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妇女与消费_消费社会论文

论妇女与消费_消费社会论文

论妇女与消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妇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妇女逛店购物,这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司空见惯的镜头之一,大型购物中心总是把妇女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琳琅满目的妇女化妆品放在大商场最显著最重要的一楼大厅,千变万化的女装销售场地往往是男装的一倍以上;多数购物中心的装潢都体现了女性偏好的温馨、洁净和淡雅风格,在这些明显以女性为中心、让女性占上风的细节上,从未听说过有什么异议,仿佛妇女天然就是消费的中心。某电视台“女人家”栏目专访了逛店中的妇女,大约十几位不同年龄、职业和不同志趣的妇女对“您为什么喜欢逛店”的问题,作了五花八门的回答,但没有一位妇女在承认自己“很喜欢逛店”外还能对“为什么”的问题作出什么精彩的对白,于是那位女作家主持人在结束语中也只能这样总结道:“看来女人天性喜欢逛店,她们在逛店的时候往往并没有特别的目的,只是逛逛而已。”也许这些年的物质文明发展过于迅速地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以致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记忆也有些模糊了,我们仿佛以为妇女逛店购物是一件很自然很平常的天经地义之事,仿佛妇女的消费行为只是一些琐碎的、游移不定的个体行为和爱好,仿佛购物中心也只是由小变大、由少变多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当我们不能很好地体味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幸运和改变的时候,我们也未必能真正认识妇女在购物中心所可能感受到的欢乐和解放的轻松。当我们把妇女与消费和购物中心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课题来审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眼前司空见惯的镜头里还有历史的远景和许多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话题。

原始女权社会的影子已经太遥远和虚幻,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对早期女权世界的认识远没有对后来妇女成为“奴隶”的历史理解得清楚。在那些尚未有经济特权的狩猎部落里,已经有男女劳动职责的明确分工。男子的职能主要是用武力和计谋征服野兽、保护生存环境不受自然力破坏和抵御外族部落进犯;女子的职能是保存和维护已有的生活资料、包括保存和维护部落自身的种族繁衍,即妇女通常所做的生儿育女、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男子的工作是对付有生气的事物和力量,是高贵而光荣的,体现了强壮和自主性;女人的工作则是利用无生气的自然,是平凡而琐碎的苦工贱役,显得奴性和屈服。文化学家认为,最早的奴隶是女奴,男人对女子的所有权是从对外部落的女俘的夺取开始的,妇女首先被作为战利品切于实用,随后妇女的劳动成果也被占有。虽然人类早期文明中妇女被奴役地位与男子的被压迫生存很难分开谈论,但由于妇女在劳动分工的一开始就被放在更被歧视的位置,所以妇女的命运对暴露我们传统的基本结构和其涵盖的具体历史细节,具有特别尖锐的揭露意义。

最早得到地位改变的妇女是那些“强者”的妻子或“主人”的正妻。丈夫由于勇敢和强壮获得对其他人和物的占有之后,他“所有”的财富就日益积累,直至“剩余”。剩余的财富不仅是能力和权力的象征,而且是对自己在成就上高人一筹的证明。为了维护和炫耀这种出人头地的荣誉,“有钱有闲”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成员标志和礼仪基础。虽然最初许多下层中产阶级的家长仍需在环境的逼迫下继续工作,但他们的主妇却开始被“闲置”家中,为丈夫营造美观、整洁、舒适的环境,从而体现上流社会的特权、风俗和礼仪要求。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指出,到了手工业时代,在生存竞争中占优势的有闲阶级引导了从“明显有闲”到“明显消费”的社会风习,他们歧视纯生产性工作和体力劳动,以浪费精力、时间的“有闲”和浪费财富的“消费”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1 〕而这个时期出现的那些不事劳动的主妇和一些仆从、门客等,执行的是“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的任务。被闲置在家的妇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丈夫的不动产,为他生产和供他消费,只是出于“丈夫挣钱、妻子消费”的社会礼俗而成为家庭中执行消费的人。妇女的休闲消费、逛店购物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并逐渐流行的,但这时妇女所消费的是她丈夫生产和占有的财富,她的所有消费行为都必须能够清楚地向她的丈夫和其他人显示:这种有闲和消费是属于主人的(即男主人的)。

