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化进程阶段研究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中国货币化进程的阶段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中国论文,进程论文,货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中国在1978年开始了经济改革。从1978年到199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由3624.1亿元增长到78017.8亿元,增长了21.53倍。1998年,流通中的现金MO由1978年的212.0亿元增长到11204.2亿元,广义货币M2由1159.1亿元增长到104498.5亿元,分别增长了52.85倍和90.15倍。而同一时期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85=100)只分别增长了270.9%和234.4%。根据货币数量论,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超过GNP增长率之上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应该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的上升上。然而在中国,无论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均远远小于各层次的货币增长率和GNP增长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它在改革的20年间迅速地下降,而流通中的货币量(相对于GNP来说)越来越大。中国确实存在货币化现象。在此可以对货币化作一个粗略的定义,即经济中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

二、中国货币化理论综述

易纲[1]作为较早研究货币化现象的理论工作者,从交易方程式入手研究了中国货币化现象。对MV=PY交易方程式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改革期间,无论用哪个货币层次来衡量(MO、M1、M2),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始终大于GN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存在货币化现象。易纲进一步分析,得到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1)中国经济改革以来确实存在货币化现象,适合中国货币化进程的交易方程式的修正形式是:

MV=byP

式中b定义为货币化经济的比例。

(2)货币化进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经济中制度的或结构的变革;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明显地表明货币化进程是制度变迁的一个函数。

(3)中国的货币化进程从1978年开始,1985年到达转折年限,90年代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停滞。

关于中国货币化进程的研究,还有很多资料,其争论的焦点在于货币化进程的转折年限。谢平[2],认为,虽然1992年以后,经济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处于突出的时期,体制改革补贴需求巨大,但是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顶点。麦金农[3],的研究结果与谢平接近:广义货币占GNP中的比重(M2/GNP)1991年已达到97%,政府已经不可能无限制地利用货币发行和国有银行体系贷款,否则,过去13年的伟大经济改革就会面临夭折的危险。这就是说,麦金农所认为的货币化转折年限是1991年。张杰[4]的研究表明,货币化进程与国家控制下的金融体制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货币化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货币发行收益,而国家需要一种制度来获取这部分收益,这就是金融制度。但是,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货币发行收益已不能满足改革的补贴成本,就会出现国家在金融制度改革中的退出,自然货币化进程也就到了转折的年限。张杰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控制激励和货币化进程转折在1988年。另外,世界银行[5]的分析结果则认为,1994年是货币化进程的转折点。

综合以上论点,可以看出,中国货币化进程的转折年限是货币化研究的主要分歧,且各年度都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年限。这一点值得重视。在此,笔者仍然用易纲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中国货币化进程三阶段的假说——分析与归纳

首先提出假说,即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货币化进程是在三个阶段内展开的:1978-1985年;1985-1992年;1992-1998年。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和归纳。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先介绍数据分析的理论依据、基本情况和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仍然以易纲对交易方程式的变形为出发点,分析M0、MI、M2三个货币层次的货币供应(M0、M1、M2)、超额货币(EM0、EM1、EM2)和货币流通速度(VM0、VM1、VM2)。也就是说,研究三个货币层次的货币供应在历年的具体变化来说明货币化进程的规律。与易纲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引入了官方通货膨胀率(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CGNP)来说明货币化进程的阶段性是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的。研究采用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比较历年各层次货币供应、超额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来总结变化规律;横向比较是指比较历年货币、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见表1,表2)。

表1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1978-1998(注:数据仅选用到1998年为止。考虑到本文更侧重于对改革以来货币化阶段的分析,对1998年以后的通缩解释力不强,因此没有进一步地分析。)

注:GMO、GM1、GM2、GGNP分别为M0、M1、M2、GNP的年增长率;

P=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

EM0=(M0增长率)-(CNP增长率+官方通货膨胀率),表示M0的超额货币;

EM1=(M1增长率)-(GNP增长率+官方通货膨胀率),表示M1的超额货币;

EM2=(M2增长率)-(GNP增长率+官方货膨胀率),表示M2的超额货币;

VM0、VM1、VM2分别为M0、M1、M2的GNP流通速度。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1979-1999)。

表2 中国超额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1978-1998(注:数据仅选用到1998年为止。考虑到本文更侧重于对改革以来货币化阶段的分析,对1998年以后的通缩解释力不强,因此没有进一步地分析。)

注:M0、M1、M2各个货币层次仍按中国人民银行定义; P代表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

(一)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表的分析

从表1的数据来看,M0从1978年的212.0亿元增长到1998年的11204.2亿元,增长了52.85倍;M1从949.0亿元增长到38953.7亿元,增长了41.05倍;M2从1159.1亿元增长到104498.5亿元,增长了90.15倍。而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从3624.1亿元增长到78017.8亿元,增长了21.53倍。在此期间,中国发生过三次较大的通货膨胀(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5年),所以可以进行初步推测,中国在1978-1998年间,货币化进程是大规模地以一种阶段性的过程进行的。

进一步分析表中各个变量的变化,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CNP)、通货膨胀率和M2/CNP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比较特殊的两点:

(1)每一次货币化进程的停滞都伴随着一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在这里简单地以M2/CNP为货币化的指标)。1985年M2/GNP几乎与上一年持平,通货膨胀率达到8.8%,是建国以来首次接近两位数;1988年M2/GNP首次出现了下降,通货膨胀率则高达18.5%;1993年M2/GNP又出现了下降,通货膨胀率再次升至两位数,并在1994年达到惊人的21.7%。

