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的原著,除弊与利外--评“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_政治论文

清远的原著,除弊与利外--评“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_政治论文

清源正本 除弊兴利——高放著《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评价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清源正本论文,高放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是高放先生自1980-1999年20年间撰写的76篇文稿集结而成,其字数累达77万的一本厚实的学术著作。一个从新中国刚诞生起就埋头政治理论教研工作——勇于思索、孜孜不倦,不畏磨难、守望独立的学者,在学养经年、进入知“天命”的岁月后喷发出来的思维结晶,凝聚着他矢志开拓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深情厚意,展示着他关于推进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诸多建言的深度广度。

1 以政治学研究的学派而论,高放无疑当属执意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并力求扩展其理论阵地的思想家。在观察、解析重大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时,他所乐于的、并能娴熟运用的思维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他所阐释的、有所创意的见解,都有源自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精髓实质的鲜明观照。可以说他确实是勤奋地、真诚地“终生为马克思主义呐喊”(该书第958页,以下凡引自该书只注页码),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的发展努力注入新的内容的学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涉及广泛的范围,具有深邃的内涵。但在“左”害肆虐的时候,人们被告知的、反复灌输的只是其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矛盾、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专政这些内容。而马克思主义论述的关于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学概念范畴则一概不见了,或不甚了了,难求真谛,以至于造成这样的误区: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只属于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给予不断地揭露、批判,而丝毫用不着借鉴、发展,似乎社会主义自身根本不必去研讨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的问题。因此,当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发生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政治学界的当务之急,就是真实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全部面貌,正本清源,把被歪曲颠倒的原理重新恢复过来,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研究重点。高放正是由此而起步的,在《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他的大量文章都集中于探索民主、共和、宪政、自由等这些重大的、富有价值的理论难题。

从民主着手,是作者研究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理念的切入点。可以说,民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和瑰宝。马克思主义阐发的政治要求,在本质上是主张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走民主的和平道路取得政权、用民主的方式措施管理国家和改造社会。他们之所以一再强调暴力革命、武装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完全是因为资产阶级不肯实行民主制,对人民群众一味采取欺骗和镇压的手段,人民群众忍无可忍,只能以暴易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旦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制度,人民群众当然可以运用民主的手段进行合法的斗争。恩格斯在晚年就讲道,1848年时的进攻方法,现在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实行突然袭击的时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恩格斯对当时在德国出现的以普选权为中心开展斗争的策略甚为关注,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普选权这种形式工人阶级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它是检验工人阶级成熟与否的“测量器”。实际上无产阶级人多势众,对少数的资产阶级占有明显的选票优势,如果它还不能在民主普选中获得胜利的话,那么就只有在加强自身组织和提高领导能力上下功夫了。只要资产阶级不采取专制的手段而实行民主治理的方式,无产阶级就同样不必采取暴力的手段而转以民主的方式应对之。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西方国家中的民众,又还有什么理由苛求他们仍要通过举行暴动,以流血牺牲的代价达到推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目的呢?

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中本来就蕴涵着民主夺权的强烈指向,那么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就更应该自觉地遵循民主的规则,尽快地健全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制度,形成良好的民主秩序氛围。由于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政治民主贫乏的国家,都是通过武装斗争的途径取得胜利的,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怎样发扬民主精神、开展民主活动、实现民主政治,在缺失民主传统、没有自己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诚然,无产阶级的民主服务于千百万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民主服务于极少数资产阶级,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民主不需要从资产阶级民主中借鉴民主的形式、程序和机制。民主作为一种制度,不仅有阶级内容,而且有一定的形式,离开一定的形式,内容就落空了。”(321页)高放认为,实行公民选举、候选人进行竞选,构成民主政治的基石,抽掉选举和竞选这样的环节,就没有民主可言了。他多次申明这样的理路,资产阶级选举和竞选中固然有金钱政治、哗众取宠的缺陷,但这不能是我们可以拒绝选举和竞选的理由。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把选举和竞选搞得公正、真实、热烈、一丝不苟、没有铜臭味,岂不更好吗?因洗澡后泼水连同盆里的小孩也一起倒掉,那才是不合逻辑的怪论。

