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 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 150056
摘要 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结合目前高中生具有的思维特点进行实施的,需要注意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启迪以及重视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引导。
关键词 培养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思维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高中数学教学任务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很大帮助
一、高中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初中时期有着较大提升,无论是抽象还是形象化思维方面都较初中阶段有着质的跨越,并已基本发育成熟,可以较好地运用。高一年级是高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建立数学思维和打牢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起着承接初中至高中过度的重要作用,所以该阶段应该受到教育者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1、关注情感及自信心的培养,激发活跃思维
人富有情感,人的思维与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思维可以被情感激励,相反也可以阻碍思维发展。有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是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矛盾统一体,智力、情感是智能的两个不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与心理素质教育,如果忽视导致的后果将会很严重。在教育中应融入爱和情感,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要靠鼓励来实现的,是要有情感作为推动力的,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情感教育。
(1)创造融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与人沟通需要桥梁及纽带,情感融入就是人与人交往的催化剂,学生喜欢任课教师,那么他一定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教师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可以用发自内心的关爱感化学生,也可以展示自己个性的一面,比如风趣的话语,搞笑的动作,特有的人格魅力等,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从而让他们钦佩教师,关注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2)兴趣激发是思维训练的重点
兴趣是探究事物的源动力,只有具备了兴趣才能发展成为热爱,兴趣可以提升研究的细致及持久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天才的产生均源于对事物探索的热爱,甚至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去奋斗,这是兴趣作用而产生的持之以恒效果。思维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这就需要浓厚的兴趣维系其发展,所以兴趣激发是思维训练的重点,是长期保持学习状态的唯一持久动力。
(3)注意学生思维发展状况,提升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课上思维的主动性,让其融入课堂,不但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还要在课上其他环节设置问题。在开展美堂新课程前,应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以便课上有针对性的重点听取问题片段,这样既能加深其它知识的掌握,又能有的放矢的策略重点解决问题,可谓一举多得。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方法,明晰重点。如遇到学生出现错误,可以让其他同学确认检查,检查过程最大作用是找到错误原因,警示其他同学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加深了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习热情。
2、加强思维能力提高教学,多角度提高思维能力
(1)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新型教学模式即变式教学模式是指问题内容设置可以在概念及设问之间在条件制约下互相变换。变式练习则是指学生解题时要弄清题设中隐藏的有关概念及理论依据,从而围绕概念缩小范围进行解题,使解题有据可循。长期按此方法练习,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从而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经常停留在解决事物的表面性上,对于解决的问题一知半解,对概念理解不透,实践中总是模仿,不去深入研究解题方法的实质,这表现出学生在思维上的惰性。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实质,努力挖掘深层次内涵,将问题归类,要具备做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能力,从而穿透肤浅的认识,达到深层次认识程度。
(3)培养思维的跳跃性
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或片面的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容易造成学生只能套用固有模式解题,思维被束缚,学生缺少应变能力。思维的跳跃性主要表现在经常迅速的发生联想,重建新思路,同时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
(4)适时指出思维的错误性
学生实践及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学生求知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教学中要及时捕获这些珍贵的机会,及时的变错误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处理问题不能草草了结或马上指出学生错误的原因,或者按照自己的解题方法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学生可能清楚了自己的错误,但不能产生深刻印象,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保留一些学生的共性问题,让学生们共同交流错误原因,通过讨论充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解题策略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灵活度。
论文作者:王晓庆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错误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