和一定范围的商榷。他对几种征地补偿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提炼出了各自的合理内核:“涨价归私 (农)”制的“充分补偿失地者”、“涨价归公”制的“土地自然增值的剩余归公”、“开发权转移制”的“土地开发权益均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征地补偿“私公兼顾”论(制),其要点为:公平分配农地自然增值——在公平补偿失地者的前提下,将土地自然增值的剩余部分用于支援全国农村建设,以不同形式惠及在耕农民。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迁移问题一直以来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题目。本质上讲,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不仅导致农业的边际收益递减及整个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还必然会延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与市场化的整体进程,并最终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06年我国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模式的研究;第二是关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相关问题的研究;第三是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深入研究。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既不是单纯的农民阶级,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工人阶级。他们的职业具有临时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点。他们是一个介于产业工人与传统农民之间的双向交叉的社会群体,经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颠簸。2006年,农民工问题因为《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及中国言实出版社《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出版而成为本年度中国农业与农村政策最核心的关键词之一。相关理论与学术研究也开始大量关注于此,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农民工的地位、作用、现状、趋势和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认识。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合作制异化使我们无论是在合作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领域都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因此,在我国20世纪80-90年代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术界对合作化、集体化和现代化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和讨论,尤其是对于合作经济的讨论是比较充分和深入的。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合作化是利益机制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核心环节。但是,由于法律层面及政策层面的制度性障碍,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的起步却是比较晚的。

2006年是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转折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使得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入了正规、稳定的快车道。概括而言,2006年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是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对法律本身的解读、背景意义的探讨、法律出台后的社会经济总体影响评价等;第二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案例的调查和分析,本年度有大量文献开始关注通过案例实证的方式,从微观视角解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第三是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研究。

(五)乡村治理与政治文明

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农村稳定必然涉及农村治理结构及模式的结构性变化,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政策和治理方式的大幅度调整和创新。因此,乡村治理与农村政治文明就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关系着九亿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连。乡村治理是多元主体对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同共治的过程,对于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协同性、治理内容的公共性、治理目标的综合性等的观察和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2006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开始转向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相关利益与政策主体的博弈关系等的研究,这不仅能为乡村治理提供新的理论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的能力和实效。因此,如何评价村民选举、村民自治的制度效应等问题,就成为当前一个全新的、重要的学术课题和研究方向。

当然,诚如《岳村政治》中所指出的,以往的农村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没有将乡村政治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没有将中国乡村政治学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来进行建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岳村政治》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发展状况和特征的描述,为创建中国乡村政治学提供了经验性事实和理论思考。但总体而言,中国乡村治理与农村政治文明的研究仍处于滥觞时期。

三、关于方法论

方法论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正确、恰当的方法论基础是学术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科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相关方法论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论文越来越多,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学术研究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

对于方法论的认识应该从两个角度,第一是要认识到方法论基础的重要意义,第二是方法论基础应当与当前的学术研究整体水平及实践水平相适应。从大量文献来看,当前我国相当部分学者走向了两个极端,一部分学术论文根本就没有方法论可言,逻辑混乱,论据不足,论证不充分,甚至于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论点被论证的糊里糊涂;另一部分学术论文表现为大量使用坚深的数学模型,把一个可能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解释的淋漓尽致,当然,我们是宁愿第二类论文更多些,也不希望第一类论文大量出现。就中国目前的“三农”实践发展与理论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在这一阶段,发现新的经济思想可能比运用技巧更重要。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可能不需要太坚深的方法论就可以分析和解决许多学术问题。

现代经济学前沿的创新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二是技巧。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思想远比技巧重要得多。《经济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前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论文越来越多。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不刊用没有数学模型的论文。如果论文不用数学模型,仅用文字能够把所研究问题说清楚,在严谨的文字逻辑推理、对事实的准确把握,以及恰当的表述下,能够得出有价值、有深度的结论,那么这样的论文尤为可贵。因此,他们特别欢迎不使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基础理论问题、经济政策问题、经济史问题,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理论综述等方面的论文。当然,有思想的文章写起来要比技巧类的文章困难得多。

总之,在当前中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与其说我们鼓励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论文,不如说我们更鼓励有思想的学术论文。正如邹恒甫所言,发现新的经济思想对我们芸芸众生来说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掌握并运用现有的数学技巧于经济学则是可望又可及的,因此,我们认为从方向上讲,技巧,尤其是数理技巧的运用在学术研究中是会越来越多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脱离了经济思想的技巧是没有意义的。

四、2007年的展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建设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和根本,因此,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与农村生产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产业基础和实现路径,没有现代农业建设就谈不上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认为2007年中央农业与农村政策的重心应该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保障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加强农业与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和构筑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现代投入,包括装备、机械化以及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次是现代农业呼唤现代农民,现代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这也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青年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2007年现代农业的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现代农业的新内涵;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逻辑关系;基于现代农业要素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等。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必将带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发展和空前繁荣,对于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的解释、完善和规范将成为下一年度理论界、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角度交叉学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全方位解读和评价应该是2007年农村合作经济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将是明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最近,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人事部分别组织了多次涉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大型调查和课题研究,从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高技能人才等角度探讨新农民的培养。政策的倾斜、政府的关注将使这一问题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争鸣。2007年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各类人才概念的内涵界定与意义、农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基本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与模式等。

此外,关于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也应该是2007年关注的重点领域。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城乡及东、中、西部之间的社会发展方面的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医疗、教育、环境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上的差距,我们现在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城乡、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这种差别。当前我国正处在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现实和迫切的期盼,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以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07年学术界应该更多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具体某类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投资及利用效率的技术经济分析;对农村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筹资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分析;最优供给问题的分析等。

以上几个领域是我们对于2007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的分析和展望,也是我们2007年报刊复印资料选稿的重点方向。同时,我们也希望理论界和学术界能够更多的关注这些重点问题,多出学术精品。2007年我们仍然力求要将最优秀的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都检索出来,奉献给大家,服务于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标签:;  ;  ;  ;  ;  ;  ;  ;  ;  ;  ;  ;  ;  ;  

2006年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综述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