没有民主,也就没有共和、宪政。既然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质在于民主,他们认定共和政体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式也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了。高放把共和国与君主国二者之间的区别,简洁地表述为三个方面:一是划分权力、相互制衡和一人专权、不受约束的区别;二是民选和世袭的区别;三是任期制和终身制的区别。宪政,即是以宪法为准绳,构建国家政府,治理国家社会的立宪政治。宪政是共和躯体的灵魂,不实行宪政,共和不过是一块招牌。归根到底,在共和与宪政中,始终跳动的是民主的脉搏,贯穿着民主的基调。共和与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民意为依据,以民心为向背,民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权稳定、更迭有序的民主政治、良性政治;而君主国则是独裁的、高压的、暴力的、不稳态的专制政治、恶性政治。

其实,比民主更深一层次的是人的自由,民主的根基在于自由。自由,首先是心灵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它是不应受到任何约束的,如《国际歌》所唱的要让思想冲破一切牢笼。民主,必须坚决地承认和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思想自由,则完全不必顾虑少数多数,不必害怕也不应因言获罪。思想自由的力量,在政治领域的活动中能为彻底地贯彻民主原则铺平道路。作者在书中论证我们党要在党的报刊形成自由探讨理论和政策的风气时,转引了恩格斯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论及自由,当然不仅是人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而且是人的全面自由的获得,这是马克思主义规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前提和主旨。对此,高放作为长期研究《共产党宣言》的专家不可能不深得其味。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形成这样的思想,未来社会将是“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境界。

可以确认,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所张扬的民主、共和、宪政、自由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强大的现实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宪政、自由、平等、博爱所不可比拟的。

2 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为了获得对现实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指导的需要。而为了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就首先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弄清楚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光讲医理,不把脉诊病,是无法开好药方的。《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在立足现实、“把脉诊病”方面,可以说做得十分透彻、出色。

在面对现实社会主义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时,高度是紧紧抓住苏联这个典型,把它作为剖析的重点的。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原因和功能:其一,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政治体制当然是后来出现的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始作俑者,就连我们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也是“流”与“源”的关系,如果不把苏联的政治体制讲清楚,就不可能把我们自身的情况搞清楚,或者说认识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其二,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由于不是针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进行扎实有效的改革,着重推进党内民主和苏维埃民主,以致这套僵化的、死气沉沉的政治体制像一部锈死的机器,根本失去运转的机能,难以驾驭、出现了失控的局面,终于导致了亡党亡国。这说明,苏联的原有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外强中干,弱不禁风。这就给了人们一个警醒,不改革政治体制不得了,迟早会酿成大祸。当然,苏联的覆亡在改革的方式步骤上、在改革的方向上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摸不准、吃不透,改得不对头,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苏联原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什么样的弊端呢?在本书的“自序”中,作者作了鞭辟入里的揭示,高放所概括的苏联原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一个缺少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社团民主的高度集权专断的政治体制,它必然窒息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和国家的活力。

