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核——管理企业价值观

明晰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核——管理企业价值观

吕润泽[1]2003年在《明晰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核——管理企业价值观》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以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人本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过去的管理理论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和预测急剧变化的企业环境。面对如此动荡时代,众多学者都在努力从各自的角度来阐释和分析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应对措施,这种努力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整合与创新方式来把握时代脉搏。而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更是理论与现实交锋的前沿。 本篇论文试图在深入探讨面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辩证关系,寻求两者的交互影响作用的根源,即,两者的基础交点——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之初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甚至会融合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促进企业文化的深化和拓延。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本身固有的刚性作用又阻碍了核心竞争力的再造和提升。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两个体系,两者都是具有精神内核的体系,而两者的精神内核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价值观,因此,企业价值观是导致两者作用关系的根源。企业内部组织、团队、个体成员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变化、贯彻。因此,企业应建立一套关于价值观的认识、价值观的变化和认同、价值观的贯彻的价值观管理的框架体系,从而更为有效的塑造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田超[2]2003年在《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毫无疑问,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追寻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本质的东西。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Intel、Microsoft、Sisco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GE、IBM、SONY等一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也愈加清晰地使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捕捉到了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优势,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能力。这一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对数十年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企业理论提出了挑战,把经济学和管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企业,又植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事项。企业的主要任务也由简单的获取超额利润转向了培育核心能力以取得长期竞争优势。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而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则引导其走向实用的、解释企业内部本质的发展方向,二者的完美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理论和框架。论文在对核心能力理论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未来走向与趋势,致力于进行研究系统的创新,提出了一个基于四个核心能力元的全新的核心能力战略理论研究体系,即提出可以从文化核心能力、知识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四个方面去理解、把握并进而在实践中培育、构建核心能力。从重要性上来讲,这四个方面是以文化核心能力 以核心理念为灵魂)为内核的多层次关系,不仅在逻辑上有主次之分,同时兼顾了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契合,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意义。在后面的四章里,论文分别对四个核心能力元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分别提出相应的次级能力元构成体系,并开发出各自的概念群与研究模型,在每一章都提出了有创意的思想或研究方法。本文认为核心能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最新成果和目前的主流企业理论,因此,每一章都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次级能力元战略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核心能力理论研究深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在前面理论继承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最后一部分是实证及应用研究。用四万余字、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提出了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发展我国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方法。这对于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壮大,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胡宁[3]2010年在《伦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后现代性”社会,“道德无涉”管理模式对经济利益的痴迷、对公众利益的罔顾,制造了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诟病的种种“现代性问题”。惨痛的环境代价、高昂的社会成本将企业置于“天怒人怨”的社会批评中心。企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和解价值与利益的社会“多”与企业“一”之间的困局?“伦理实体”理论与“伦理-道德的悖论与悲剧”理论给我们的解决思路是,可以通过伦理管理,将企业从“伦理实体”打造成“道德主体”,而这也正是伦理管理“新实践”的价值所在。尽管伦理管理是“后现代社会”的管理新模式,但它却生发于儒家德治模式,重新萌芽于西方行为科学管理模式,并在文化管理模式的主流化进程中日益凸显价值,终至在21世纪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浪潮中形成勃发之势。历史回溯分析证明,作为一种萃取各种历史管理思想人文精粹的当代集成,伦理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历史实体”的存在,而非横空出世的纯“后现代性”产物,更非理论家们凭空臆造的“意图伦理”或主观任意念头。明确概念是伦理管理研究的逻辑基础,作为“伦理”与“管理”交合而成的“杂拌儿”,“伦理管理”是结果合乎伦理的管理;是手段合乎伦理的管理;而“本乎律令”是伦理管理的最高追求。如此,不同伦理程度的伦理管理类型构成一个广谱序列,使得伦理管理不是一个单体概念,而是一簇“连续统一体”式的系列管理模式的存在。伦理管理是面向行动的管理模式,在其实践的道路上面临着伦理规范的“多”与“一”、“伦理管理悖论”、“组织障碍”与“对话障碍”等诸多实践困境,这需要建构一套和谐导向的运作机制加以破解。包括采用综合契约论方法制定确立伦理规范、以高管推进的方式提高管理伦理化理念的能见度、设置明晰伦理责任的工作机制和建构强化伦理行为的维护系统。这一整套和谐组合机制的协同运作,是伦理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性保障。虽然企业管理的道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已开始步入实践纠偏阶段,但通向伦理管理的道路注定是艰难曲折的。尽管企业伦理管理不只具有利他性,但是,企业和道德不容易携手,企业不会自动进化成“道德人”,和谐之旅障碍重重。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困局,我们不能仅仅是被动的反应,我们需采用具有预见性的、超前的伦理管理“新实践”来迎接这些挑战。这种“新实践”“新”在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性,“新”在注重反思性与建构性,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开启管理实践的新天地。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也无须等到所需要的新理论形成以后才开始行动,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有限的那一点点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在就行动起来,去追求伦理管理“新实践”。

