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及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_国际局势论文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及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_国际局势论文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局势的影响与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伊拉克战争论文,战略论文,国际局势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几个月了,它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在新的国际 形势下,中国应该怎样调整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以适应发展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需要,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局势的新变化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生像伊拉克战争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用武力改变一个 主权国家政权的事情,的确不是一件小事,更何况战争又发生在中东这样一个被公认为 战略要地的敏感地区。由于这场战争是与美国的全球战略密切相关的,而美国全球战略 的推进又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因此它必然引起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相应变化。

(一)中东政治格局发生剧变

伊拉克战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不仅拔 掉了中东地区的一个反美“钉子户”,而且还极有可能将伊拉克改造成亲美的民主国家 。此举的意义极为深远:其一,可以将实现了民主改造的伊拉克作为阿拉伯国家的榜样 ,对它们起示范作用,以便进一步在中东推进“民主化战略”、改造伊斯兰世界。民主 改造伊斯兰世界是“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第一要务的新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之 一,它既是解决恐怖主义问题的关键环节,符合美国“推进民主”的长远目标,同时还 可以为美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战略利益。其二,有利于实行美国设计的中东和平“路线图 ”,即在保证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巴以和平。这对处于阿拉伯世界包围之中的以 色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色列不仅是美国的重要盟友,而且是目前中东地区惟一的 民主国家,所以保卫以色列的安全是美国的重要利益所在。而且,巴以不实现和平,改 造伊斯兰世界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其三,在实现中东和平的过程中,迫使巴勒斯坦实现 民主化,取得“民主化战略”的新战果。这样,巴、伊、以这三个民主国家就可以遥相 呼应,在美国的支持下团结协作,从多个方向对中东其他伊斯兰国家施加影响,从而加 快改造伊斯兰世界的进程。其四,用萨达姆做反面教材,威吓、拿捏中东地区其他“无 赖国家”,而收拾“无赖国家”是美国多种战略利益的汇合点。在美国战略家看来,“ 无赖国家”不仅是推进民主的首要障碍,而且还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坚强后盾和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扩散的重要策源地。其五,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为自己的地缘战略利益和 经济利益服务。美国重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变化,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石油,可以说 石油是伊拉克问题的“原罪”。当然,并不是说美国想要赤裸裸地掠夺中东的石油,而 是要控制这个地区,至少要避免反美国家在此地称王称霸。

(二)美国加紧推进霸权战略

伊战是美国推进霸权战略的重要步骤,而这一步骤的顺利实现,无疑会刺激布什政府 加快推进霸权战略。与此同时,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会更加保守,更加具有鹰派色彩。 布什本人及内阁中的多数成员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这种保守主义在外交上的主要表现 ,一方面是赎武主义,即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单边主义,即自恃自己实力 强大,我行我素。当然,从国家利益出发,再加上内阁中以鲍威尔为代表的温和势力的 影响,布什政府的赎武主义和单边主义在其上台初期还是有所节制的。“9·11”事件 使美国的国内安全问题凸显出来,随后的反恐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使以军工利益 集团为后台的鹰派得到了发挥作用的良机。而伊战的顺利取胜,又会使布什总统更加欣 赏、倚重鹰派,进而刺激鹰派更加活跃,更加恣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批自称为新保守主义的人对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趋于增大 。这些人都出身于教授和律师,主要在国防部担任重要职位,基本上都是共和党人。其 代表人物是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其他重要人物有国防部负责情报工作的副 部长斯蒂芬·坎博内、国防部特殊计划办公室负责人艾布拉姆·舒尔斯基、国防部第三 号人物道格·费斯、切尼的办公室主任斯库特·利比、国务院的约翰·伯尔顿、《旗帜 周刊》主编威廉·克里斯托尔、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理查德·波利。由于这批人都是知识 精英,所以很有活动能量。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第一,信奉武力,主张用军事力 量来维持世界秩序;第二,极力主张在全世界推进民主,将世界简单地分成善良和邪恶 两部分,并将民主作为衡量善良与邪恶势力的主要标准。

