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城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_厂房论文

关于鹿城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_厂房论文

关于鹿城工业区一期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发建设论文,工业区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鹿城工业开发区,是温州市区适应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体的区街工业大发展而兴建的一个新兴工业区。

它位于市区西大门,处于104国道与温金公路交叉口的双屿镇郑桥。一期开发面积503亩,于1992年5月正式动工,历时两年半建成,总投资3亿元,建成厂房面积26万平方米。至1995年上半年,已迁入企业119家。它们基本上荟萃了鹿城区街的明星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区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主要基地。1994年工业产值5.5亿元,1995年预计可达11亿元。

鹿城工业区的开发,既是鹿城区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以股份合作经济为主体的鹿城工业,从1983年526家,猛增到1992年3145家,产值由6220万元升至24.71亿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显示勃勃生机,呈持续高速发展趋势。至90年代初,它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进入新一轮扩大发展和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时期。但是这些区街企业,开始时大多艰难起步因资金短绌未有自建的厂房,80%以上靠先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长期以来,挤在弄堂里,长在民宅中,场地狭窄,厂房间陋。到一定阶段,这种情况日益成为制约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同时,这些众多的区街企业,从原来与居民杂处的老市区迁出来,也是旧城改造与“净城兴郊”的需要。将它们迁向市郊的集中安置区,不仅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净化城市环境,又有力地带动市区西部郊外的繁荣与开发,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由于这两方面的客观需要,鹿城区委、区府及时抓住机遇,适时决策,这就从根本上为保证工业区开发成功,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二)

鹿城工业区,从符合民营经济的特点出发,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走出了一条民营工业区建设的路子,已成为温州市第一个略具规模的民营工业区。并在开发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特色。

一是引鸟筑巢。政府出面,筹办工业区,以吸引区街工业中的明星骨干企业为主,尤其是产品前景与企业发展趋势良好,有愿望、有能力、迫切要求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那些“鸟”,前来筑“巢”,为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三点:(1)合理选址。一期选址于双屿郑桥,具有离城近,交通方便,供电、邮电通讯、排污条件良好等优势,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很快被企业家视为“宝地”,求购者纷至沓来。(2)制订引“鸟”条件。对进区企业,实行了“大配套费免收、提供建设资金贷款”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了对企业的吸引力。(3)政府搭台,保证为前来筑“巢”的“鸟”提供方便优良服务。由于这样,一期划定的503亩(可建厂房面积26万平方米),很快被求购一空,已登记申请进入二期的有387家企业,要求建厂房76万平方米,小区开发出现了供不应求局面。

二是集腋成裘。一期总投资3亿元,全由进区企业集资解决,包括区内的三条城市道路,在国家不给一分钱,也无任何垫底资金的情况下,均由企业自我消化、自求平衡。走出了一条纯自费开发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与“温州经济格局”相适应的工业用房开发方式。它是由“职工集资联建住宅”引申而来用于工业用房开发的一种成功尝试。

三是综合配套。鹿城工业区一期建设中,坚持了“统一规划,综合配套”的方针,并且一开始就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为要求,进行全面布局规划设计。区内26个地块,严格功能分区,形成电子仪表、机械、电器、鞋革、服装等功能小区;区内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包括宽达28~32米的三条城市主干道;供电、供水、电话、排污等形成管网,并与区外大配套连接,市、区还专门投资建造11万伏变电所、9000门程控电话的邮电支局;进行环境评估,坚持雨、污分流,建造排污泵房,工业废水经过处理排入瓯江;制订全面绿化规划,以“季季绿,常有花,香四溢”为要求,分别安排了樟、木犀、桂花、玉兰等10种行道树;设计兴建4.6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大楼,包括宾馆、酒店、娱乐中心,金融、工商、税务等管理服务机构,公共停车场、快餐部、托运部、仓储用房、写字楼、外来打工者宿舍等一应俱全。