孙平[4]2007年在《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本、竞争优势之源。自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后,企业核心能力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其理论观点已被普遍接受。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以及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我国房地产企业将大有可为。目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房地产企业是否拥有其核心能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界定、评价、培育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使其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围绕核心能力这一主题,以房地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探讨、调研、计算分析与建立模型,对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界定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内涵及层次;在构建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阐述了在产业动态作用下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演化机理;通过引入核心能力优越度这一概念,以六十家房地产上市企业作为核心能力样本构建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模型,实现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定量测度;顾客价值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围绕顾客价值的实现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要求。价值链分析是着名的战略管理学者波特提出的企业内部分析工具。本文构建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据此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结构分为外壳和内核,进而阐述了房地产企业价值链的内部和外部联系。由于许多学者都指出虽然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产业结构分析理论在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两个理论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而将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更有意义。因此,本文讨论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与其产业动态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价值链对产业动态变化的感知,阐述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演化机理。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了解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全面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及评价企业竞争的能力状况,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因此,本文对如何评价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探究。作者通过对参考文献的回顾,借鉴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构建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变量进行重构,减少变量数目,简化样本数据;用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BP神经网络作为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模型,该网络克服了传统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等不足,实际结果证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评价工具。面对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能力不断提升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经验的基础上,从顾客价值最大化的角度,阐述了培育核心能力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顾客价值需求是不同的,而且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的,所以核心能力要想不断提升,房地产企业必须时刻调整满足顾客需求的变化。这正好体现了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所包含的“动态”这一内涵。根据上述研究,作者应用本文中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金安集团核心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提出了包括组织创新、战略选择以及顾客价值最大化等方面具体实施的建议和策略。

刘耿[5]2016年在《领路教育公司基于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民办非学历教育是教育培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然而市场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行业内培训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市场细分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国内外机构合作化市场发展态势下,众多民办培训学校的办学效果却出现巨大的差异,以新东方、学大教育等为首的培训学校已经占据了国内培训市场的大多数份额,形成了强有力的企业品牌,而更多的培训学校仍在区域化发展的道路上挣扎前行,如何制定和实现远大的战略目标,提升教育品牌实力,这不得不从学校的文化方面来考虑。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能够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企业文化。基于此,本文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着眼,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代表领路教育公司为案例探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全文首先从民办培训学校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意义出发,在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进行理论铺垫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民办教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民办培训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对领路教育公司文化建设的现状展开调查,阐述领路教育公司的发展概况和思路,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形成过程及主要功能,对现行的企业文化问题进行剖析,从不同的方面探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叁,引入企业发展战略视角,指出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改进原则,并从理念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叁个方面进行文化优化方案的设计;第四,进一步从实际出发,构建公司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的整体规划、保障措施、持续推进和完善改进;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结合企业文化理论和发展战略的相关知识,找出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以期达到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实现发展战略的目的。这不仅可以为教育培训市场企业进行类似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还可以为文化与战略协同关系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案例支持。