“代理”时期的妇女消费消闲习惯与今天有重大区别。首先是消费和消闲行为的“所属性”。妇女为家庭购买用品和为自己购买衣着、首饰时之所以追求华贵富丽,为的是体现主人的富有程度,她们关注家人和自己打扮的品味和色彩的和谐高雅也是为了符合主人的地位和修养。由于这时期少数妇女的有钱有闲只是社会礼仪的一种要求,因而她们实际上从事的是增进主人生活上丰富多采的一种专门职业。她们的消闲和消费在表面上是优雅和轻松的,实际上却也是繁重的劳务,只不过这些劳务不是纯生产性的,而是礼仪性的。就像我们在《红楼梦》、《祝福》,在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笔下所看到的那样,东西方封建社会在家庭的婚丧嫁娶、饮食起居、拜会亲友、俱乐部消遣、出门旅游等每个细节上都积累了精细繁琐的礼仪,妇女们在这些场面必须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她们要为这些社交场合准备大量合时合适的物品和食品,要对主人和客人卑屈奉迎和服务周到,在绝对服从和乐意附属的心态和体态上还都必须十分熟练和圆满自如。在有人群的地方,有教养的妇女总是最动人的点缀,她们为男人脸上增光、为社会礼仪添彩,但她们的“所属”地位和不自由的仆役地位却始终不变。

过去妇女们代理有闲和消费的第二个特点是“非实用性”。由于主人是想通过妇女的居家和购物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财富,因而妇女往往成为凡勃伦所说的“挥霍浪费”的主要代理。妇女拖地的长裙、累赘的花边、插满羽毛的帽子、小巧玲珑的阳伞等,都是要证明远离工作的有闲身份,追求的是用浪费劳力来实现的美感和艺术性。与这些浪费相配套,住宅、家具、古玩、花园、车马、餐饮用具等也都极尽奢华繁琐之能事,以致于一些贵族主妇必须有成群的仆人和侍者分别照管有关的程序和细节,才能使休闲和消费的每项日程都符合社会礼仪的要求。浏览美术史上各时期的美女形象就会发现,荷马史诗时期的妇女,还因为他们提供的劳务被社会重视而四肢壮大、体态丰满,到中世纪则女性美的典型就变得身段苗条、神情羞怯,欧洲女子的轻盈腰身常“细”到弱不禁风,中国女子的“三寸金莲”也小到行走不便。这些风俗既是为了强调少数妇女不必直接从事生产的有闲身份,证明所属者的支付能力,也是为了使这些妇女看上去更具有观赏性和欣赏价值。

以往妇女们代理消费和有闲的第三个特征是“高价感”。主人们不仅愿意为他们的女人购买奇石珠宝、绫罗绸缎、新潮时装和高级宠物,而且希望妇女所拥有的高级物品必须同时具有美感和高价两种属性,因为审美禀赋的差异除教育和修养外还有个人口味的不同,而金钱的价位则是可以衡量比较的硬性标准。由此,不仅购物的地点和方式出现了等级和档次的划分,购物的数量和价位也助长了互相攀比、竞相炫耀的风习。高档的商店和名牌服饰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响应上流社会审美品味的追求,而是对他们特别注重的地位和荣誉感的一种迎合。金钱和荣誉的准则对妇女及大众的消费观念影响深远,迄今仍有许多人在购物时不仅追求品质上的稀世珍宝、罕见瑰奇,而且追求数量上的应有尽有和无奇不有;许多工艺品和手工艺品的被收藏和玩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爱好,而是追求它们可能具有的高价感和优越感。

2

从我们对历史的最简单回顾和审视里可以看到,在妇女逛店购物这一行为里决不仅仅只有妇女天生爱美的本性或妇女喜欢逛店的天然喜好,妇女被放到消费的中心并不完全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和期望。由于妇女不仅长期以来一直是被消费的物品之一,而且承当了相当一段时期的“代理消费”角色,因而妇女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里,有着较之男性更复杂、错综、交织的追求和寄托,妇女的消费活动受着诸多的历史积习和现代潮流影响,在她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对消费活动和购物中心的认同方式可能是千差万别、气象万千的。

对有的妇女来说,商场是与喧嚣杂乱的社会相对立的、更为宁静有序、带有家庭色彩的空间;对有的妇女来说,商场不同于她们日夜厮守的枯燥无聊的家务劳动,是一个自由、活泼、潇洒、神秘的公共场所;对有的妇女来说,让一个男人手提涨满了的钱包跟在自己的身后逛店,是对自己魅力的一种证明,对美的追求和对荣誉的向往可以通过商场在一个和谐的意境中同时实现;对另一些妇女而言,如果钱包里放的不是自己挣的钱,就不值得去逛店,让男人为自己掏钱购物,就意味着已经承认是自己的某种失败。有的妇女感到合适的购物比合体的家务更能体现自己对家庭必不可少的价值,在购物中心里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最能实现自己心中潜在的愿望;有的妇女则在商场里有意刺激男友的自尊心,借用社会礼仪的力量实现自己埋藏心底的欲望。一些妇女在商场里悠闲漫步、精神放松,如入仙境;另一些妇女觉得到商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多少有点奢侈和无聊。购物中心里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逛店妇女,其实是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她们的内心世界千端万绪,藏金含银,就好像尚未开发研究的地下矿藏。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正在把我们推入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的大众社会,虽然在现实处境上,今日的中国妇女还各自处于不同的位置和心境,但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却已经为广大妇女共同所有。漫步在商场的妇女从来不只是看商品,看陈列,而且也在互相观察她们自己,比较自己与周围的女人,在这些观察和比较之后,许多人会感到不同的骄傲和优越,也会因此作出不同的调整和追逐。