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所信奉的传统保守主义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基本价值观上有相同 之处,但前者更加激进。新保守主义者在2000年大选时普遍支持布什的党内竞争对手约 翰·麦凯恩,在麦凯恩初选失利后投向布什阵营。布什政府上台后,他们都在布什政府 内谋到职位,不过起初并未受器重。那时他们就提出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中东传播美国 民主理想的主张,但未被采纳。“9·11”事件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良机,他们的 一些激进主张逐渐被布什政府内的老保守主义者采纳。在“倒萨”问题上,新老保守主 义达成了共识,“倒萨”的成功提高了新保守主义者的影响和地位。

在推进霸权战略和保守主义的影响下,美国外交出现了三个新的特点:

第一,将推进“中东民主化”作为目前的中心任务。在中东地区推进民主是新保守主 义的重要政策主张,也与美国的新霸权战略相吻合。“9·11”事件后,美国调整了国 家安全战略,将打击恐怖主义作为第一要务。与此相应,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 改造伊斯兰世界也成了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占居显赫位置的要务。美国战略家们深信 ,虽然“9·11”事件并未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这类武器 并用来袭击美国,所造成的损失就会成百倍地增加。因此,要想有效地反恐,必须防扩 。美国战略家们还认为,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极端势力是以反美反西方为主要特征的 现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源头,要想有效地反恐,还必须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改造, 使它们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可见,防扩与民主改造伊斯兰是反恐的自然延伸 ,反恐、防扩、改造伊斯兰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任务。美国实施反恐战略,并不等于放 弃了原有的霸权战略,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反恐之机推进霸权战略。所以, 可以将“9·11”事件后的美国全球战略称为以反恐为第一要务的新霸权战略。从推进 霸权战略的角度讲,对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进行民主改造,还有利于美国扩展地缘战 略利益和实现在全世界推进民主的目标。可见,对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改造符合美国的多 重战略利益,因此是美国当前对外战略的中心任务。为了实现“中东民主化战略”,美 国选中了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突破口,不惜承受巨大的政治代价动用武力“倒萨”。

“倒萨”的成功会刺激美国加快推进“中东民主化战略”,同时也会刺激新老保守主 义势力更加活跃。美国下一步的任务就是三管齐下,全面推进中东民主化战略:一是巩 固伊战成果;二是促进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保护以色列的安全,同时迫使巴勒斯 坦实现民主化;三是继续收拾“无赖国家”。

第二,建立新联盟体系并分化欧洲。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看到,旧的美欧联盟体系已经 不能在美国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美国需要构建新的联盟体系,那些经受了伊战考验的 盟友如英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波兰等将成为美国未来的主要合作伙伴。布什 在克劳福德私人牧场先后会晤澳大利亚首相霍华德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很有象征意 义,表明美国要酬谢那些为美国全球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国家,并且有意加深同它们 的关系。

法国和德国成为反对美国对伊单边动武的急先锋,出乎美国的预料。法德没有像1991 年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时那样支持美国,寓意非常深刻, 不仅反映出美国与法德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已经表面化,而且还意味着美国与以法德为 轴心的欧盟之间出现了一个大裂口。冷战后美国苦心经营的美欧联盟体系面临崩溃的危 险。冷战后,美国一直努力通过加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维系美欧联盟关系,为此,美 国积极推动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出台。然而,美国的现实表现使法德认识到,美国是要把 北约建成其实现全球战略的工具,欧盟在其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欧洲的安全要服从于 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这是不符合法德和欧洲的利益的。法德的愿望是,把欧盟建成与 美国平起平坐的一个力量中心,同美国的关系应“建立在联盟而不是仆从的基础上”。 法德虽然在北约不能起主导作用,但却能在欧盟起主导作用。美国与法德关系的变化不 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北约与欧盟这两个重要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与美欧关系变化相伴随 ,美欧俄三角关系出现新的动向。在伊拉克危机期间,法德与俄罗斯协调行动,采取共 同立场,欧俄关系拉近,这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因此,如何阻止法德俄关系进一 步密切并形成反美联盟,是伊战后美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伊战后美国的外交活动 来看,美国正在对法、德、俄实行不同的政策,以图分而治之。

