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有效核心优势”与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培育“有效核心优势”与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西部地区“有效核心优势”培育与“区域优势产业”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地区论文,优势产业论文,核心论文,优势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经济与西部开发的思路转换

地区经济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市场发展和市场深化,在市场型开发模式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将面临着下列新的矛盾:

1.西部地区处于要素流动的不利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生产要素按照市场信号的导向自由流动,即生产要素不断地向边际生产率较高地区的流动。在我国这一流动过程就表现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对优质高效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即使这种聚集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将会出现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倾向,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东西部地区在要素吸纳力上的显著差异。换言之,只有当东西部地区要素边际效率趋于相等时,聚集效应才会终止。如果考虑到高新技术发展,使得经济发达地区要素边际生产率递减趋缓甚至递增这一新的现象,西部地区要素流动劣势地位的改变将更加困难。

2.西部地区分工收益和协作地位的下降。从地区经济关系来看,市场经济可以被当作一种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按照效率优先的准则建立分工协作体系的,按照不同地区的竞争优势决定其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决定不同地区分工收益的大小。由于西部地区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附加值较低的“上游产品”参与垂直分工。东部地区在经过80年代加工工业迅速扩张之后,投资重点除转向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等基础产业外,对能源、原材料部门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西部资源的协作依存关系。此外,随着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加速,替代产品的增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度逐步降低,这使得西部地区在垂直分工体系中所获得的收益具有递减趋势。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占有份额的大小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核心因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其市场份额占有率的提高面临着发达地区竞争的巨大压力。经济改革的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市场条件的变化,集中地反映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产能过剩所表示的要素过剩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意味着只要现存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发生变动,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过剩,便是西部地区市场份额扩大的一个最基本的约束。市场条件的根本性改变,表明区域间在争夺投资机会上的竞争将趋于激化。这种为争夺投资机会的市场竞争,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成本,即竞争使得一部分地区的已建或在建项目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成为无效供给。而按照竞争实力的对比关系,这种无效供给所造成的损失将大部分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承担。这对西部开发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总之,我们并不排除国家干预和政策调整对西部开发的推动作用,但同政策性因素相比,市场因素则是决定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更深层次的关键变量。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从政策性因素转向由市场性因素来决定,即取决于各地区市场化改革程度以及市场发育水平。因此,立足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型开发模式转换经济发展思路,是加速西部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有效核心优势的培育:区域优势产业

市场型经济开发模式意味着经济开发的途径和手段将发生相应转变,这一转变的重要内容在于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培育西部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

在区域经济层面上,所谓“有效核心优势”,是指本地区所垄断的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引擎作用的市场竞争优势。。“有效”指这种竞争优势存在着市场有效需求的支撑,并具有较高的收入需求弹性,或者说,由这一竞争优势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增长而不断扩张,市场有效需求空间巨大。那种偏离市场有效需求的“优势”,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优势,对地区经济增长将不产生拉动作用。凭借这种核心优势本地区得以在国民经济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占有有利的地位,为持续改善本地区分工收益状况奠定“有效”基础。同时,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优势,也是地区经济中的“核心”优势。而作为核心优势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构成地区经济竞争优势能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成长,或者说,具有较高的前向和后向连锁度。总之,有效核心优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开发的中心环节。通过培育有效核心优势,不仅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改变落后地区在要素流动中的不利局面,而且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分工协作的收益,调动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潜能,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因此,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我们称之为“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种区位优势可通过产业的“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衡量。抽象地说, 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禀赋差异。 不同地区在资源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使得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各不相同。按照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各地区总是倾向于利用其相对充裕的要素组织生产。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资源禀赋对区域优势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规模经济要求。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趋于减少的经济现象。这里所说的规模经济还包括产业布局的疏密状况。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产业布局的过疏或过密,都会带来外部不经济。因此,达到有效竞争规模是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3)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社会分工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发挥地区经济优势,促使各地区形成各具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优势产业成长的约束有所放松,但从规模经济和社会分工原则出发,产业区域化效应在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被不断强化的。按照国际经验,区域优势产业诱致经济增长也成为大多数国家消除地区经济差距的基本途径。同样,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将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已经形成并有所扩大的条件下,西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或一项基本对策,必须从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框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充分考虑变化了的市场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市场需求导向,凝聚和发挥西部地区核心竞争优势,并使其与增强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互补性结合起来,合理选择和加速创新区域优势产业。

(三)西部地区区域优势产业创新思路

实现区域内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西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从总体上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区域优势产业创新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西部地区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速本地区潜在经济优势的开发与转化,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以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来说,西部潜在资源优势的开发,至少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产业存量优势扩张与资源开发价值的重新定位。

所谓“产业存量优势扩张”,是指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西部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这部分产业市场优势的扩散效应或波及效应,将有利于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 1)建国以来西部地区在机械制造、电子机械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优势。这些产业的共同特征在于其技术含量较高,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产业原有的封闭性生产体系将逐步被打破,从而产生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因此,通过深化市场改革,形成相关的配套生产体系,有利于西部地区优势企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2 )随着东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由此派生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地区种植农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作为现阶段我国区域间分工协作关系结构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为西部地区发挥其农业及畜牧业比较经济优势开辟了又一重要途径。(3 )目前中部地区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同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开发对西部资源的依存度更高。同时,价格体制改革也为西部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特别是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量正在迅速上升,而已有的大油田基本上已进入减产期,供求缺口扩大。资源供求关系的这一变化,对于西部资源开发优势的发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应当通过加速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资源开发成本,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此外,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 国内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对华投资包括对西部投资将会有所增加;西部地区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张。当然,西部开发不仅要充分发挥现有经济优势,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的导向,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对此,区域资源经济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资源开发方向的重新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资源开发价值重新定位”,是指在对资源经济价值重新评估的基础上,使资源开发摆脱原有的供给结构约束,转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结构重组。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而资源的经济开发价值则在于它具有某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效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开发的滞后性,其资源开发往往受到发达地区产业扩张的挤压,从而难以获得必要的市场空间或市场份额来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评估资源的开发价值,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方向,使现有资源找到新的市场需求,便成为西部地区产业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因为资源开发方向的重新定位,不仅可以避免区域间因结构雷同造成的过度竞争,而且由于这是一种将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结合在一起的资源开发方式,因而有利于需求结构的调整和总需求的扩张。

资源开发方向的重新定位,通常会涉及到与新产品和新产业相关联的新技术、新工艺,涉及到生产函数的调整或改进。这表明区域资源开发价值的重新定位,不仅仅是生产结构的简单重组,它同时是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过程。无论资源开发价值的重新定位采取何种方式,其实质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再造,使资源开发摆脱原有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的约束,创造出新的供求关系,并最终培育出新的区域优势产业。我们认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需求开发为动力,应当成为现阶段西部产业创新的主要途径。

应当指出的是,一方面,产业创新活动离不开经济政策的支撑。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政策支撑的重点则在于投资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应致力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而地方政府则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教育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区域优势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也是西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不可缺少的微观基础。因为产业组织结构是决定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提高,也制约了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扩张。因此,西部地区应适当收缩国有资本的经营领域,在集中国有资本控制关键部门的基础上,扩大非国有资本的经济空间,以便形成支撑区域优势产业扩张的优势企业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区域化作为区域分工协作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关系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总效率和国民经济福利总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  ;  ;  

培育“有效核心优势”与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