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引荐和传播已经影响很大,女权主义思想尽管庞杂繁复,但其基本立足点有两条:一是强调人类历史迄今以来的所有思考视点都是从男人的角度出发,围绕着男性的权威中心而建立的,它们一直在歧视和漠视妇女的思想及情感,因而必须反过来从妇女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二是强调妇女现有的视线和观点并不是妇女自己创造的,而是男性中心观的产物和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妇女还应该清除这些存在于自身的偏见和误解,才能重新接近真理。比如在妇女与消费的问题上,以往社会妇女消费活动中出现的“所属性”、“非实用性”和“高价感”追求,既反映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偏见对妇女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引导和塑造了许多妇女在消费活动中喜好奢华、高消费,追求出人头地的炫耀心理和虚荣心态。今日妇女的消费行为之所以能够反映她们社会地位的改变和提高,是因为她们不仅能在政治和经济上通过同工同酬不断摆脱“所属性”地位,而且能在普遍的受教育经历中日益扬弃“非实用性”和“高价感”的思想束缚。因而我们在妇女和消费的问题上值得不断提醒妇女的自我意识觉醒,强调她们在消费这一妇女的主要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从而促进全社会健全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今日妇女在购物中心漫步,应该既体现自己独立自主的选择,彻底摆脱被消费和代理消费的被奴役地位,又体现自己自强和自律的追求,树立实用和美感相结合、个性和理性相结合、自由消费和合理消费相结合的现代消费观念。

3

妇女与消费的问题主要是消费观念的问题,而妇女与购物中心的关系却更多地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妇女消费观念的影响问题。 美国评论家Bowlby·R 在研究了不同的购物方式和购物文化后提出:“现代百货公司是那些受尊敬的妇女独自合法占领的第一块领地。 ”另一位评论家Williamson·J也认为:“购买是一种授权行为”。〔2〕购买和消费的活动方式及活动场地对妇女的解放而言是一种可以被利用和使用的形式。巴黎的商业发展史表明,最早的欧洲商店在鼓励妇女逛店的时候,是鼓励她们走出家门,独自到公共场所进行自由活动;商店不仅鼓励妇女不坐丈夫的车,而且具体指点她们如何乘坐公共汽车。最初的大型商场在设计上都十分注意对妇女地位的尊重,在完善的配套、公共厕所、休息处、公共汽车线路和免费赠送的样品上都决不能出现性别的歧视或对妇女的不尊重。商店的保安措施格外严密也主要是为了让妇女感到商店是比马路和街道更安全的公共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购物中心与妇女之间也有许多文化课题和社会课题。不仅妇女地位的改变和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将直接影响商场和购物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商店的增多和逛店的普及流行也会直接影响妇女的消费热情和购物兴趣,并进而影响妇女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的进程。

在妇女与购物中心的关系上,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商品本身对妇女的影响。现代商场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商品和品牌、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画面和打动人心的广告话语,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妇女的爱好、兴趣以及弱点和虚荣心的。各式各样青春美貌的妇女头像在大街小巷的广告栏上向人们微笑,挑逗妇女在自爱自恋的情结中踊跃购买无奇不有的商品。美国大众文化评论家John Fiske教授提出的一个问题特别引人深思,他指出:当我们大家都把“顾客是上帝”的口号铭刻在心的时候,我们也就默认了购物中心就是一个消费主义者的“大教堂”。〔3 〕在这个人人常来常往的大教堂里,用钱换物的礼仪和以商品为崇拜圣像的活动正以冠冕堂皇的形式确立和巩固起来,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的确,马克思当年也特别关注过“商品拜物教”倾向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广泛流行。商品正在影响和侵犯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想去追随商品的引导,享受纯物质性的生活。当妇女在商场的收银台前进行钱物交换的时候,她们还可能在同一时刻交换着彼此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面对商品如潮涌来的无尽诱惑, 妇女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她们的选择和决定上。 根据John教授提供的数据,在美国市场上,尽管有广告和促销的积极配合,仍有90%的新产品因缺乏足够的购买者而告失败;在澳大利亚,这个失败的比率也达80%。可见消费者(尤其是妇女消费者)的否决权有相当的威力,商品对人的控制和人对商品的抵制也是一场权力之争和观念之争。