在伊战前,拉姆斯菲尔德就提出了“老欧洲”和“新欧洲”概念,表示美国要对这两 部分采取不同的政策。伊战后,布什政府的高官更是提出了美国的对欧政策就是要让欧 盟瓦解的惊人说法。冷战期间,美国出于对抗苏联的需要,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 认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欧洲符合美国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从全球战略利益出发, 仍然非常重视美欧关系,并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尽管它并不希望欧洲过于强大。 经过伊拉克战争,美国的对欧政策已经出现从支持欧洲统一向促使其分裂瓦解转变的迹 向。

第三,对联合国政策趋于更加强硬。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恶化了美国与联 合国的关系。联合国在授权对伊动武上未满足美国的要求,迫使美国采用了它不情愿采 用的“下策”来“倒萨”,并承受了巨大的政治代价;而美国撇开联合国对一个联合国 成员国动武,则严重损伤了联合国的权威。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目前,双方正 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主导权问题上进行搏弈。在美国的原有全球战略中,一直很重视同 联合国的合作,美国将其对联合国的影响看成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制 度霸权”的重要条件。但是,布什政府中的新保守主义者却主张美国对联合国采取更为 强硬的立场,联合国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要么就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新保守主义 的这种主张会对布什政府的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当然,美国与联合国也有共同利益,在很多方面需要合作。从联合国的角度说,如果 没有美国的合作,联合国的许多决议都无法执行,甚至难以开展工作。联合国安理会第 1483号决议同意取消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就是双方合作、妥协的结果。不过,美国虽 然在伊战后重建问题上向联合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但主导权仍掌握在美国手中,美国 达到了既掌握伊重建主导权又获得联合国合作的目的。安理会中反对伊战的国家对该决 议投赞成票,主要是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是要促成联合国与美国关系的恢 复,避免出现新的两败俱伤局面。伊拉克战争以及美国加紧推进霸权战略,表明美国的 一超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而且在一定时间内还会加强。世界多极化进程将更加曲 折。

(三)大国关系出现新的调整

国际关系是互动的。美国霸权战略的推进,必然会引起相关国家的反弹,进而影响国 际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在美国与英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波兰等伊战盟友的关 系进一步拉近的同时,美国与诸多方面的关系却因伊战而退步。除了美欧关系、美国与 联合国关系出现倒退外,还有两个关系的变化值得重视。首先是美俄关系严重恶化。“ 9·11”事件后,由于双方战略利益的需要,美俄关系大幅度拉近,非常引人注目。在 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俄罗斯的地位非常重要。2002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 提出:“在21世纪,美国与俄罗斯已不再是战略对手”,“美国已经着手与俄罗斯建立 战略伙伴关系”。《报告》还指出,美国正在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在全球性反恐战争中 业已宽泛的合作,帮助推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俄贸易和投资,在北约— 俄罗斯理事会(2002年5月份成立)的框架下,与俄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深化合作。从俄罗 斯方面来说,普京政府一直把对美关系放在外交战略的首位。然而,美俄之间的密切关 系已经因伊拉克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普京总统旗帜鲜明地反对美国的政策。在战争期 间,俄美之间还在俄售伊先进武器和美在俄南部边界“间谍飞行”问题上出现磨擦。其 次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受到伤害。由于伊拉克战争明显具有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意 图,所以必然会引起伊斯兰国家的警觉。战前,阿拉伯国家联盟就通过决议,表示反对 美国发动对伊战争。战争爆发后,支持美国的伊斯兰国家甚少,而且都不敢公开表明自 己的立场。这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形成鲜明对照。“9·11”事件后,美国在伊斯兰世 界一度被看成受害者,但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则成了侵略者。

当然,美国出于战略需要,会尽力缓和、恢复它同各方的关系,并想方设法阻止任何 形式的反美联盟的形成,而相关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在这 种背景下的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比如鲍威尔访俄访德、八国集团峰会、圣彼得堡建城 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都更加引人注目。大国关系出现了新一轮的 调整和互动。