林泽宇[6]2015年在《企业体育文化与品牌精神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追求物质生活提升过程中所导致的各种健康问题使人们逐渐关注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健康投资,健身一时风靡。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在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方面进行投资。部分企业将企业文化与体育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体育文化,以推动企业体育持续发展。企业体育文化具有提高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历练企业精神传播品牌形象、促进对外交往、提升企业内涵与发展活力、拓展企业外延空间等功能,将这些功能通过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提升企业利益的动力,是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侧重于内部效应,要产生外部效用,需要通过品牌精神传播实现。品牌精神是指在消费者认知中,品牌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品味、情感等文化要素的综合。从本质上讲,品牌精神是企业品牌决策者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信仰、精神等,是品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品牌精神对外可以赢得消费者忠诚度,对内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团队激情,其有效传播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将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与品牌精神传播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企业文化和品牌传播的内涵,而且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此,本文研究重点为基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的品牌精神传播,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总结出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与品牌精神传播研究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对企业体育文化内涵及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并综合运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从管理、物质、制度、精神四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企业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探究企业体育文化建设路径。从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关系视角论述企业体育文化与品牌精神二者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且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体育文化在品牌精神传播中的作用,即影响品牌精神传播理念、传播路径、传播实体设计等。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叁星、LG、联想、海尔、耐克等企业的品牌传播进行解析,探究企业品牌精神传播渠道,尝试构建基于企业体育文化的品牌精神传播渠道,以期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黄燕燕[7]2014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和战略性的意义。企业文化的设计与发展已成为企业日常管理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很好的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要想长期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只能是塑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及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存在误区,而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较国有企业有更明晰的产权和更大的自主性,因此,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如何产生联系并相互作用,探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性。本文通过提炼中外学者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观点,界定二者的涵义,并从理论、相互作用影响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提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并以叁棵树公司作为实证案例,力争提炼出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性,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的背景上提出问题,明确论文的目标,介绍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外文献并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其次对本文所研究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文化及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并进行概念界定,指出民营企业是与国有企业相对的企业,并引用狭义的概念,将企业文化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制度层、表象层和社会关系层;然后在“K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运营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控制能力组合成的一个动态能力体系。接下来对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四个层面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及辩证角度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者的关系,提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即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的建设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接下来立足于叁棵树公司的管理实践,按照论文的建设思路对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核心竞争力表现进行梳理和案例解剖,实践检验第叁部分总结的理论观点。最后对本论文的基本观点和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荆德刚[8]2005年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竞争的国际化,竞争的国际化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加速了企业培育、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步伐。对我国而言,新世纪新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省优、部优、国优层面上的竞争,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和WTO 各项规则的挑战。因此,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新世纪企业竞争具有革命性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要内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源于西方、风靡世界,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之一,是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和创新理论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武器。但近年来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探索,多是管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文献,将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竞争、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入手,利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综合分析和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认识和评价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测度和培育理论的研究进行有益的探讨;同时,本文还从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等叁个层面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详实的结构解析和机理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识别、评估,进一步阐述了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局限性和滥用核心竞争力现象进行了批判,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现阶段我国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消除思想上的障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于克信[9]2004年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重组研究》文中指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管理重组(创新)日益凸现出它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以及实现国有企业使命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管理重组命题的研究及其深化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史与现实背景,指出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对企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知识等无形要素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中国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等的背景下不断深化的。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仍存在问题的“症结”是“自生能力”的缺失,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缺失。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是创新机制与选择机制的建立;强调管理重组命题尽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提出,但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命题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本研究的核心部分的一个焦点是要探究国有企业管理重组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这也是笔者在本研究中的主要创新及其一系列新观点。论文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分析了国有企业的渐进式改革与演化,国有企业的演化与惯例,进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组织惯例的性质、特征、作用及功效等进行了剖析,指出组织惯例是一种“知识或知识载体”,它由明晰知识和隐性知识所决定,更多的是隐性知识。也说明了决定国有企业组织惯例的主要因素或要素:心智模式、核心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与规则、业务流程及其运作方式、组织文化等。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管理重组的核心与难点之所在是作为“基因”的组织惯例。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管理重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和新观点,构建了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的理论模型和体系框架。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管理重组其本质就是要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管理重组是企业组织中的创新机制的内生构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创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和重要角色,对推动管理创新举足轻重;指出内在创新机制与外在选择机制的互动是打破并重构(改变)组织惯例的“杠杆解”;组织学习是创新的需要,组织学习是国有企业管理重组的基础,国有企业管理重组的目标是要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绩效,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国有企业管理重组要通过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从而形成国有企业新的运作或做事方式,适应深刻变化的环境和形势。一方面,企业组织要“脱胎换骨”,进行“转基因”即在企业组织中移入新的结构成份(“基因” 6<WP=10>要素)以产生新的功能作用,而且在环境影响和刺激下强化内生动力,促使企业组织构建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组织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对它进行“进化选择”,即企业组织能否赢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绩效是衡量其运作或做事方式及其行为合理的客观标准。至此,笔者建立起了一个分析研究国有企业管理重组命题的理论模型和体系架构。“转基因”就是对国有企业组织惯例的重构与创新。重构与创新是通过在国有企业体制中构建(移植)新的制度结构及其他因素,并使其发挥应有内在机理作用,从而形成新的惯例的过程,这就像是在“转基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法人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内部规则结构的重构与创新,它也是国有企业管理重组的充分必要条件。另外,重塑企业组织使命与共同愿景,形成国有企业开拓进取的内在激励,激发努力向上的张力;变革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再造流程,适应新世纪迅速变化环境的挑战;培育以人为本的创新型组织文化,学习并创新以开创未来;构筑打造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构筑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提升战略领导力。国有企业必须不断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动态竞争优势,才能发挥国有企业应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国有企业要通过管理重组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才能完成的艰难任务和实现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国有企业良好的运作机制。本研究也阐述了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有关问题,认为学习与创新将改变组织惯例维持的基础。组织惯例就其深层次本质而言是知识,广义上说包括隐性知识与明晰知识,更多地是隐性知识。知识与学习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认知学习的结果即表现为知识。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将改变维持组织惯例的基础,因此,组织学习是打破并重构组织惯例的基础。另外,从我国实际出发,论述了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的组织形态目标应是学习型组织,特别是在实践探索中,首要的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而这一切入点应该就是在企业组织中处于战略和核心地位的高层管理者团队,它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对“选择机制”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探讨,认为选择机制就是国有企业惯例演化诱导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是在一定的外部竞争环境中运作、生存和发展的,而这样的外部竞争环境对国有企业而言,既是运作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存的严峻挑战

