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利率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风险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将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使银行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加大了银行损益的不确定性,同时对银行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容应对利率市场化形势、改善经营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争夺的主要阵地,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因而利率风险问题也就变得更重要而尖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反映着中资商业银行整体的抗利率风险能力和对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本文以广州国有商业银行作个案,对其抗利率风险能力进行认识和评价,希翼能对我国商业银行在抗利率风险的认识和政策层面上有所借鉴。
二、缺口类型、利率走势及抗风险能力
1.利率敏感性缺口类型
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之一就是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管理是目前银行使用的利率套期保值战略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管理技术要求对收息资产及付息存款与货币市场借款的期限和重新定价的机会进行分析,并根据市场现有利率和将来的预期利率状况调整自己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数量,以此达到收益最大化。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类型有直观而具体的认识,以及对其抗利率风险能力作初步的评价,本文以广州市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末的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数据作缺口分析,各项数据的归集如表1。
表1 可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单位:亿元
注:①本表及下表的各项数据来源于人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料。在此要特别感谢刘志浩、王文敬和李永和的大力帮助。
②各期限档次的划分主要依据各行的管理台账,同时有些无法从台账中获取的数据,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进行折算。如储蓄定期存款余期数是在定期储蓄分档余额表的基础上,假定各月的储蓄存款都均匀到期来折算各档期余额数。数据的归集虽然不是绝对精确,但基本能反映各行的各项资产和负馈的期限现状。
③由于现金、表内未收利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不可生息,以及在现有条件下的不可重新定价,本文没有把这些项目纳入到可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项目中去,因此累计缺口的合计数是不为0的。
从表1可知,各余期档次的利率敏感性类型为:一周内到期、1个月到期为负债敏感型;而在以后的几个区间内则变为资产敏感型;到期为1年以上的又变为负债敏感型。需要指出的是,上述1年以上的负债敏感型缺口类型还需作特殊制度性分析,即这种缺口的产生并非全由资产和负债的组合不当造成的,实际上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原有制度安排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依据现行央行利率政策,中长期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实行的是一年一定。即在各种生息资产中,除债券投资的利率期限可以超过一年以外,其余生息资产均可以在未来的一年里重新定价;与此相对应,在有息负债中,由于有早期较大部分的存量存款,其利率成熟期可以有1年、2年、3年、5年甚至8年,负债的存期一旦确定,利率就不能更改。长期内资产和负债之间就会存在明显的负债敏感型缺口,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制度性缺口。当然,这种缺口的矛盾也容易得到化解。即它能随着政策的调整,通过取消存量存款利率的不可重新定价性而得以较快解决,使各资产和负债达到较协调的匹配。总之,上述利率缺口类型基本表现为:短期内为负债敏感型缺口;长期内主要为资产敏感型缺口,银行拥有的主动型负债和长期资产比例较高。这种缺口类型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如果短期利率上升,长期利率下降,银行的利息收入将受到挤压;反之,则有利于银行利息收入和抗利率风险能力的提高。
2.利率走势与抗利率风险能力
本文认为,由于以下原因,我国利率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应不存在上升的压力,甚至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第一,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这主要表现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下降幅度还比较大,生产资料价格虽有上涨,但这种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民间投资难以启动,停工半停工企业数目增加,失业率还居高不下。第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低利率政策的支持。如果抬高利率,将使部分资金退出股市;而分流的储蓄资金回流到银行,不利于一系列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措施的推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第三,为了帮助国有企业彻底脱困,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国有企业和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不宜过早提升利率。第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因素。为了缩小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已经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将会通过各种途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投向西部地区,其中也必然要求国家保持目前的低利率政策来刺激西部投资的增长。第五,从国际环境看,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的放慢,主要的经济大国将维持现有的货币政策或者考虑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吸引外国资本,在短期内仍有下调的压力。而利率的回升,则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结构性调整、国企改制和国际环境取得实质性进展时才有望得以实现。因此,基于这种利率走势的判断,上述的缺口类型与我国利率的走势恰好具有正向的相容性,客观上符合了积极的利率缺口管理策略,有助子增加利息收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三、利率浮动中的控制能力及风险管理方法应用
(一)利率浮动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分析
