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中国旅游研究进展——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反映的学术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研究进展论文,态势论文,中国旅游论文,旅游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中国旅游研究经过近30年的积累,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旅游研究自引入我国,就一直吸引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述。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学科理论体系[1-3]、学科性质[4]、学科树构建[5]、旅游的本质[6] 等方面。综述类的文章有对个别年度旅游研究评述[7,8]、中国旅游研究14年[9]、旅游学学科发展[10]、中外旅游比较[11,12]、旅游研究方法[13,14] 等。其他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如文化旅游[15]、城市旅游[16,17]、旅游地理[18,19]、乡村旅游[20]、生态旅游[21]、工业旅游[22]、事件旅游[23]、体育旅游[24]、社区旅游[25]、村镇旅游[26]、草原旅游[27]、商务旅游[28]、奥运旅游[29] 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旅游学刊》,一直记录旅游研究的整体态势,除了刊登论文之外,还有系列笔谈专门探讨旅游研究的相关问题,如“众议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和“一次对旅游前沿课题的审题研究”(2000年第2期),“科教兴国与旅游业”(2004年第1-4期),“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2005年第3-5期),“为中国旅游研究出谋划策”(2007年第1-3期)等。
以上关于中国旅游研究主要从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研究进展、笔谈等角度来讨论,而对旅游研究项目的分析很少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主体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个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旅游类项目最能够代表该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整体水平。本文尝试对1987-2007年批准的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从项目的时空分布、单位和个人、研究内容、学科类别及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映2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态势,同时为旅游研究工作者研究选题及申请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2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时空分布
2.1 资料来源与项目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简称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主要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历年资助项目”栏目(www.nsfc.gov.cn,检索时间2007-10-01至2007-10-07,下同)获取,分别以项目主题词“旅游”、“旅游业”、“游憩”、“休闲”搜索,只能查询到1999-2007年度批准的旅游项目,另外查阅保继刚、楚义芳编著的《旅游地理学》(附录3)中1987-1998年自然基金旅游地理学项目,并查询中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网站“科研项目与研究数据”栏目(www.cssig.org),搜索到1992-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从中筛选出2项旅游项目(罗明义,79360004;刘滨谊,79870012),进一步通过网络个别查询到2项(肖忠东代替邹惠萍,79600018;戴斌,70640012),共计58项。需要说明的是,自然基金旅游项目只有地球科学部、管理科学部负责审批,主要有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类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简称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均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历年资助项目”栏目(www.npopss-cn.gov.cn)获取,只有1993-2007年度批准的旅游项目,包括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汇编(1993-1998年)。从每一年度资助的项目中同样以上述主题词进行逐一筛选,共计78项。
2.2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时间分布
“七五”期间由孙尚清主持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第一个国家重点旅游研究课题,提出了旅游业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此后,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缓慢增长,直到2001年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87-2000年共有31项,而2001-2007年批准105项。自然基金旅游项目自1987年以来,只有1988、1990年没有批准;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自1993年以来,只有1995年、1998年没有资助。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如图1)。
图1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年度统计(1987-2007)
注:1988年、1990年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均为0项;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西部旅游项目4、6、3项。
2.3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地域分布
为便于分析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的地域分布情况,按批准时间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2000年(表1)和第二阶段2001-2007年(表2)。第一阶段没有获得资助的省份是辽宁、河北、山东、海南、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等16个省份。第二阶段没有获资助的省份是山东、宁夏、吉林、天津。一直都没有没有获资助的省份是山东和吉林。单从项目总数来看,一直处于研究前列的是北京、陕西、广东、上海,其次是云南、安徽、浙江,另外江苏、西藏、贵州、黑龙江、江西、海南后来居上,增速较快的是湖南、广西。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仅北京市就有20项,占全国14.71%,排名前四位的北京(20)、陕西(13)、广东(12)、上海(11)共56项,占全国的41.18%,其他27个省级行政区占58.82%(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总体来看,旅游项目数多的地区,基本都是旅游业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旅游科研能力较强的省份。
表1 1987-2000年国家基金旅游项目负责人单位省份聚类结果
省级行政区
一
北京8
二
陕西4、云南3、广东2、安徽2、上海2、浙江2
三
宁夏、内蒙古、广西、天津、湖北、贵州、福建、江苏各1个