“9·11”事件后,国际社会对美国所进行的反恐战争给与了普遍支持,客观上形成了 国际反恐联盟。美国也承认,反恐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的通力合作。然而,美 国却利用反恐之机推行它既定的霸权战略,并自恃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漠视其他国家 的利益和要求。伊拉克战争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国际反恐合作的基础,国际反恐联盟遭受 严重削弱。在目前的国际舞台上,存在着两个竞赛场:一个是国际反恐联盟与恐怖主义 之间的斗争;另一个是传统的国家之间在利益和权力上的争夺。伊拉克战争使第二个竞 赛场的斗争趋于激烈,同时使第一个竞赛场的斗争得到缓和。

二、国际政治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并未改变

伊拉克战争毕竟只是一场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因此并未引起国际政治的根本性变化 。就国际关系层面来说,一方面,世界各种力量同美国的关系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它 们虽然对美国的霸权战略保持警觉,对其单边主义政策不满,但都不愿得罪美国,不想 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而美国从全球战略需要出发,也尽可能避免同世界主要力量直接 对抗,并且尽力寻求与它们的合作。另一方面,那些同美国存在战略利益矛盾的力量也 没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国的霸权战略。虽然法德俄加强了协调,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 抗美联盟的前景在近期内不会出现;阿拉伯世界联合起来共同抗美的局面也很难形成。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关系及地区合作和区域一体化仍在按原有的进程继续发展,比如: 中美关系(中美在朝鲜核危机及打击毒品走私上的合作)、中俄关系(胡锦涛主席访俄)、 中印关系(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和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和中欧关系(布莱尔访华)等都 有新的进展,上海合作组织继续巩固和完善,而斯洛伐克公民投票赞成加入欧盟则意味 着欧洲一体化进程正继续推进。

就世界格局来说,伊拉克战争虽然使美国的霸权战略得以向前推进了一步,但是并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倒萨”只是美国推进霸权战略的一个环节,并不意味着美 国的单极霸权已经实现,或者从此就一帆风顺了。“一超多强”的格局并未因“倒萨” 而根本改变,“多强”的综合实力仍然在以原有的态势继续发展,这是美国阻挡不了的 。多极化符合“多强”的根本利益,所以它们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霸权的努力。法德俄 中印等大国在“倒萨”上的态度就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五个国家正是布热津斯基在《大 棋局》中所说的“欧亚大陆新政治地图上”“关键的地缘战略棋手”。而没有这些“关 键的地缘战略棋手”的合作,美国是不可能控制欧亚大陆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美国的 “新型霸权”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就国际安全形势来说,世界仍面临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方面的威胁,而且两方 面因素的威胁相互交织,交替上升。美国单边发动对伊战争表明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 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根源。印尼亚齐地区的叛乱活动显示出民族分离主义仍是困扰许 多国家的安全威胁因素。伊战后发生在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摩洛哥、巴基斯坦等国的 恐怖爆炸事件表明,国际恐怖主义仍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严重的安全威胁,它并不因民 族、种族、宗教的差异而有根本性的差别,世界各国在反恐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防止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上仍存在着共同利益。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利雅得恐怖爆炸事件后致 信布什总统,表示“法国坚决与美国站在一起”,表明国际社会在反恐上的共同利益并 不因国家间地缘战略上的对抗而消失,国际反恐联盟虽因伊拉克战争而被削弱,但并未 消亡。SARS在中国、东南亚等地的传播和肆虐凸显出传染病在全球化背景下正日益成为 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世界各国在抗击SARS上的合作及 相互支援也反映出世界各国已认识到它们在对付像传染病这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存在 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更宽广的范围来看,全球化等世界大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因伊拉克 战争而逆转或改变。全球化正以原有的进程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人 员交往越来越稠密。全球化虽然刺激了诸如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传染病 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和恶化,但是也增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增强了各国之间 的相互依赖性。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美国发动对伊战争遭到世界多 数国家的反对并引发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战浪潮,表明求和平、谋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 的普遍愿望。而这种普遍愿望将转化成为世界多数国家谋求发展本国经济、维护世界总 体和平局面的强大动力。此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经济 和科技,增强综合国力,仍是各国的主要战略趋向。