随着入世后各种许诺的逐步推进,借款企业对利率市场化预期的增强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借款企业在利率上的谈判能力越来越强,实际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的波动范围也越来越大。目前,人行对贷款利率的规定为: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按-10%~30%的浮动范围内执行。商业银行在这种利率谈判中的控制能力怎样,以及利率浮动后导致的结果又是怎样?从对广州市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浮动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来看,总体上还是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见表2、表3)。
表2 各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情况
基准利率
下浮0~10% 上浮0~10% 上浮10~30%
49%17%
25% 9%
表3 利率执行水平(与基准利率比)
平均下浮平均上浮 平均利率
-9%
12%
2.6%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维持了基准利率。从利率浮动贷款的占比情况来看,上浮的占比要远大于下浮的占比,约是下浮占比的2倍;再从利率的执行水平来看,下浮贷款的利率低于基准利率9%,上浮贷款的利率高于基准利率1 2%,利率的平均执行水平高于基准利率2.6%。利率的浮动并没有影响到这些银行的盈利能力,利润、资产质量等各项经营指标都完成得较好。从该市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的经营实际情况来看,共实现账面利润64.54亿元,消化财务包袱约10亿元;不良资产近几年逐年下降,2002年末一逾两呆占比约为12%,五级分类后三类占比约为17%。另外,该市利率水平的执行水平分布状况还体现了银行已开始能依据其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收益贡献度来确定不同的资金价格;这说明银行已有意识、也有能力在利率的博弈中体现自身意志,在利率的浮动过程中掌握着较强的控制能力。
(二)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开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风险管理,经验正逐步积累。
1.风险留存:风险拨备制度的完善
风险留存是指自己承担风险并用财产来弥补损失。以前,由于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风险是由国家来承担,并由国家定期按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核销,银行是不用直接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的。因此,在这种风险损失责任承担的软约束下,导致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留存的忽视。随着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深入,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对称性越来越强,银行开始加强了自身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首先是风险拨备的范围扩大了,已不再仅局限于贷款资产,还开始将信用证、承兑汇票、保函垫款、押汇、拆放等风险资产纳入了拨备范围;其次是拨备的标准和比例逐步向国际惯例接轨,即根据资产风险大小确定拨备比例。由于贷款质量的分类逐步向五级分类方法过渡,因此已开始在某些贷款种类如个人消费、按揭贷款按正常1%、关注2%、次级20%、可疑50%、损失100%的比例标准拨备。广州市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新增拨备近20亿元,拨备余额约35亿元,占次级、可疑、损失贷款总额的近6%,风险储备金逐步增大,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越来越强。风险拨备的增加和新方法的应用,标志着银行已开始利用自身财产来进行风险管理的应用。
2.风险回避:贷款期限的延长及优质客户的选择
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在于使银行的利润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害,能获得其所希望的利润水平并保持稳定。在利率长期走弱(或难以回升)的趋势下,基准利率高,银行的财务收益受利率调整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同时遴选优质客户,是防范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从广州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各行积极拓展基础设施、通信、电力、高校等优质客户。如该市工商银行2002年的总贷款中,AA级以上及未评级优质客户占比达近50%。近几年中长期贷款的增量大幅度提高,中长期贷款已占了各项贷款的过半比重(见表4)。贷款期限的延长和优质客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收益随利率波动的影响,增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表4 中长期存量贷款占总贷款比
项目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占比44% 51% 56%
3.风险转移: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
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为银行风险转移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由于其可迅速而有效地减少银行利率风险,而不需改变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任何一项,因而是较理想的套期保值工具;银行可针对不同的利率风险,选择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由于受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范围不是很广,但仍已经开始使用外币衍生工具来进行风险的套期保值。比如远期交易、期权交易和掉期交易等工具的应用,虽然规模小,但仍直接有效地化解了风险,同时还增强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单从远期交易来看,就创净利5000多万元,间接地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
表5 外币衍生工具交易额 单位:亿元
项目 远期交易
期权交易
掉期交易
金额
130 1218
四、关注:永久性缺口及贷款的中长化问题
1.永久性缺口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累计缺口总计达554亿元,占总资产的10.17%。这些缺口的形成除表内未收利息外,绝大部分是由不生息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组成(占剩余余额的近70%)。这些固定资产由于流动性不足,随着利率的波动,资产价格难以重新定价;加之规模与结构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而形成永久性的资产缺口,将产生极大的敞口风险。