注:省份后面数字为该省份主持的国家基金旅游项目数(项),下同。
表2 2001-2007年国家基金旅游项目负责人单位省份聚类结果
省级行政区
一北京12、广东10上海9、陕西9、湖南9、广西7
二云南4、安徽4、江苏4、西藏4、贵州4、浙江3、黑龙江3、江
西3、海南3
三内蒙古2、辽宁2、福建2、青海2、湖北2、河南1、四川1、新
疆1、山西1、重庆1、甘肃1、河北1
从1987-2007年承担旅游项目的单位来看,集中趋势也很明显(见表3),排前10名的研究机构承担项目数占全国的41.91%,前20名的占58.82%,可以看出旅游研究能力较强的单位。就研究者而言,保继刚和陆林各承担4项,其中陆林承担过1项社科基金,吴必虎、马耀峰、李文军各主持3项自然基金旅游项目;自然基金旅游项目的集中度远高于社科基金,排名前5位的所承担项目数分别占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总和的27.59%、10.26%(见表4)。
表3 承担国家基金旅游项目超过2项的单位及项目数(1987-2007)
单位自然 社科 单位
自然社科
基金 基金 基金基金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
9 0
南京大学 20
资源研究所
中山大学 8 2
吉首大学 04
北京大学 5 0
桂林工学院
04
西北大学 1 6
武汉大学 03
云南大学 4 2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1
安徽师范大学 4 1
南京师范大学 11
陕西师范大学 3 1
南昌大学 11
同济大学 3 0
厦门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2 1
浙江大学 02
海南大学 3 0
广西社会科学院
02
表4 主持国家基金旅游项目超过2项的个人及项目数(1987-2007)
个人项目(项)个人 项目(项)
保继刚4 张辉
2(社科)
陆林3+1(含1项社科) 李树民 2(社科)
吴必虎3 刘滨谊 2
马耀峰3 胡涛
2
李文军3 张朝枝 1+1(含1项社科)
郭来喜2 赵丽霞 1+1(含1项社科)
张捷 2 王兆峰 2(社科)
杨桂华2
注:除括号内注明外,其余均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
表5 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学科类别统计(1993-2007,共65项)
学科
应用体
民族问马克思主义·
统
经济
社
考
中国
类别
经济育
题研究科学社会主义
计
理论
会
古
历史
学学 学
学
项目合计45 6 53 2 1 1 11
3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在对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时,参考了相关项目的研究摘要、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专著等资料。为便于研究,对每一项目均提炼出一个研究主题(旅游研究往往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内容,但每一项目都会有主体研究内容)。以下分别从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等11个主题进行分析。
3.1 旅游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与保护是旅游研究永恒的主题,比例最高,占项目总和的26.47%。我国第一项自然基金旅游项目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韩也良,1987),就属于这方面研究。此后,罗明义(1993)对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宋林华(1994)对喀斯特旅游洞穴碳酸钙景观,黄震方(2004)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研究。李文军(2002)的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旨在评价城市化对于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正面、负面影响、原因及对策。刘滨谊的风景资源时空筹划理论与方法(1998)以及旅游规划AVC评价体系(2005)是对旅游规划及资源评价的理论提炼。近年来,世界遗产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类型公共资源的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如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的互动机理(张朝枝,2005),保护地游憩价值的有效供给模式(李文军,2006)。民族文化与传统乡土聚落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陈亚颦(2006)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余压芳(2007)对乡土聚落景观变迁与保护行为研究等。
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中研究西部旅游的占多数。其中最早是高旺(1993)对黄河长城晋陕蒙峡谷区域旅游资源,其次田卫民(1996)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李树民(2001)对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策,最后梁学成(2007)对西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等。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体育旅游成为研究热点,如2008年奥运会观战旅游(李益群,2004)等。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随即成为研究亮点,如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卢丽刚,2006)等。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是国外旅游研究重点,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如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孙九霞,2006)等。随着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正式通车,兴起了青藏高原旅游开发(张忠孝,2007),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开发和保护(张爱儒,2007)的研究高潮。
3.2 旅游产业竞争力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旅游产业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共3项。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及其主要产业运行周期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局限,我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监控和预测基本处于理论失语状态,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的产业调控能力和企业的战略判断能力(www.bisu.edu.cn,科研立项栏目)。戴斌(2006)主持的中国旅游产业景气分析与预测是第一个对全国旅游产业运行原理做出分析并进行监测的项目。另外,现代旅游生产服务系统的管理创新(肖忠东,1996)从生产服务系统角度研究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供应链是将旅游产业中六大要素涉及的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郭强(2007)的资源保护型旅游供应链协调机制是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旅游产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对来说,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中这方面的研究要多得多,共17项。首先张辉(1993)对现代酒店业管理模式,陈纲(1996)的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规制是重点项目,其次杨铭铎(2006)对现代餐饮企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还有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杨森林,1996)、国际竞争力测评(孙根年,2003)、产业潜力和竞争力(冯学钢,2006;薄湘平,2006)、产业集群(王兆峰,2005)、产业转型(麻学锋,2007)、产业发展模式(张辉,2007)等。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变迁研究,如民族节庆文化与会展经济互动(覃振锋,2005),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变迁(吕宛青,2005)。