张敏[10]2013年在《基于S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仪式文化创新研究》文中认为管理理论的突破无不伴随着人性假设的重新发现,而建立在“自在人”人性假设基础上的S企业价值观的提出为管理学及企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当今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下,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而提出的S企业价值观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理念,是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观念系统。在S企业价值指导下,企业更加关切员工的内心需求,更加重视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的发展格局;通过创造更加自在、和平、大爱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幸福人生。企业仪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过程将对企业价值观传递产生积极作用,但目前广大学者和企业家对其的重视和研究程度还远远不够;而没有企业价值观内核的企业仪式及蕴含落后、错误的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仪式也都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另外,很多企业对企业仪式文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企业中鲜有存在完整的企业仪式文化体系,更谈不上对其的创新及管理,因此企业仪式文化的功能与价值也就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企业价值观也难以落地。因此,文化的失灵并非无药可解,企业价值观难以落地也并非企业价值观无法落地,本研究就是利用符合当今时代下企业发展需求的S企业价值观对我国当前企业仪式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找出症结所在,创新构建为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仪式文化,从而为解决目前企业文化实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除了开头部分的引言及结尾部分的研究结论及展望外,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企业仪式文化及其价值追问。归纳总结了仪式、企业仪式、企业仪式文化等相关内涵、分类及功能,并充分挖掘企业仪式文化的社会及宗教价值,为本研究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第二部分,S企业价值观及其现实价值研究。回顾前人关于S企业价值观的人性假设基础及其内涵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指出S价值观为当下企业仪式文化的构建提供价值基础,对于企业做良好企业公民、应对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竞争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叁部分,S企业价值观视野下的企业仪式文化创新思考。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对我国企业仪式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站在S企业价值观的是视角下,诊断分析目前我国企业仪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创新构建企业仪式文化的构想。第四部分,基于S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仪式文化创新构建与实施。通过对S企业价值观的内容进行厘定,进而确定企业仪式文化的构成,在具体原则及指导下构建企业仪式文化体系,并说明其功能发挥机制。由此为S企业价值观下企业仪式文化的构建及实施提供现实路径。第五部分,案例研究。通过对华电福建可门有限公司的企业仪式文化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证实基于S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仪式文化建设和实施的可行性及其价值,并提供现实参考。

参考文献:

[1]. 明晰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核——管理企业价值观[D]. 吕润泽. 山西大学. 2003

[2]. 核心能力战略及实证研究[D]. 田超. 复旦大学. 2003

[3]. 伦理管理研究[D]. 胡宁. 中南大学. 2010

[4]. 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 孙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5]. 领路教育公司基于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优化方案研究[D]. 刘耿. 湖南大学. 2016

[6]. 企业体育文化与品牌精神传播研究[D]. 林泽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15

[7].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黄燕燕. 华侨大学. 2014

[8].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D]. 荆德刚. 吉林大学. 2005

[9].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管理重组研究[D]. 于克信. 复旦大学. 2004

[10]. 基于S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仪式文化创新研究[D]. 张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明晰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核——管理企业价值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