由于综合配套全面,能基本满足企业迁入后生产、生活各方面需要,受到企业家欢迎及各前来参观者的普遍肯定,被誉为是“建设得较为成功的工业小区”之一。

这种具有较高配套水平的工业区,大大有别于此前市内一些民营企业建厂房所采取各自到市郊寻找用地,分散自建设施极不配套的零乱建设状况。对于抑制乡乡村村纷纷上马,大搞“半截子开发”的所谓“工业小区”,甚至借“开发”为名,行卖地之实的混乱局面,起了一定作用。

(三)

鹿城工业区一期,还以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开发建设的高速度,受到各方面的肯定,短短两年半,一座占地503亩,建成厂房26万平方米,设施全面配套的新兴工业城,拔地而起,基本全面建成。

这种高速度的取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打破常规改革创新。在一期建设中一切紧紧围绕“加快进度,早日建成,早出效益”的指导思想,以勇于打破常规承担风险为代价换取速度。如在一期南片开发中为加快进度,便采取了边征地、边进场的措施,在与村达成协议和土地部门已现场办公的条件下,立即开始平整土地,为一期动工提前和争取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又如北片培填矿渣,按有关部门批准工业区每日只准15部拖拉机通过104国道,需2年6个月,经与交警大队的联系取得支持,采用变通办法(在通过地段派专人协助交通管理)后,基本上能通行无阻,日出车最高时达100多辆,结果仅两个月便完成了培土任务。在厂房建设中,开始有关部门主张厂房工程的施工应由建委组织投招标。对此,企业很有意见,我们从加快进度和民营工业的实际出发支持企业意见,主张对这种办法进行改革“还权于企业”。在有关部门强烈反对下,我们力排众议,最后得到市府领导支持,实行了由企业自行选择施工单位。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在道路命名方面,我们发掘路名的商品属性,允许通过招标,可以企业和产品商标来命名,改变了以往单由文人雅士或长官意志的“书斋”命名办法,对三开路等三条路,经招标或拍卖,共筹得资金50余万元,用于提高市政设施的配套水平。

(2)市政协调,现场办公。一期建设较快,主要快在前期工作,其中又主要以缩短从规划、征地到进入开工前上百道审批关口的简化手续与时间衔接上所取得。市府领导曾四次到工业区现场办公,拍板决定了建设中涉及市有关部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大大缩短了这些问题的决策时间。市规划局、市土地局、市电业局、市邮电局。都由局长亲率有关处室人员来工业区采取现场办公、现场发证等一些简便做法。市自来水公司还破例地带公司印章,到工业区现场办妥接水管审批手续,并组织人员日夜施工,仅四天便完成一条3公里长的临时水管接管任务,开创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区委、区府更提出,要把工业区建设成为全区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求区有关部门能开绿灯的都要开绿灯。区消防、交警、计经委、环保等部门,都做到大力支持。区府还专门为工业区召开了廿一次工作例会,协调了一大批问题,从而使工业区建设得以在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求得进度的加快。

(3)服务企业精益求精。工业区办公室,以服务为宗旨,搞“服务型”,不搞“经营型”,着重起到了“政府搭台,提供服务”的作用。首先,一揽子承担了企业建厂房过程中涉及廿来个部门、上百道手续的办理,这方面是企业感到最为担心,“望而却步”的难题,由于工业区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大大方便了企业。其次,帮助企业,严格把好施工图会审关、工程合同关,还建立了区质监站、工业区、企业现场监督员“三位一体”的工程监督,防止与及时发现,纠正了一些施工队的质量问题,确保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再次,千方百计节约,尽力为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费用。如市政道路工程,由最初审定的1730万元下降为1370万元;造价仅70万元的污水泵房工程,通过审查修改不必要的过高设计,降低造价29万元。在一期中总共为企业节约费用2000余万元,每企业平均得益20万元。

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办公室力戒“河边湿鞋”,严禁以权谋私、收受礼物等。领导上带头端正党风,廉洁自律,还不断向全体同志敲警钟,要求做到“慎独”。数年来,全办公室未发现违纪问题。

(四)

鹿城工业区一期,由于路子对头,措施得力,开发建设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大效果。

