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核心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实践核心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实践核心论与哲学基本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1)03-0032-04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由此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的学者则提出与此相反对的意见,认为实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学术界的讨论中,学者们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实践)”与“哲学基本问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要么将两者完全等同起来,要么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问题,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核心论

不能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就由此得出结论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正如不能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就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一样。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理性”或“绝对精神”,同样,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实践”。如果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当成是一切哲学派别的核心,那么,我们就无法区分各种哲学派别,无法认识一个哲学流派区别于其他哲学流派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但没有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列宁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是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1]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是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建立起自己的关系。”[2]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不满意于以往一切旧哲学对人的实在性的剥夺,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因此,马克思特别重视人们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3]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的基础。现实的人本身就是有机的身体(人的肉体组织)和无机的身体(自然界,严格地说是人化自然界)的统一。也就是说,实践是整个人类现存世界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核心论。

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但是,从逻辑思维的前后关系来看,人的实践活动却是哲学研究的起点,因为现实的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要被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的。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4]。客观世界是属人的现实世界,自然和人是不可分的,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客观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相对于主体——“现实的人”——而言,作为客体的、被纳入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的自然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预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5]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人都知道:马克思不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反,他是从“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从历史主体——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出发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历史和自然的。这样,在人和自然、人类史和自然史、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唯物史观才“既有不同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是“把二者结合的真理”。[7]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哲学基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个时代的哲学家都会立足于自己的时代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却没有正确把握实践在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8]。显然,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从实践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独特之处。旧哲学之所以不能正确解决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在于它们不是通过实践的途径,没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没有把对立的解决看作是一个现实的、生活上的任务。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时指出:“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作理论的任务”[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更是把“实践”范畴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基础和核心,作为自己的新哲学和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在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懂得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之后,他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他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他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物质生产劳动的内部关系,研究了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生产劳动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交换);另一方面是人与人的关系(活动的交换)。这两方面内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正是基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马克思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1]。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从生产实践基础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也指出,驳斥不可知论,证实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课题。“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12]。由于不懂得实践,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以前,证实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是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13]。

黑格尔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为哲学的起点。[14]并试图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但是,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黑格尔的这种解决是神秘的、颠倒的,因为他把思维看作是主体,把存在仅仅看作宾词。“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15]由于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6],所以他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缺乏力度的,他也是不可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

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17],这就说明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是诉诸于实践,诉诸于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

由此可见,实践中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他们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对立统一。

二、实践核心论并不贬低或否定哲学基本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核心论的实质是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核心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贬低物质本体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二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他们之所以反对实践核心论,是因为他们将实践排斥在物质本体论之外,而没有将实践纳入到物质本体论之中;仅仅将实践看作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没有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当然,造成他们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在对实践问题,特别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中,确实出现了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并且大多数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人都试图用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来代替传统的物质本体论体系。

事实上,实践核心论并没有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没有贬低或否定物质本体论。相反,只有在物质本体论中引入实践范畴,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本体论)的核心,才能正确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

有的学者将实践问题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由此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用实践本体论或实践超越论来否定物质本体论,则是不对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并不是在于它超越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实践观,才正确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实践问题是包含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因为那些主张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的论者不能正确把握实践和物质本体论的关系,所以,虽然他们不满意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却也难以构建一个与传统哲学教科书相抗衡的新体系。那么,实践与物质本体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对于什么是本体论,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体论研究的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或者说,是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的问题。凡是主张存在决定思维、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就是物质本体论。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唯心主义,就是非物质本体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本体论存在着一种误解。本来,本体论是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来研究和揭示世界的本质、本原的,而不是离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孤立地来探讨世界的本质、本原。因为在物质自身或精神自身内部不存在什么是本体、本质、本原的问题。可是,有的学者却认为本体论就是论本体,物质本体论就是物质论或论物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本体(存在或物质)的,而是要研究本体(存在或物质)与其派生物(思维或意识)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中的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只有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获得相应的规定性,因此,对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离开它们相互关联的关系。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研究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就必然要研究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人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系(或者说人的全部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认识世界);二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关系(改造世界)。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本身就是实践。在人的这两种关系(或活动)中,马克思更加强调后者,他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

以前,我们对存在决定意识原理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把存在仅仅理解为人们的外部生存条件或生活环境,而意识不过是外部生存条件或生活环境的反映。其实,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决定意识原理,而只是机械反映论。费尔巴哈就曾经指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19]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存在”不仅仅是外部存在(纯自然的存在),而且包括人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物”不仅是指旧唯物主义的外部生存条件和外部环境,更主要的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是包含物质生产实践的。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之为“物质生产力”,把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0]。“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用物质生活过程说明精神生活过程,用物质现象解释精神现象。这些既充分说明了社会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也充分说明了物质生产实践理应包括在物质本体之中。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否把物质生产实践包括在物质本体论之中并把它作为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与旧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本质区别所在。不把实践作为物质本体论的基本观点,是不能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的。

有些论者之所以不赞成把实践观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的基本观点,而只把它看作是历史观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可能是因为实践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这样做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我们这样做,不仅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反而会使这种唯物主义更加完备和彻底。

实践不仅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以这种理解为突破口,才有可能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体系和现代形态。

标签:;  ;  ;  ;  ;  ;  ;  ;  ;  ;  

实践核心理论与哲学基本问题_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