从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倾向于尽量压缩固定资产的占有,加大生息资产的比例,提高各项资产在利率变化过程上的可控性。如花旗银行就倾向于采取零固定资产策略,尽量增强资产的流动性,让所有的资产都可生息。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我国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管理策略。固定资产大额且低效占用所产生的永久性缺口,将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2.莫顿“时间多样化的谬误”启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顿在其《金融学》论著中,陈述了一个“时间多样化的谬误”观点,即证券资产在长期内并非比短期内的风险小。他以对股票投资组合的缺口进行保险的价格来衡量风险,这样的保险合同相当于对股票期末价值的卖出期权;其证明了这个卖出期权的价格将随着持有期的延长而增加。(注:详细证明见《金融学》一书的第15章。对上述观点我们可作如下理解:如莫顿所说,随着持有时间的增加,证券投资的年收益率将随着下降,这一事实只是用年收益率来表示投资业绩风险的一种巧合。实际上我们对投资收益的量终关注,还是到期时的财富价值的绝对值,而非收益率;而财富的标准差并没有下降。例如,比较一下将所有资金投资于1年及25年股票和无风险债券的结果,尽管25年间年收益率的标准差大约是1年标准差的1/5,但是25年持有期到期后,最终财富的标准差将是1年标准差的5倍。另外,虽然是持有期越长,证券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低于同一时期内无风险利率的缺口概率越低,然而这个缺口风险不仅取决于其发生的概率,还取决于其严重性。如果我们同时考虑缺口的严重性与发生概率,随着持有期的增加,风险并没有下降,反而有可能是增加的。)
从广州市各国有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来看,各项中长期贷款的增加占了极大比重,且不断呈上升的趋势(如表6所示)。在现有经济环境和中长期贷款优质客户有限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都极力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而各商业银行能分享到的优质客户又急剧减少,风险自然会趋于加大。
表6 中长期增量贷款占总贷款比
项目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占比
55%
110%80%
实际上,世界各国贷款都曾经历过中长化阶段,但这都是有条件的。一是从需求来看,企业技术进步的高峰到来,新一轮的技术革新要求有长期的资金支持;二是银行长期资金来源的比重升高,中长期贷款有长期的资金来源与之相配;三是银行有可能将中长期贷款证券化,能将风险转移,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前提条件。而我国贷款的中长化是在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帮助企业改制的要求下,以及1997年经济形势逆转后,银行寻找投资方向难,加之银行放贷责任约束的进一步增强,银行为了避免短期贷款的风险暴露等情况下形成的。换言之,长期债券投资仅仅在这个时候出现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搭便车的机会,而并非是由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高峰到来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另外,从现有银行的资金来源看,存款增量还是以短期为主,活期比重上升、短存长贷、短进长出是我国银行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信誉有利于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并且有同业拆借市场的调剂,但随着股份化改造、国家无限责任淡出、居民储蓄投资多样化、货币市场容量有限等,银行流动性风险和长期资金来源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贷款的中长化问题在宏观经济环境、资金来源和流动性方面,都并不满足上述所描述的基本条件,贷款的中长化倾向导致的银行流动性和利率风险是另一个应受到关注的问题。
3.其它问题
除此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在抗利率风险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一是资产负债结构单一,投资渠道少,分散风险的能力弱,难以顺应资产负债匹配的现实需要;二是缺乏有效的控制、规避和风险隔离机制,难以适应及时有效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实践要求;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率决策机制。主要表现为利率决策组织残缺,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管理人才、技术也无法满足复杂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能适应市场条件下利率决策规范化、高效化的内在要求;四是缺乏利率预测和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利率走势的能力较弱,缺乏对影响利率走势各种因素的深入研究,难以适应化解利率风险的现实需要。
五,结论
(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金融产品种类等方面的趋同,它们在抗利率风险能力与存在的问题方面基本相似。因此,从以上的利率缺口类型与利率走势、利率浮动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以及各种管理风险方法的应用来看,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在客观上还是具有一定的抗利率风险的能力,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脆弱。如果在过渡期内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从主观能力上提升抗利率风险的能力,是有能力面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
(二)商业银行在主观上已开始加强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风险留存、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风险管理手段在商业银行已得到了应用,风险管理能力及经验正逐步得到积累。
(三)固定资产规模与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和流动性不高将导致资金的永久型缺口。要想有效化解这种风险,必须改变固定资产的管理策略,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流动性,尽量缩小其占比。另外,在风险控制中,一味加大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比例,在现有条件下,可能加大了风险;不良贷款的双降可能是早期的一个假象,商业银行贷款的中长化问题应引起关注。由此看来,银行贷款证券化需求矛盾越显突出,应尽快创造条件启动试点工作,为化解风险危机提供新的途径。
(四)从实际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仍存在诸多不利于其增强抗利率风险的阻碍因素;要想提高其抗利率风险的能力,还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加以完善。只有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技术平台、利率决策及预测与预警、金融产品创新、增加收益来源等方面不断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管理论文; 中长期贷款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利率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长期资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