在我国历经了2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后,经过理论界的共同努力,原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这些弊端早已梳理清楚、尽人皆知了。加上我国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改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得以扭转、克服,可以说,我们对原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已经非常清楚,并且有所作为。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排除原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所有弊端。甚至我们因为沉浸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成功喜悦之中,忘记了现行政治体制尚存的弊病和改革的迫切性,而这却是相当有害的。因此,现在重要的问题已不在于分析原有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有什么样的弊端,重要的却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存在着的弊端。焦点在于,是以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完全可以搁置一边,还是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尽快扫除这些弊病?对此,《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所阐述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要起先导作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作者相当直率地指出,不能以为政治体制改革超前就会导致社会动乱,所谓政治体制改革要“浅三分、慢半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的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等体制在内的全方位改革。其中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在国家社会面临转折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发挥政治改革的先导作用,才能为经济改革开辟道路。例如,在1978年,当时恰恰是以政治体制上的改革突破为先导,才使经济体制改革步上了快车道。但是,一般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应先行一步,然后政治体制改革随之紧紧跟上。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推动力,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坚决主张经济建设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坚决反对任何脱离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把经济放置在第一位,无论如何都要保持社会稳定,都要予以经济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这种战略思想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当然,这种战略思想也并不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可有可无、完全被动的地位,甚至可以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相反,它指出在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就会造成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阻碍和破坏,由此凸显了政治体制改革在关键时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一定要随后跟进而不能滞后不动,关键时刻则要突出它的先导作用,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总之,要保证二者能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和选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时机至为关键。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率保持高速增长时期,此时针对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改革,时机最为有利,效果也最好,它能够保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当然,此时也容易产生政治体制改革的惰性,在经济利好的情况下,往往掩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乃至延宕时日,一再把必要的改革推至遥远的将来。恐怕我国现在的情况多半属于此。如果待到经济发展遇阻受挫,国民经济增长率往下掉,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再起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此时承受着经济方面的重负,固然容易达成政治改革的共识,容易克服种种阻碍,改革也显得雷厉风行,但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要走更长的路程。这还不包括届时可能出现张皇失措、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如何,在政治体制改革不可避免的既定条件下,两相比较,权衡利弊,对前者的时机选择显然会比后者好多了。值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辉煌进展之时,现在突出政治体制改革、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正是大好时机,这可以使政治体制改革能够很好地反哺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3 在《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作者通过拨乱反正,清源正本,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概念范畴的内涵,回答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原有政治体制和现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分析,回答了社会主义现实政治“是什么”的问题。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改变我国的政治现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量的建议,激浊扬清、除弊兴利,回答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怎么做”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十个重大问题,探讨和寻求“怎么办”的对策的:

(1)关于党的领导问题。明确了什么是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指出党的领导是最高层次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决策的总领导。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中心,要实现向此重心的转移。(2)关于党政关系和党的执政方式问题。明确地区分了党政的不同性质,必须实行党政分开。党本身不是政权机关,它围绕政权问题展开活动;政府则是政权机关、国家机器,直接行使统治和管理权。要避免把党的性质等同于国家政权机关本身,使党不致陷于行政管理的琐碎事务之中,妨碍了对整个国家进行整体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导致政权机关的混乱,出现机构重叠、官僚主义的现象。党的执政方式是要保证政权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独立地位和自主性,从而解决了党的正确执政方法和途径的问题。(3)关于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社会民主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贯彻党内民主先行的原则,确立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社会民主的机制,切实解决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社会民主的制度化。(4)关于党的监督制度以及政治监督问题。切实做到对党内外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监督;大力加强舆论监督,开展民意测验,发挥舆论监督的广泛性、强烈性的特殊效用。(5)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指出必须改革党政干部的任职和升迁事实上由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考察内定与某些领导人的直接拍板圈定的弊端。确立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开展民众直接参与选举干部的活动,建立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6)关于党的纪律检查体制问题。要提高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地位,切实解决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不能对同级党委的第一把手及重要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的体制问题。(7)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落实的问题。要解决事实上存在着的第一把手个人集权、个人专断说了算的不正常现象,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保证了党的集体领导和决策科学化、管理民主化。(8)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努力完善其作为政权组织体制的功能。要加强人大对行政、财经、司法、检察工作的监督力度;建立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制度;建立公民旁听人大会议的制度;逐步扩大对县以上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范围。(9)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的问题。中央要继续向地方下放权力,进一步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情况,同时,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调控能力。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10)关于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问题。要提高党政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逐步实现党的重大问题让党员知道,重大问题经党员讨论,国家的重大问题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用多种形式让党员和公民了解党所从事的活动,政治家活动的情况,了解国家的政治事务,了解国际的政治动向。除属国家机密之外,任何政治生活行为本身没有理由对民众加以保密、封锁或隐瞒。党政领导干部的收入、财产、纳税、住房、用车以及道德操守等情况,也要有透明度。

细品《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如此丰满的党是与国是献议,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感悟,同时也留下了热诚的期冀。

标签:;  ;  ;  ;  ;  ;  ;  ;  ;  ;  ;  

清远的原著,除弊与利外--评“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