(2)每一次货币化进程出现停滞后,两年内会有一次货币化进程的飞跃,并且通货膨胀率一般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1986年的M2/GNP由57.84%上升到65.88%,上升了8.04%,通货膨胀率变化还不明显,下降了2.8%;1990年M2/GNP较上一年上升了11.6%,通货膨胀率则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从17.8%降到2.1%;1994年M2/GNP上升了9.77%,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滞后了一年,到1996年才从1994年的21.7%降到6.1%,变化幅度也很大。以上两点基本上说明货币化进程的阶段性猜测是正确的。

(二)中国超额货币和货币流通速度表的分析

用表2的数据可对中国货币化进程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

1.M0层次货币化分析

M0层次货币化存在阶段性变化:M0层次的货币化在1978年开始,1984年达到最高点;到1993年基本停止。从MO的数据来看,M0增长率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很强的联系。每一次经济发展过热,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年份,M0的供应都异乎寻常地高,如1984年GMO高达49.5%,1985年通货膨胀率就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8.8%;1988年GMO达到46.7%,连续两年的通货膨胀率在两位数:1988年为18.5%,1989年为17.8%;1992年和1993年的GMO分别为36.0%和35.7%,导致从1993年起通货膨胀率连续三年在两位数:1993年为13.2%,1994年为21.7%,1995年为14.8%。也就是说,M0层次的货币化有明显的周期性、阶段性。

观察M0的超额货币,可以看到1984年EMO达到最大,为32.1%;其后就处于下降阶段。虽然1988年因为货币的过量投放,EMO又出现一个峰值:17.1%,但是整体上EMO的下降趋势是明显的。从1994年开始EMO连续出现负值,基本上可以肯定,MO层次的货币化已经停止了。1997年和1998年的EMO虽然为正值,考虑到从1997年9月开始的通货紧缩使国家加大了MO层次的货币供应,这种数值的变化不会影响。MO层次的货币化已经于1993年停止的结论。

观察MO的流通速度,也可以证明上面的结论。1978年的VMO为17.09,货币化开始后VMO一直呈下降趋势,到1993年达到最低:5.89,也就是经济中的货币成分达到最高值。而后VMO缓慢上升,标志着MO层次货币化的基本停止。综合对MO层次货币化的分析,可以大致理出MO层次货币化的阶段性变化:MO层次的货币化在1978年开始,1984年达到最高点,到1993年基本停止。

2.M1层次货币化分析

M1层次货币化存在阶段性变化:M1层次的货币化分两个阶段进行:1978-1984年,1990-1998年。中间一段时间出现了货币化的停滞。从M1的数据来看,GM1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周期也有很强的联系。这一点与M0类似,在此不作更多描述。有意思的是M1层次的超额货币EM1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流通速度VM1。EM1与EM0和EM2的规律变化不同,呈现一种非常无序的状态,正值和负值交错出现,完全不能体现超额货币所代表的意义。从央行对M1层次货币的定义中,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无序。央行定义: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如前面分析,M0的变化比较有规律,但是M1层次中的单位活期存款与国家政策的松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国家政策“放、乱、收、死”的循环中,EM1也呈现一种不规律或者说是无序的变化。

而VM1则有明显的变化规律。1978年VM1为3.82,此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到1984年达到2.46;然后VM1又出现了上升趋势,1989年上升到2.93,而后货币化进程再次启动,VM1在波动中降到1998年的2.00。综合以上分析,M1层次的货币化分两个阶段进行:1978-1984年;1990-1998年。中间一段时间出现了货币化的停滞。

3.M2层次货币化分析

M2层次货币化也有阶段性:1978-1985年;1985-1992年;1992-1998年。M2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1978年除外),和通货膨胀的联系也很明显;但更值得研究的是M2的阶段性变化。如对表1的分析,M2/CNP有阶段性的变化,从EM2和VM2的数据中可以看得更明显。1985年EM2出现负值,同年VM2的下降速率骤减,仅下降了0.01,而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8.8%。1988年和1989年EM2为负值:-8.1和-4.6,1988年的VM2首次出现了上升,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保持在两位数:18.5%和17.8%。1993年的EM2再次出现负值:-2.7,同年的VM2也由1.05上升到1.10,而且通货膨胀率连续三年停留在两位数。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可以综合出M2层次货币化的阶段:1978-1985年;1985-1992年;1992-1998年。

三、中国货币化三阶段的归纳

表3 中国货币化阶段表:1978-1998

货币层次

M0

M1

M2

阶段  

1978-1985  1978-1985

1978-1985

 

1985-1993

停滞

  1985-1992

 

停滞    1990-1998

1992-1998

下面用表3来归纳各层次货币化的阶段:

由表3可知,三个层次的货币化都呈现阶段性的变化。在时间上对货币化的阶段进行整合,即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国货币化三阶段的假说,即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货币化进程是在三个阶段内展开的:1978-1985年;1985-1992年;1992-1998年。

四、结论

本文分析最后得到以下两个结论

(1)货币现象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各层次的货币在每个周期中的变化,基本是随着每阶段的制度创新而变化的,这一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解释改革后中国金融制度演进的框架,而且这一框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

(2)货币化是一种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这样会更好地解释中国改革后的货币需求函数。关于转轨经济学中的货币需求函数,一般都存在解释力弱的问题;把多时期的货币需求函数纳入一个模型,往往会带来上述问题。对不同的货币化阶段,考察相应的货币需求才是正确的方法。

标签:;  ;  ;  ;  ;  ;  

我国货币化进程阶段研究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