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角度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从市场经济角度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从市场经济角度探讨中西部经济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角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东西部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1994年我国人均GDP为3755.2元,其中东部为5437.6元,而中西部仅为2594.3元。全国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迹象表明,东西部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这样一种局面如果不得到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中西部的制约。同时,中西部国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89%,人口占我国人口的37%,中西部如若始终处于落后境地,实现共同富裕便无从谈起。可见,解决中西部贫困问题,发展中西部经济,已是当务之急。

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中,政府所起的作用固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政策导向的作用,但同时还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同样也取代不了市场,必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及所造就的条件发展地方经济。因此,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角度,来探讨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一、市场经济发展滞后是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如同在分配上一样,搞平均,拉平衡,当时东西部的差距并不明显。为什么自八十年代以后差距越来越大呢?不可否认政策导向是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以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为标志,我国经济政策开始明显倾斜于东部地区,实行的是以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为突破点的经济发展策略,使经济逐步被激活。而中西部自身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使其难以在对外开放政策中受益。但如果我们能更深层地分析,就会发现,中西部发展落后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在东部市场经济已迅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经济依然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下运行,从而使中西部既跟不上对外开放的潮流,也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

1、缺少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按照马克思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设想构建的,即国家统管一切生产资料,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这种单一的所有制模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培育和生长。只有在非公有制(非全民或国有经济)形式大量繁殖与生长的情况下,才能使计划经济作用的范围缩小,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腾出空间。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三资企业,江浙一带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因而至八十年代后期,东部所有制格局已大大改变。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依然占过大的比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出现较晚。乡镇企业量少质差,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区,只拥有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滞后,受传统体制束缚较深,经营机制没能及时转变,在市场面前反应迟钝,一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过大,是中西部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仍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摆脱计划经济束缚的重要原因。

2、市场机制运转不灵。 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即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机制的充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但改革开放后,中西部市场机制一直未能有效启动。

从价格机制来看,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能,通过它引导了市场。而价格机制只有在价值规律作用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才得以形成和表现。中西部的优势产业集中在农业、矿产、能源等基础产业,由于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矿产品、能源电力等价格是要受到国家控制的,其中某些产品价格在前些年是由国家定价。所以在中西部的优势产业中,并没有形成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而旧体制下对基础产品的定价过低,虽经过了调整,但价格偏低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以农产品价格为例,价格仍然背离价值,价格体系非常不合理。其生产经营者只能获取低收益,甚至难以实现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丰富的农业、矿产、能源等资源优势并未能成为经济优势,相反影响到中西部的整体效益,也影响了中西部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从竞争机制来看。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但竞争机制作用的条件,一是要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企业要能通过竞争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三是尽量避免垄断和垄断价格。从这三个方面看,中西部竞争机制形成的条件并未具备:其一,缺少有实力的竞争主体。在中西部占据绝对优势的国有企业由于改革滞后难以胜任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而中西部国有经济外的其它经济形式发展不够,竞争实力不足,也不能担当起竞争主力,从而使得中西部经济竞争力度有限。其二,由于我国价格体系尚不合理,中西部产业中处于优势的基础产品价格偏低,与价值背离严重,无论资源开发性企业,还是农业生产者,即使通过竞争能争取到一定利益,与根据他们的劳动所应该得到的利益,以及根据他们提供的产品的供求状况所可能得到的利益也相差甚远。使得这些优势产业竞争的原发动力不足,并难以进行市场经济下以价格为手段的利益让渡的竞争。其三,垄断是竞争的对立面,垄断排斥竞争,只有在非垄断领域才能开展正常竞争。在我国,垄断并非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主要发生于国家在一些重要的基础性领域的独家经营行为,这种垄断是一种国家对某些社会资源垄断。中西部以资源开发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不可避免地比东部地区产生更多的国家垄断,这些垄断部门和企业难以通过资本转移产生竞争,因此使大量亏损或低效益的企业得以生存。

3、市场培育滞后。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各类市场必须具备,并具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性。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但区域之间经济发达程度不等,市场的发育程度也就不一致,而市场的发育程度反过来又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中西部经济落后,这就必然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健全。同时由于中西部不少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较为封闭,市场发育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

中西部还有多种迹象表明市场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但以上几个方面已足以证明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是其在改革开放后与东部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部应抓住政策倾斜机遇,正确处理政策与市场的关系

随着我国东西部差距的日益扩大,中西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央对中西部开始实行倾斜政策,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也正加大,中西部发展的机遇正在到来。但是要真正抓住这个机遇,中西部还必须正确处理政策与市场的关系。

1、市场是政策作用的基础,中西部应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区域性倾斜政策,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金、物资调配的倾斜,而是间接地通过优惠政策使其一地区的投资效益高于其它地区,从而吸引各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利益趋动下自觉注入这一地区。可见在政策倾斜的背后,是市场在起着调节作用,通过市场调节实现了政策的诱导。这就要求享受了政策优惠的地区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在市场的配合下,实现政策的倾斜。我国几个经济特区在成立后,即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建立了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提供了与优惠政策相应配套的经济运行环境,这是经济特区得以成功的一大秘诀。而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方也自定了一些优惠政策以吸引投资者,但收效不大,其原因也与中西部还未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有重要关系。因此,中西部在享受中央优惠政策的同时,应打好基础,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政策是引导市场的外在力量,中西部应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给予某一地区的倾斜政策要借助市场实现,因此市场是内因,政策是外因。在中西部与东部差距过大,市场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中西部的确非常需要利用政策来引导市场,借助外力发展经济。但最终目的,是要使中西部经济充满生机活力,自身产生发展的动力。因为政策的优惠不可能是永久性的,而国家能增加的投资又很有限,主要用于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的资源开发性项目、重点扶贫对象,远远不能满足中西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中西部只有取得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因此中西部应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要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抓住市场,通过市场引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并通过市场使之进行合理组合,寻求最佳配置,形成新的生产力;要充分利用中西部的资源优势,使用政策诱导,培植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通过政策的导入、自身的发展,使中西部“造血功能”强大起来,从而才能够赢得更大的市场,使经济得以良性循环。