三、和平外交将继续是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

面对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国际局势变化,中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战略并作出新 的选择,而国际战略的制定取决于国家的总体战略任务和对国际形势的评估。中国在21 世纪初期要解决三大任务:(1)实现经济发展战略;(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 统一;(3)维护世界和平。基于此,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有四个:第一,维护国家领土 和主权完整,即基本的国家安全,这是最传统的安全目标,也是最基础性的目标;第二 ,为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目前的核心目标;第三,为实现国家完全统一 创造条件并推进统一大业;第四,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上发挥作用。这几个 目标是统一的,都是立足于“和平”二字。作为一个相对实力还比较弱的国家,只有在 和平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必须有一 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统一问题上,中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是立足于“和平 统一,一国两制”,因为如果中国宣布放弃使用武力,很可能会促使台独势力加快台独 步伐,而如果发生台湾独立,和平统一就无从谈起;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中国愿 意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贡献。

可见,和平外交是中国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基本手段。中国实现国际战略目标,主要 有两个手段:一是外交;二是国防。如果外交为“文”,国防为“武”,那么自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战略的指导方针就是“文攻武卫”,外交为矛,国防为盾。实现国 际战略目标主要是靠积极的和平外交政策。自8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两次大幅度裁军, 国防经费也相对减少,但中国的安全状况和外部环境却大大改善。当然,“弱国无外交 ”,没有一定的国防实力为后盾,外交政策是很难得到有效贯彻的,所以中国也适当地 加强国防建设,并且将国防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中国增强国防实力的目的是为 实行和平外交政策提供保障。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国际战略的精髓是和平外交。和平外 交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和国际战略目标出发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当然,能否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平外交战略,还取决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如果中国的基 本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中国只能被迫用武力维护安全,“打了仗再建设”。能够影响 中国的基本国家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中国遭受武装侵略或颠覆;发生世界大战或危害中 国安全的地区战争;出现国家领土分裂局面。就目前来看,中国是个大国,又是有核国 家,直接遭受武装侵略和颠覆的可能性不大。能影响中国基本国家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世 界大战及地区战争和台湾分裂。所以,中国是否能够坚持和平外交战略,取决于能否对 上述三个因素在伊拉克战争后的发展态势作出科学的评估。

首先是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并没有改变时代主题,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 起来。此外,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很难形成互相对立的军事集团,这有利于维持 世界总体和平的局面。美国推行霸权战略、实行单边主义和赎武主义,有可能加剧地区 冲突和动荡,引发局部战争,但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其次是危害中国安全的地区战争。这种战争一般都发生在中国周边。中国外交战略的 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稳定周边。就目前来看,中国同几乎所有周边国家都保持着比较好的 关系,这些国家,包括地区大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会挑战中国的根本利益,不会寻 求同中国对抗。一些地区热点,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南海争端、南亚印巴冲突、阿富汗 局势,有些趋于缓和,如南海争端和阿富汗局势;有些并不直接与中国有关,中国完全 可以或置身事外,或妥善处理,不使之殃及自己。

最后是台湾问题。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安全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虽然两岸经贸和文 化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没有消除。一方面,台湾当局领导 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顽固坚持“台湾独立”的立场,甚至抛出海峡两岸“一边一 国”的分裂主张,并以渐进的手法进行各种分裂活动;另一方面,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 涉中国内政,继续售台武器装备,提升与台关系,助长了台湾分裂势力的气焰,对中国 的和平统一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过,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未变。特别 是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是稳定两岸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伊拉克战争对中美关系的 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要的。美国将更加执着地将主要注意 力集中在反恐防扩和改造伊斯兰世界上,同时还要分散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分化欧洲 ”,因此将会继续减弱对中国这个“潜在战略竞争对手”的关注,这客观上有利于缓解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力。美国为了完成反恐防扩的任务,需要同中国进行合作,特别是 在美欧关系出现裂口的情况下。美国将进攻重点放在中东的“无赖国家”,需要维持其 他热点地区的局势稳定,因此在解决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会倾向于使用和平手段,为此也 要寻求中国的合作。美国为了寻求中国的合作,需要维持台湾海峡局势的稳定,为此势 必要弱化对台独势力的支持,甚至压制台独势力,使之不采取冒险行动。

总的来看,中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和平 外交战略是能够得到贯彻的。这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重要 内涵之一。

标签:;  ;  ;  ;  ;  ;  ;  ;  ;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及中国的国际战略选择_国际局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