其次,我们也应该注意商场、尤其是大型购物中心为购物妇女提供的独特氛围和特殊含义。美国另一位教授Ferrier L.认为:“消费系统正在成功地模糊许多界限,比如工作与休闲、公共与私人的空间、内在与外在世界、渴望与满足等,从而吸引消费者,使他们在购物中得到愉悦。购物中心是消费者象征意义上的自我空间,同时又完全是一个‘新的世界’。”〔4〕在购物中心里, 顾客可以试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像看画展似地四下参观,免费欣赏,可以在不被寻问的情况下,走进一些仿佛是私人的空间,感觉像是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切。购物中心正在成为我们工作与休闲、公共与私人的一种连接点和交接处。妇女喜欢逛店,实际是喜欢商场为她们提供的多种可能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不妨把那些曾经阻挡在我们生活中的无形界限罗列出来看得更仔细些:|男性 女性|公共 私人|工作 闲置在家(家务劳动)|生产(挣钱)消费(花钱)|拥有权力 被授予权力|自由 被允许自由

历史由于特定的时空限制和物质财富的有限,在我们的生活中划出了这样的界限,并把尊重和荣誉偏向了其中的一方。在我们终于可以摆脱许多物质的束缚和条件的限制时,我们也就有特别的必要去强调这种界限划分的人为性和勉强性。妇女的解放在妇女与消费的课题上,并不意味着男女双方争取工作与休闲的平等,或保持挣钱与消费的平衡,而是体现为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男女关系和谐,工作与休闲整合。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关系一样,阴阳强弱刚柔动静的区别,不在于它们彼此是平等的,而在于它们彼此是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彼此不可替代的。妇女可以在购物中心发现,合理的花钱也是一种挣钱,聪明的消费也是一种智力活动;不仅工作着是美丽的,休闲在家或闲暇逛店也是美丽的。从现代化的远景看,家务是更重要的工作,更趋向于未来的工作,社会高速的发展和科技全面的应用,无非是为了最终使每一个人的家居和生活都变得更舒适、安乐和充满人性。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购物中心的“应有尽有”和妇女自我需求的“应有”的关系。妇女在今天的解放和平等,不仅表现在她们从男人的附属代理变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而且也体现在她们已普遍享有昔日贵妇的专利和特权。她们大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和超越生存的美学追求,她们也都有充足的时间勿需工作而有闲暇。过去,有闲妇女只为自己购买体现身份的高档时装,劳动妇女只为自己制作经济实惠的工作服,但今天,大多数妇女的衣柜里不仅有出客用的时装、上班用的职业女装,而且有旅游用的休闲装、居家用的便装,以及各种反映自己情趣爱好的配件、附件、外套、内衣……有限和片面的消费正在日益向全面而富余的消费转变。今日的妇女不仅因为实际的缺乏而购物,她们还因为希望更完美、更理想而“闲逛”购物中心;她们在商场里购物和漫步不仅是为了操持生活,而且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人们在希望“好了还能更好”的追求里,总会有一个“贪得无厌”的阴影,需要一些适可而止的提醒。20世纪美国作家德莱赛在他的名著《嘉莉妹妹》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乡村长大的姑娘嘉莉只身来到芝加哥时,

“百货商在蓬勃兴起,为数还不多。……它们是些美丽堂皇、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的铺子,拥有大批店员和众多的顾客,嘉莉沿着这些热闹柜台之间的过道走着,对耀眼地陈列着的饰物、服装、鞋子、文具、珠宝等等商品非常羡慕。每一只单独的柜台都是使人目眩神驰的展览场地。她禁不住觉得每一件饰物、每一件值钱的东西对她都有切实的吸引力,可是她并没有停下脚步。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她用不着的,——没有一件东西是她不想要的。……”

嘉莉的故事是她最终拥有了一切:财富、名声、地位和所有她想要的商品,但她始终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爱情,“她觉得非常孤独,好像她是在毫无希望而孤立无援地挣扎着,……她感到不满足。”〔5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赛对他的女主角并没有尖刻的讽刺和批判,而是以理解的语调揭示:嘉莉即便不是在逐渐“堕落”,也是在日益远离欢乐和幸福。嘉莉心中那个应有尽有、“没有一件东西是她不想要的”的百货公司,就是她心中永难满足的欲望和需求的象征。

购物中心的形成和普及,离我们还只有一百年。商品对人的“诱惑”并不是商品的属性,而是人自身欲望对自身控制理性的挑战。古代社会的许多统治者和上流人士因为“有钱有闲”、“无所不有”而变得虚弱和堕落,但财富的丰富肯定不是罪恶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 〕购物中心与妇女地位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批判商品拜物教的问题,不仅是妇女从偏见和愚昧中解放出来的问题,而且是妇女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更接近“人的本质”的问题。妇女地位的提高既是社会变革的命题,也是自我改造的课题,在商场里购物,不仅会反映妇女的自由、独立和解放,而且会反映她们的心智、能力和文化素养。

标签:;  ;  

论妇女与消费_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