三、中西部经济发展中所要解决的有关市场问题

如何使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尽快地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涉及到的市场问题既有中西部自身的,也有体制上的宏观方面的问题,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共同解决。

1、中西部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中西部应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所有制形式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特别是乡镇集体经济更应得到发展和加强,使所有制格局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对国有经济则在抓大放小、抓重放轻原则下,降低比重、提高质量。从而不仅使得竞争主体多元化,而且竞争实力加强,加快市场机制运转。并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束缚。

第二、重视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市场的发育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有直接关联。中西部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等优势都应该使之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促使其转化为经济优势。而要开拓市场,首先要从市场的类型培育入手,发展各类市场,健全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生产者、商家、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对于中西部目前尚缺乏的期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更应注意培育。而针对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则应开辟相关的市场。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则必须从发展一般商品市场入手、引导贫困、封闭的人们树立起市场意识,促进交换、刺激生产。要重视培育、开拓中西部的农村市场,发挥其农业资源的优势。

第三、通过对外开放打开进出国际市场大门。东部的对外开放对于其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资金的引入、市场的开拓起了重要作用,现在中西部也应利用政策倾斜所造成的机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一方面由内向外,为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寻找到市场;另一方面由外向内,到国际市场上找到中西部急需的大资金、新技术。而对于中西部那些已有较好的对外开放基础的地区,还应促使其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从而不仅带动中西部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还会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使经济发展从质上得到提高。

第四,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中西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尤其是中部地区无论气候、水土等方面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作物品种、产量都在全国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农业开发程度仍较低,农民在农业上获得的收益低于东部地区。如91年中部地区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净产值要比东部地区低33%。只有使中西部丰富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使农产品最大程度地成为商品,才能使中西部农民因此而获益,使中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西部开始的,改革后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是与东部及其他行业相比,中西部农业市场化步伐较慢,商品率不高。除价格体系,农业投入等宏观因素,与中西部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调整有很大关系。

在东部的山东诸城、莱州等地的带动下,农业产业化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这是农业市场化带来的结果,也是中西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农业所应该走的路子。中西部应根据市场需求,以效益为导向,从当地实情出发,选择当地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合理布局,形成由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组成的,产前产后相配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符合产业化经营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将使中西部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使中西部农民从脱贫到致富。并且将以可观的效益吸引中西部农村以外的投资者,包括外资,也会使中西部乡镇企业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

第五、善于利用市场手段。中西部市场经济起步晚,对市场经济手段有一个从陌生到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时候,要善于学习、总结他人经验,了解市场法则、运行规律,进而熟练运用,如利用市场进行融资,运用资本运营盘活资本、运用市场营销打开产品销路……,总之,要提高驾驭市场能力,否则不战自败。也只有掌握了市场手段,才能把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使两者作用都得到最好发挥。

2、国家从宏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还涉及到体制问题,这是中西部本身力所难及的,需要国家从宏观上去解决。以下仅就与中西部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谈两点想法:

(1)理顺价格体系刻不容缓。我国价格体系极不合理,农产品及基础工业品价格偏低,中西部难以从农业、矿产资源优势中获取合理的利益。因此急需理顺价格体系,使之由计划经济下不合理的计划定价造成的价格扭曲,转变为依照市场价值规律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体系。对于那些必须由国家确定的价格,应视其偏离价值程度,逐步地提高过低的定价,使各种产品比价基本合理。我国价格补贴对居民利益调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究其根源,是价格体系不合理而又难以调整造成的,其规模已超过了财政承受能力,所以应尽量使用市场经济通行的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如通过建立和增加粮食及其它重要原材料等产品的储备,使国家能够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增加或减少供给来平抑或提高价格,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而尽量避免动辄增加财政补贴这种易于骑虎难下的做法。

(2)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现在尽管我国投资领域已放开不少,但在中西部有一定的行业、部门还是由国家投资经营,使国家垄断比重过大;国内投资的主渠道还要集中于政府和银行,集体、个人、社会投资所占比重很少;外商投资审批权差距较大,使得越是贫困地区越难得到外商投资。资金缺乏是制约中西部发展的瓶颈,因此改革投资体制直接关系到中西部对资金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改善。应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于矿产开发、能源以及农业、基础工程等领域;鼓励公众参与投融资;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并使之具有公平合理性。

中西部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政府的扶持,而现在政策已向中西部地区开始倾斜,吸引了不少外国投资者,国内一批民营经济参与的“光彩事业”也已初见成效。在政策的配合下,通过宏观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中西部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必将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标签:;  ;  ;  ;  ;  

从市场经济角度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