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注册资本的派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性论文,注册资本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注册资本的派生性(或者说过度的派生资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殊时期滋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非法人企业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人公司制转化,与西方企业相比存在着三个显著的特点,即转化时间的急骤性;转化空间的广阔性;转化方法的指令性),国有企业在转制改革中其注册资本实践存在如下不足:①企业注册资本迟迟不到位;②注册资本先注册后抽离;③注册资本变相以实物、无形资产投资;④注册资本本身就是负债资金等,使企业的注册资本严重不实,造成注册资本虚增。
一、注册资本派生性的经济实质
现代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分工的专业化、发展的全球化、交易的广泛化、企业的集团化,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决定了独立法人企业投资的链锁化。注册资本派生就是已注册独立法人企业再对外投资创办法人企业,这种链锁型投资使其全社会企业注册资本总量的不断扩大。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注册资本的派生性,其扩大的注册资本量称为派生注册资本。注册资本派生性如同银行的派生存款一样,受制于准备金比率大小的制约(注册资本派生准备金率=1-法定准许对外投资率),准备金率越低,准投资率越高,派生次数多,派生注册资本就大。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额累计不得大于净资产的50%,即准备金率为1/2是符合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基本国情的。这个问题从数学角度讲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即1/2、1/4、1/8……1/n,数列通项为1/2[n],求和等于“1”,也就是说派生注册资本极限可扩大1倍,或者说对原始投资的影响度最大为100%。假如甲企业以1/2净资产投产注册乙企业,乙企业又以1/2净资产投资注册丙企业……,其各企业均按不大于70%的资产负债率负债经营,其影响程度详见下表。
上表说明:①注册资本派生对资本总量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当注册资本不实,其本身就是负债资金时,其影响就更大;②若企业不是严格按照净资产的50%投资,而是1倍、2倍……净资产对外投资,其资产负债率又相当大时,极易形成“泡沫经济”,最终造成“国有资本空壳”,所以,要特别警惕用负债资金转作注册资本。如果公司对外投资累计总量控制在净资产的40%、50%或60%时,其注册资本派生率(即增加率)分别为66.67%、100%和150%。假如控制在净资产的50%,而宏观资产负债率也控制在50%,公司的最大扩张性投资率则为25%是比较适宜的。
二、注册资本的实质
注册资本从投资主体角度看当然是企业的自有资本(即权益资本),从客体讲,投资者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就很难分清是自有资本还是借入的负债资本。目前,注册资本的严重不实最主要因素是由借入的负债资金形成的,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涉及投资者用什么资金(或资本)作股本权益(即注册资本)的投资问题。从法律角度讲,注册资本是企业登记时的最低安全资金,是保证投资者(包括再投资者)财产安全的起码法定要求,从这个定义上讲投资者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应是自有资本,《公司法》规定企业对外投资时不得大于净资产的50%,是根据目前企业净资产率较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得出的,也可证明投资者投入企业的注册资本应是自有资本。由于个体资本的有限性,在短期内筹集较多资金有难度,所以,才有股份制的筹资形式。但出资者投资权益性资本的资金,仍应是自有资本。所以,最近颁布的《贷款通则》中明文禁止“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企业集团会计资料应披露对外投资的累计数量。从法律上限定股本权益性投资必须是企业的自有资本。其作用:①保证投资者财产安全;②克服“泡沫经济”;③保证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改制时期,用借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的现象较为普遍,不然就不会出现注册资本总量大于资产总量的怪事,必须引起重视。
三、注册资本不实的原因
国有企业在转机建制改革中为什么会出现注册资本严重不足,或者说注册资本过度派生呢?其主要原因是: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特性。我国的经济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了四十多年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就在于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主体职能。而要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法人企业制度,在方法上就采取了转换式、在空间上采取了广阔式、在时间上采取了急骤式措施。这些特性反映出一个“快”字和外界的强化,而与内在发展水到渠成的转化存在着差别。所以,才存在一些与法人企业相悖的现象。
