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现状及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我国论文,财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和造就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经济管理人才,并使他们担负起跨世纪的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重任,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入剖析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基本状况,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总结高级财经管理人才培养的经验,努力探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财经教育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为教育计划、决策提供参考,使其能够对我国财经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决策和深化改革有所帮助。
一、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在“文革”的十年动乱中,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全国财经院校,由“文革”前18所,被撤销得只剩下2所。据1976年统计,财经专业的学生比重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调整。改变了我国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状况,经济逐渐趋向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财经教育中存在的比重过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急待调整。
1978年,财经院校恢复发展到21所,财经类在校生增加到18190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重由过去的1.2%提高到2.1%(见表1)。
表1 全国财经院校发展规模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加快财经、政法、管理等类薄弱系科和专业的发展”。要求到本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此后,全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并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从1977年到1985年,以在校生绝对数计,财经类增长了21.5倍,年均增长41.3%。财经类学生比重也由1976年的1.2%,提高到1986年的9.01%。1978年到1985年,财经类毕业生年平均增长率为47%。高等财经教育,通过增办新的财经院校,扩大专业招生点,以及增加专业招生人数等措施,使财经类学生比重有了显著提高。
到1993年,全国财经院校发展到82所。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在校生数达到33324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3.1%,招生规模达到145074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15.7%。1994年财经院校达到83所,根据国家教委统计资料,按经济学科进行的统计,经济学在校生数为396534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2%,招生规模达到143882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16.0%。
二、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全国普通高校财经类专业点157个,只占普通高校专业点总数的2.5%。1979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财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必须把财经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在专业方面,增设了一些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并注意到专业布局上从国家的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1980年,财经类专业点增加到248个,占普通高校专业点总数的3.7%。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要求到本世纪末,建成科类齐全、层次、比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逐渐朝着合理的方向演变。据统计,从1978年到1985年,在这个时期的科类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财经类专业点由44种157个调整为45种1116个。1986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财经类专业设置调整为43种1698个专业点。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1987年,全国普通高校工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33.6%、理科占7.55%、农科占6.3%,财经类占9.2%。但由于原来的基数很低,财经类的人才仍不能满足当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见表2)
表2 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经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几门专业课和进行某种专门的技能训练,而是首先要掌握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设置某种新学科专业时,需要有较为成熟的学科基础,具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根据1993~1994年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或备案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名单,初步统计表明,在所增加的专业中,经济类有30个;在调整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有6个;在筹建的专业中,经济类专业有4个,所涉及到的普通高校近200所,而其中经济类院校只有26所。据1993年统计,财经类专业点发展到2330个,是1980年的9.4倍。到1994年,按国家教委分学科专业设置的统计资料表明,经济类在校生数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4.2%,其招生数的比重达到16.0%。
专业的设置与布点,必须根据现有专业培养能力的潜力,以及社会需求的满足限度加以取决,需要有一定的有关专业师资和有关的图书资料、设备条件、实验手段等与之相互配套,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调整科类专业结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设置专业上,应达到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要求或申报设置专业时提出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但是,近几年财经类专业增长速度过快,有的甚至超出某些院校的现有办学能力,这无疑将对高等财经教育留下隐患。
我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期间得到了很大发展,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以及学科专业的结构、层次比例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严重脱节不相适应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在高等财经教育中出现的持续发展,办学点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几乎遍地开花,已经在培养能力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显露出新的矛盾和潜在危险。然而,要求增设有关专业的热情依然在各高校没有降温,似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针对高等财经教育中出现的这种发展态势,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由于以往在这方面人才培养上欠帐太多,造成普遍的社会压力,引发社会心理偏移而形成过度重视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数量,使高等财经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对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状况缺乏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研究,造成在有关的计划、决策上缺少系统而完整的信息支持,导致脱离实际的盲目增设有关专业。
3.在办学指导思想上缺乏全局观念,重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总体效益,缺乏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办学特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微观管理逐渐放开,而与之相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明显滞后,缺少有关法规约束和强有力的调控手段。
三、本世纪末,高等财经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估测
高等教育是整个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子系统从属于大系统,着眼于总的战略目标和整体效益。高等财经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量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后,经济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绝大多数专业类的专门人才(财经类人才也是如此)会有持续稳定的需求,人才市场对需求人才的数量和专业有相当大的弹性,这将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注意到“宽口径,厚基础”,也使得对人才需求预测的精度要求留下了相当大的宽松度。
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人才需求总量以及教育投资量,都要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为依据,一般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综合衡量指标,根据GNP水平,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教育投资等方面的预测,判断人才需求总量及教育发展的合理规模。
从长远看,高校毕业生社会拥有量的增加率应低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根据一般规律,GNP每增长1%,高校毕业生拥有量相应增长0.678%。以1980年我国的GNP约2900亿美元,2000年预计可达10000亿~11600美元(低限约相当于人民币翻两番)。年增长率为6.4%~7.2%,相应地高校毕业生拥有量的年增长率应为4.3%~4.9%。2000年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拥有量应为1983年的2.13~2.37倍。
对于建国以来高教历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及其增长速度分析,从年平均增长看,1949年~1986年招生、在校生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2%和7.8%。对于1978年~1994年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及其增长速度分析,招生、在校生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78%~9.75%。(见表3)
表3 1978~1994年高校招生、在校生数及年递增率
对于1978~1994年高校财经类专业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及其增长速度的分析,招生、在校生年平均增长率为20.48%和22.56%。(见表4)
表4 财经类专业1978~1994年在校生、年招生数情况表(人)
从以上几组数据的分析对比可看出,(1)从1978~1994年这17年间,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心工作重点的转移,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处于比较良好稳健的状态。因而在这段时间的普通高校招生、在校生年均递增率均高于1949~1986年间的总平均水平,又由于这17年间全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财经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财经类专业的招生、在校生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高校总体平均水平。(2)从不同的年份招生及在校生数分析也可看出,每当国家经济形势处于良好发展阶段,其人才需求量的影响使招生数稳步上升,而当经济形势遇到一定困难,处于调整阶段时则人才需求将相应减少,导致招生及在校生数减少。因而人才需求的预测量同国家的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逐步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会计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中央所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显示着我国到本世纪末及更远的将来,我国将仍然会处于一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由此,财经类专门人才(也包括其他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会处于一个稳定的需求阶段。国家教委对“九五”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作出宏观规划,要求高校在校生达到650万人,年递增率为4%,其中本专科在校生达350万人,年递增率3.8%,成人教育在校生达280万人,年递增率2.7%,研究生在校生20万人,年递增率7.4%,使每10万人口中大学生数提高到500人左右。根据对1978~1994年的统计分析看,我们认为在当前及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年招生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保持在5%~8%左右的增长率是可行的。由此我们可估测出“九五”期间年我国财经类专门人才的招生情况。(见表5)
表5 财经类所招生的低、中、高三种估测方案(万人)
纵观高等财经教育近十几年的发展情况,在总体上仍偏重于数量的扩张,主要精力集中在增加投入,铺设新摊子和追求数量上,对其质量的提高被淡化了。面对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再上新台阶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