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的国民政府信息技术绩效审计评价分析_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的国民政府信息技术绩效审计评价分析_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评价分析——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视角论文,生命周期论文,政务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是指检查电子政务系统为履行政府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本文基于电子政务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对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的目标、评价标准及评价指标进行探索。

电子政务系统生命周期模型

根据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政务系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规划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开发实施阶段、运行维护阶段、更新(消亡)阶段。

规划阶段可分为战略规划和执行规划两个层次。战略规划的主要活动包括设计系统整体结构、制订资源配置计划、确定子系统的开发次序等;执行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实,即从经济、技术和系统运行方面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析与设计阶段。系统分析是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分析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明确系统应当“做什么”,从而确定系统应达到的目标。系统设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如何开发系统的问题。系统设计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

开发实施阶段。开发实施阶段是将设计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应用系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与调试,整理基础数据,进行操作人员培训和试运行。

运行维护阶段有两个目标,一是确保系统日常操作的可靠性,二是通过记录系统存在的问题、用户的新需求,为系统的更新(消亡)提供依据。

更新(消亡)阶段。当日常维护不足以使电子政务系统满足各方需求时,应当考虑更新或淘汰现有系统。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的目标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将绩效审计目标定义为:一是为公营部门改善资源管理奠定基础;二是力求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三是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程序对绩效审计提出报告;四是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是对电子政务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的审计。结合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看,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审查电子政务系统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利用资源、提供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电子政务系统的经济性审计,关注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投入是否节约,通过验证是否以最低费用、最小支出开发电子政务系统,确定系统开发过程中有无损失浪费。

电子政务系统的效率性审计,关注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验证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服务的质量、程度,检验电子政务系统的投入产出是否合理。

电子政务系统的效果性审计,关注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检查电子政务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与预期目的之间的关系,确定预期目的是否实现。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及指标

国家政务信息化绩效审计评价应基于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提供服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评价标准用于衡量审计对象的绩效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四类标准:一是政策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与原则;二是技术性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三是经济性标准,即是否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金额目标或各年度任务指标,是否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或本地区最好水平等;四是专家意见、公众预期、群众评议等。

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可设计五类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规划阶段的评价指标

战略规划的经济性。检查战略规划过程的经济性,通过将战略规划各项活动的经费支出与预算支出、其他可比项目经费支出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是否存在浪费。

执行规划的经济性。检查执行规划过程的经济性,通过将执行规划各项活动的经费支出与预算支出、其他可比项目经费支出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是否存在浪费。

规划阶段的效率性。可用规划阶段各个主要活动的实际完成时间与预期目标时间的比率、各个主要活动的实际投入成本与预期目标投入成本的比率来表示。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及批复情况。检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订是否合理,报告是否及时获得批准等,通过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与预算支出、其他可比项目经费支出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是否存在浪费。

(二)分析与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

系统分析设计的经济性。检查逻辑模型和设计方案在制定过程中的经济性,通过将各项活动经费支出与预算支出、其他可比项目经费支出进行比较,检查是否有不必要的支出,是否存在浪费。

系统分析设计的效率性。可用系统分析设计阶段各个主要活动的实际完成时间与预期时间的比率、各个主要活动的实际投入成本与预期成本的比率表示。

系统分析设计的效果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比需求分析文件等方式检查逻辑模型和设计方案完成预期规划的程度。

(三)开发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

系统开发实施的经济性。关注是否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系统开发实施,相关资产购置是否按照规定履行必要的采购程序,通过与市场价格对比,检查该阶段采购、人力、劳务、培训、试运行等成本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浪费。

系统开发实施的效果性。对比用户需求分析和设计方案,随机检查应用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的。

系统开发实施的效率性。检查系统开发实施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既定需求。

(四)运行维护阶段的评价指标

管理决策支持能力的绩效评价。检查电子政务系统对支持和提升组织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可根据组织分工确定不同的责任中心,对各个责任中心成本、收益进行考核,根据实际需要区分责任中心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于无法直接衡量收益的管理决策活动,可从决策次数、涉及金额、损失金额所占比率等方面进行衡量。

信息资源共享能力的绩效评价。检查电子政务系统中管理资源、业务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及市场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状况,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的共享协同对改善经济业务发展的效率、效果与效能的影响程度。可采用调查问卷法了解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采用穿行测试法观察电子政务系统中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性。

经济业务协同能力的绩效评价。检查电子政务系统对提升单位内部不同业务之间、行业内部不同单位之间、与外部相关经济业务之间的业务协同情况,评价其对提升经济业务协同能力,改善经济业务发展效率、效果与效能的影响程度。可从各个单位提供相关服务的总人次、涉及的总金额、产生的总收益、投入的总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

系统建设发展能力的绩效评价。检查电子政务系统的整体架构、技术路线、开发策略、应用模式和运维模式以及应对职能业务发展、信息技术发展、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评价电子政务系统对职能业务发展可持续的影响程度。

电子政务系统的效果性。检查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对部门业务活动和对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影响,衡量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

群众受益率。检查电子政务系统实际惠及的人数所占比率。

公众满意度。可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就该系统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可信度等方面对公众进行随机调查,以了解公众对电子政务系统的满意程度。

(五)更新(消亡)阶段的评价指标

更新系统的年均成本,通过对更新或新建电子政务系统的现金支出进行分析,计算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审查更新系统的经济性。更新系统的效率性,检查更新后的电子政务系统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既定需求。更新系统的效果性,检查更新后的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服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标签:;  ;  ;  ;  

基于系统生命周期理论的国民政府信息技术绩效审计评价分析_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