3.3 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保继刚(1992)的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研究,首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如钟林生(2002)对森林公园旅游活动生态效应,席建超(2005)的六盘山敏感景观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响应等。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及比较(保继刚,2004)通过分析和比较旅游乘数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I/O)、旅游卫星账户模型(TSA)、旅游政策与预测模型(TPF)等,寻找最适合于国情的评价模型。都市旅游功能辐射与区域联动(汪宇明,2005)是在中央提出“五个统筹”背景下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中都市旅游功能辐射与区域联动响应机制。旅游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在旅游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旅游城市化过程及机制(陆林,2007)研究旅游作为城市化的动力是如何起作用的?演进过程如何?社科基金项目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方面,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余青,1997),湘鄂渝黔边多民族聚居区旅游扶贫(王兆峰,2002)等。其他的有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王朗玲,2003),西部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与实施对策(周道平,2003)等。
3.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首先是保继刚(1989)对旅游地理学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其他的主要从旅游资源成因类型(郭来喜,1991),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卢云亭,1992),旅游资源赋存环境评价体系(尹泽生,1996),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甘筱青,2001)等方面研究。1996年9月批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郭来喜,1996)列入“九五”重点,这是中国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机理、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判断模型、资源可持续利用度及发展协调系数开展研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主要开展综合研究,如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李天元,1996),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调控(陆林,2003),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熊元斌,2005)等。
3.5 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2007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7-01-01)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周鸿(2004)从生态适宜性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调控,周玲强(2007)对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张骁鸣(2007)对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演化机制研究。社科基金项目有旅游开发与农村社区经济(黄郁成,2002),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黄燕玲,2006)等。2007年批准了4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制度构建(蒋满元,2007),民族村寨参与旅游发展(陈志永,2007),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满意度与和谐社会建设(吴忠军,2007),古村镇旅游开发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宋瑞,2007),从发展模式、社区参与、制度构建、利益相关者互动等角度研究。
3.6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机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30]。对某一个旅游地来说,其各种旅游资源与旅游者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上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旅游地域系统[31]。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张捷(1995)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地理结构,吴必虎(1997)对滇东黔西旅游地域结构,陆林对中国海滨(1998)、传统村镇型(2004)旅游地发展特性及运行机理。杨新军(2001)的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对研究区旅游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筛选主要旅游空间影响因子,剖析旅游地时空演化机理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过程,并建立旅游空间动态仿真模型。另外,保继刚(2001)的城市旅游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及游憩商业区,陶伟(2002)的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是城市旅游地域系统研究的代表。社科基金项目中只有一项,杨春宇(2006)的旅游地演化系统耦合机制及其周期震荡性规律研究。
3.7 旅游流及旅游行为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方面最早是吴必虎(1992)对国内旅游者流动模式研究,另外,马耀峰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旅客时空动态(1995),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2002),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2007)。还有中国大城市老人休闲行为与休闲空间组织(孙樱,1998),旅游/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效应(张捷,2003),城市居民环城市游憩行为与吸引物空间模式(吴必虎,2003),出境旅游市场定位感知特征与影响因子(郭英之,2006)等。社科基金项目对此没有研究。