其中最重要的是:“引鸟筑巢”达到了“促鸟起飞”的目的,它已很快地成为全区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主要基地。1994年底,对已迁入50余家企业调查,普遍比1993年产值翻了一番以上。最近我们对10家企业抽样调查,其中1-6月份创产值12237万元,比94年同期的6425万元增长90%。80%以上的厂都进行了设备更新、添置了新的生产线。

如以开发微孔膜聚酰胺涂层带填补国内空白的商标织带厂建成8000平方米新厂房后,又投资300万元引进国外一条自动新生产线,年产能力由300万米提高到1000万米,出口创汇成倍增长。

以生产滤油器为主导产品的黎明液压机电厂,建成新厂房后,为适应国内外对滤油器精密要求越来越高,决定从更新与形成新的一流测试设备入手,又投资500万元引进美国太平洋公司的检测成套设备仪器,正申请通过标准化国际认证,提出三年向销售额一亿元目标迈进。

以开发成功多功能磁水器,获第39届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尤里卡金奖的莲池电器厂,原址在瓜棚下的(市区里弄名)一家旧民房里,一次外商来参观正值雨天,竟遇上办公室漏雨用面盆接的场面。迁入新厂房后,厂长高自彬连称:“天堂!天堂!”,对过去情景至今仍不无惋惜地说:“正是那破厂房,吓走了好几个‘老外’,失去了好几笔大生意,那时如有这样一个新厂房就好了”。

还有其他许多厂,如新华装璜彩印厂,过去租用民房,分散在十几处生产,职工吃饭也要用卡车接送,现在生产集中,管理大为方便,还投资更新了设备,年产值由迁入前660万元,增至1994年产值1350万元。安吉尔锁具公司,1993产值年1300万元,1994年头四个月600万元,迁入后八个月便达到2000万元,还感到与外商接触中,对方信任度大大提高了。1995年头四个月产值已达1500万元,为去年同期2.5倍;销售额为2.8倍;利税1.74倍;出口值为3.7倍。

与此同时,大批区街企业迁出市区,不仅“净城”,而且起了“兴郊”作用。有力地促进与带动了市区西部农村的繁荣。几年前,这一带还比较冷静,现在由于工业区展示的前景及配套的完善,已迅速由“冷”变“热”,大大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由于鹿城工业区的率先开发成功,1993年、1995年瓯海慈湖工业区,龙湾民营工业区亦先后上马,形成市区东、南、西三面,民营工业区蓬勃兴起的局面。

(五)

鹿城工业区一期开发,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就鹿城区数千家区街企业而言,进一步扩大工业用房开发,仍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除已着手的二期304亩开发外,未来的鹿西大工业区,应定址于沿瓯江南岸至104国道西侧、由东向西北延伸的带状环形地带,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4-8公里不等,总面积9.83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域位于今双屿、仰义两镇境内。

具体做法上,可以鹿城工业区现有一、二期为依托,逐步推进。这样的好处是:前期形成的配套,可为新区开发提供便利条件;在地区上,可以搞“热”一片,推进一片,利于吸引企业;设施上的连片,利于充分发掘潜力,减低与节约造价。

建设档次上,仍应坚持高起点。应该按照现代工业卫星城的层次与格局要求,进行总体布局,形成以工业为主体,高科技为龙头,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公建、居住和生活设施相应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工业新区。它在未来,应该成为鹿城区主要工业企业的集中地,成为全区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基地。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一期开发成功,既促进了民营工业区的建设,也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们的二期开发,由于主观的原因,错失了1993年乘势发展的最好机会,已有80余家企业转向落户于瓯海的慈湖工业区。目前二期立项中已出现一定的被动,现随着1500亩龙湾民营工业区的上马,三大工业区形成东、南、西“三足鼎立”局,碳地域优势、土地价格方面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我们只有努力争取均等的竞争机会,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才能更好地抑制鹿城区企业“外流”趋势,为全区经济在“第二次创业”中,进一步保持高速发展,再创辉煌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标签:;  

关于鹿城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_厂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