2、企业改制期过度地使用股份制经营机制的某些职能使之出现扭曲现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向,改革实践中由于对股份制机制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出现下列扭曲现象:一是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热度高于有限责任公司的热度;二是不看条件是否具备拼命挤入股份有限公司行列,再跻身于上市公司行列;三是较多的上市公司给股东分红不是现金红利,而是送股配股,更有趣的竟出现以“资本公积”增值配股;四是过度地使用“商誉”价值策略,不严肃、不科学地评估企业资产增值,进行扩股增股(从思想认识上把潜在的价值作为现在价值来对待,在某种程度上埋下危机的种子)。出现扭曲现象的关键就是没有全面理解股份制机制的内在特征(股份制经营机制有七大内在特征:经营风险性、资本追加性、资源优化性、投资便利性、筹资巨额性、资金稳定性和机制利才性),过度地使用“筹资巨额性”的职能作用。
3、存在“全、大、空”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左”的冒进意识,在企业经营中必然表现出“全(门类要齐全)、大(规模要越铺越大)、空(表现业绩说空话胡夸)。这种思想意识在企业改制中演变为“做大摊子上位子、多贷票子有位子;掏空企业肥自己,有了票子买了你;有了票子怕啥子,到了哪里都崇你;搞垮这里到那里,到了那里有位子。”的戏说,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扩大企业规模、组建企业集团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但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人为地不断扩大“规模”就会造成国民经济的虚拟现象,形成泡沫经济,最终制约经济的发展。
四、克服注册资本不实以及过度派生的对策
要克服注册资本不实以及过度派生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端正经营思想,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法制,改革金融管理方法,强化经济社会监督。
1、深化改革,端正企业经营思想。企业经营的目标当然是“盈利”,以较少的支出取得最大化的企业收益,但是不同企业实现目标的方式是不同的。端正企业经营思想就是指个体企业所采取的经营方式是否符合社会利益,会不会产生“侵权(产权)行为”。端正企业经营思想的实质就是“合法经营”问题,所有企业都能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处于良性循环、稳定健康发展之中。
2、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法制,促进企业合法经营。企业经营法制是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没有强有力、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企业经营法制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或者是无序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为目的的经济法规形成体系,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贷款通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规范了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组建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中出现注册资本不实和过度派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法规约束还是比较软化的,组建企业、经营投资等都可归集为投资行为,企业投资行为的不规范、投资上的弄虚作假,急需要企业投资经营法,从组织企业、投资项目、资本来源等方面约束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3、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控制企业负债规模。企业经营首先要有资本,资本与金融密不可分,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与我国以往金融管理体制有关。在改革中银行也处在转制之中,商业银行在转制中为了生存相互竞争、信贷不规范,企业可多头贷款,使企业负债率偏高。负债经营要有度,由谁来监督,企业自律是必要的,但外界的制约也必不可少,其监督职能应赋予央行所领导下的金融机构。金融管理要改变企业多头开户、企业贷款相互封锁的格局,实行贷款联网监督控制,以企业代码卡建立公司贷款信息网进行监控,确定不同企业资产负债率比例(一般控制在50%,净资产盈利率达到一定水平以上者可以适当放宽,最高不得超过70%);推行净资产累进抵押贷款制(目前上市公司净资产率最高的为68%,最低的仅有10%左右),追究后续贷款超越净资产抵押贷款比例的金融机构的责任,并限期追回。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企业注册资本不实,对外投资超过公司法规定比例,与社会监督部门监督不力有关。要克服注册资本不实以及过度派生,仅靠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是不行的,要联合行动、齐心协力才能奏效。注册资本不实涉及到注册资本的审验和企业向外投资是否符合法规限定。建议注册会计师审计公司年度会计报表时,要专门审计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水平,并签证说明情况,公司对外投资汇出资金时,其汇出银行要索取公司即日止对外投资累计额注册审计师审计报告,超过规定的不得汇款(这是第二关),即使用其他方法把资金转出,在注册资本验资时,验资部门也要索取相关投资方的对外投资累计额的审计情况(这是第三关)。对监督部门弄虚作假的要严厉制裁,就是社会监督部门也要受其监督,才能扭转改制中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