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论文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

文 | 李益民

如何解决学生离校离堂就离教的问题?如何破解学生校外失管失教陪伴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社区教育师资缺乏、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2018年3月,我们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联村导师制”实践,在兰溪市全域推进联村入户心连心工作,在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们创建了2个目标、4种机制、7个维度的“247”实践体系,通过实施联村导师制,有效实现了学生离校离堂不离教、校外有管有教有陪伴,优化了教育关爱帮扶,助力了学生的幸福成长,促进了乡村、社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教育的社会综合志愿服务功能,构建了多方整合联动的立体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内涵

联村导师制是指学校教师志愿参与乡村、社区教育与建设的教育社会综合服务机制。联村导师是指走进村庄为学生成长、乡村发展承担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学校教师。联村入户是指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联村导师志愿联系一个村,以乡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为主要阵地,深入走访学生家庭进行关爱帮扶,帮助村委开展各项志愿性质的校外教育服务活动。

联村导师制遵循“统整、联动、服务、创新”的理念,主要目标指向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让他们成为和善、和美、和乐的“三和”之人,助推乡村振兴与发展。我们将联村导师的角色定位为学校教育使者、社区教育工作者和乡村文明振兴志愿者,构建了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247”实践体系。

当前城市规划由于建设速度过快,造成大量的噪音污染和城市建筑垃圾的污染,这些污染造成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尤其是城市建筑垃圾的堆积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了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便无从谈起。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评价一座城市是否适宜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标准。城市空间是否合理,城市交通是否便利,这些因素常常被人所重视,被认为是城市居住的重要条件,实际上生态环境的优劣才是决定城市是否宜居的根本标准。

联村导师的七大职责是学业导师、文化导师、德育导师、安全导师、健心导师、家教导师和党建导师,他们基于目标和职责从学业辅导、文化育人、生活德育、安全教育、心理辅导、家教指导、红色党建等七个维度开展实践,建立健全了管理、活动、评价和保障等四种机制,扎实推进工作。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机制建设

安全教育 。安全工作责任重如泰山。联村导师重点加强防溺水与交通安全教育,为村庄附近的山塘水库加装了防溺水警示牌并定期开展巡逻;引导学生乘安全车、走文明路,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与村两委建立安全教育联动机制,将安全教育理念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构建了家庭、社区、学校完整的安全教育管理网络。

为保证联村导师制的实施,我们明确了实践项目要求。

活动机制 。我们要求联村导师制活动要做到“十有”:有队伍、有关爱儿童信息库、有计划、有活动、有工作手册、有阵地场所、有考核激励、有总结、有资金保障、有沟通协调;做好“四会”:策划会、例会、推进会、表彰会。学校定期向各教育党总支(成技校)反馈联村导师工作情况,各教育党总支每月召开专题会定期向教育局反馈工作推进情况,教育局定期开展联村导师工作推进会、表彰会,总结、展示、交流联村工作经验。

心理辅导 。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些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个群体中的孩子有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联村入户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促进了这部分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我们还在行政村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关爱服务中心,由联村导师任外来务工者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陪伴他们成长。

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教材更加生动活泼,原本零散的知识更具结构化与网络化,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和生命张力。这正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实验中使用10 g厕纸约1.50 m,与2 000 mL自来水充分混合(根据实际冲厕纸使用水量推测),在不同时间段(24、48、72 h)测得COD浓度结果如表1.

学业辅导 。联村导师由来自不同学段的优秀教师组成,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区域优质资源引进联系村,联村导师利用周末、假期走进联系村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者子女、困境儿童“失教”问题。

推进区域联村导师制的七大实践

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我们构建了教育局、乡镇(街道)政府、乡镇(街道)教育党总支与成技校、学校(幼儿园)、中心村两委“五位一体”的联村导师制管理机制。

保障机制 。建立研究团队,完善研究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落实了联村阵地,以乡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为主要阵地,建立了联村导师公示牌,确保了联村导师制工作的推进。

文化育人 。联村导师参与挖掘优秀的乡土乡情文化,引领学生学习传承优秀的村落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宗族文化、礼堂文化、名人文化、乡风民俗、非遗文化、工艺文化等。通过师生送文化、送春联入村,助力乡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文化墙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村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6)答疑实验教学的应用与管理。答疑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两个环节。首先,学生提出问题是前提和关键。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并敢于提出问题。一定意义上,提出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然而,警察高校在许多实验教学乃至其他教学过程中,一直呼吁和强调要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出尖锐问题、疑难问题、复杂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解答问题是目的和根本。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现场解答的教学方法,虽然是一种辅助性方法,但却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应变,准确解答。

生活德育 。生活即教育。德育成效最终体现在生活实践中,联村导师主动温暖关爱外来务工者子女、留守儿童,已在全市2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留守儿童志愿管护中心,基本实现了留守儿童及外来务工者子女关爱帮扶全覆盖;引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文明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垃圾分类等,引导学生文明乘车、文明购物、文明劝导,自觉当家长的小助手,促进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为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施,我们完善了四大机制。

评价机制 。教育局对各校开展“联村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考核评比,如通过“志愿中国”网站对联村导师的驻村服务给予1星—5星级的志愿者等级认定,定期评选联村导师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联村导师实践研究成果等。

家教指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为加强联村导师的家教指导,我们在中心村建立了家教指导中心,联村导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风家训大讲堂等活动,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为方便家长,我们还把家长会安排在村上召开,深受家长欢迎,并被称为“家门口的家长会”。

红色党建 。农村的党建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联村入户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促进基层党建发展。我们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开设红色讲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走进党史教育基地、体验清廉教育、读红色书籍、唱红歌、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实施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成效

目前,我市有88所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的4246名教师参与了联村导师工作,共结对帮扶1320名留守儿童及外来民工子女,累计开展公益性教育辅导19230场次,受益儿童达85455人。

2.4 时间周期对按蚊吸血影响 按蚊在一天中的最低吸血率出现在中午14时,其7.8 min吸血率仅达到26.4%;最高吸血率出现在凌晨2时,其平均值为43.3%;其余时间点的吸血率均在40%左右,见图3。

通过实施联村导师制,我们在培养幸福学生的同时,成就了幸福家庭,构建了幸福社会,解决了学生离校离堂就失管失教的难题,使特殊学生、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同时,联村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了校风、家风、民风的良性互动发展,弥补了乡村、社区师资匮乏的问题,加快了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这是有关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其实,这与“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借鉴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以此为“样本段落”,通过对课文这一语言文本范例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构段方式,认识一定的写段规律,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动笔写文章时能够有章可循。

“联村导师制”新模式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优秀奖。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点评兰溪联村教师工作:是非常重大、重要的教育创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曾晓东教授评价兰溪联村导师制:是一种向善的行为,这种创新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是教育综合社会志愿服务的很好体现。

我市“联村导师制”的做法受到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浙江省、兰溪市有关领导对这一做法予以充分肯定,浙江省教育厅为此专门前来调研并拟在兰溪市进行推广。我市实施“联村导师”制度、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做法,在2019年浙江省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启动仪式上受到关注。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姜乃强

标签:;  ;  ;  ;  ;  

区域推进“联村导师制”的实践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