3.8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此方面研究,直到1999年才出现李文军的保护区生态旅游生命周期与承载力的关系及风险评价,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手段对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利用风险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随后杨桂华(2000)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位研究;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杨桂华,2005),将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旅游线路产品环境影响研究,对该线路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另外,还有对旅游地域系统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杨兆萍,2006),旅游开发对植被影响的生态过程(程占红,2007)研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2项,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王红姝,2001)和旅游目的地和谐环境构建(张薇,2007)。
3.9 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在我国很早就已开展,但直到2003年才出现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协作研究(张河清,2003)。此后有我国(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方向和对策(李树民,2004;葛立成,2004),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及联合发展(卞显红,2004)。另外,广西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李甫春,2005),开展跨国旅游合作研究。自然基金项目对此没有研究。
3.10 旅游统计
旅游卫星账户既是一种旅游统计制度,又是一种旅游经济分析方法,截至2005年年底,全世界大约有60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系统。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将传统产业中生产旅游商品的各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而形成一个“合成”的旅游产业[32]。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只有3项,赵丽霞主持2项,旅游业宏观决策与国家旅游卫星账户(2000)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2004),康蓉(2003)主持社科项目“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意义、方法和难点”。
3.11 其他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胡涛(2007)的旅游信息网格即时服务及其负载均衡问题,杜军平(2007)的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模式与预测,是近年来研究角度非常新颖的项目,共同点是其专业背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信息化建设等,研究重点是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突发事件及预警机制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刘静艳,2005),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生态旅游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求解协调利益获取和分配、权利和义务、生态耗损和补偿等问题的均衡点。社科基金项目中有休闲运动教育(彭文革,2002)、有闲经济(李仲广,2004)、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郑向敏,2002)及明清旅游活动研究(陈建勤,2005)等。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分析的国家基金旅游项目大多数是通过网络检索,选用的主题词限定在“旅游”、“旅游业”、“游憩”、“休闲”范围内,在检索时不一定能全部选中;有些年份的自然基金项目没有登记,只能个别查询,而社科基金项目分散在多个学科类别中,逐一筛选,难免存在遗漏;分析项目内容时对每一项目提炼一个研究主题,可能有些片面;仅依据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两种类型,没有参考其他项目,肯定不够全面。如有挂一漏万之处,尚祈见宥。
通过分析我国1987-2007年批准的国家基金旅游项目发现:①自“七五”期间孙尚清完成第一个项目以来,旅游项目数增长缓慢,直到2001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0年之前只有个别年度没有资助,之后每年均有资助且逐年增长;②资助省份基本覆盖全国,但地域分布极不平衡,1987-2000年只有15个省份获得资助,2001-2007年达到27个省;仅北京市就有20项,占全国的14.71%,前4位的省份拥有项目数占全国41.18%;③承担项目的单位集中趋势很明显,前10名的研究机构承担项目数占全国41.91%;自然基金旅游项目的集中度远高于社科基金,前5位的主持人承担项目数分别占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总和的27.59%和10.26%;④从项目的学科类别来看(见表5),社科基金旅游项目涉及应用经济、体育学、民族问题研究等9个学科①,从应用经济角度研究的占总数的69.23%,而从其他13个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还没有;自然基金项目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休闲学、统计学等学科;另外,据中国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陈德广,2004)[10],发现中国从游憩休闲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的凤毛麟角或者根本就没有;⑤研究内容非常丰富(见表6),大致分为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等11个方面,其中旅游开发与保护是共同的首位研究主题,其次是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11.0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10.29%);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13.79%)、旅游流及旅游行为(13.79%)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21.79%)、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8.97%)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⑥旅游研究具有“趋热”、“跟风”现象,容易随政策的变化而改变研究主题,呈现出十分功利的倾向,而不是学术界自然的研究需求,事实上,国家基金一直提倡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发掘,开展系列研究;国内旅游研究“钟情微观”、“小题大做”得还很不够,对休闲、游憩研究的忽视很异常,并且尚没有建立起一套研究范式[33];⑦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
注释:
①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人口学、统计学、体育学等22个学科。
标签: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国家开发论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