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马力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医院内科 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目的:对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放及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门诊治疗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随机化分法,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丹参治疗,一组患者给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及纤维蛋白原情况。结果: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长春西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长春西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丹参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90-02

眩晕是由于空间定向能力发生混乱导致的运动幻觉,患者常会感受周围环境及自身均在旋转,平衡失调,眩晕在后循环缺血中较为常见[1],后循环组成包括: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对部分颞叶、枕叶、海马、丘脑、小脑、脑干等进行供血[2],后循环缺血是脑部椎基底动脉发生缺血所导致的,本次主要是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长春西汀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方法

1.1 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基线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将我院门诊治疗的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这4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治疗原理及治疗方法,患者及家属对本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本次研究。

20例研究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9,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为62岁,平均年龄(70.37±2.41)岁。

20例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2:8,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61岁,平均年龄(69.52±2.68)岁。

研究组与对照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可进行科学对比。

1.2 方法

所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均给予降糖、降脂、降压、抗血小板凝聚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丹参进行治疗,20mL丹参注射液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0天。

研究组患者使用长春西汀进行治疗,30mg长春西汀注射液加入250mL5%葡萄糖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1疗程为10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前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纤维蛋白原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用(x-±s)表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定量与纤维蛋白原情况,采用t进行检验。将所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后数据录入到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如果两组数据之间的P<0.05,则表示这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研究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中高切为(3.31±0.49)mpa-s-1、中切为(4.05±0.51)mpa-s-1、低切为(6.75±1.02)mpa-s-1,血浆粘度为(1.29±0.14)mpa-s-1,D-二聚体定量为(309.21±76.84),纤维蛋白原为(3.09±0.42),与对照组治理后相对比有较大差异,P<0.05。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3.讨论

眩晕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病因比较复杂,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后,动脉血管出现痉挛,微栓子发生栓塞[3],导致小脑及脑干缺血。在临床治疗上主要是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脑血管、减轻脑损伤为主。影响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定量、全血粘度等有关[4],所以,为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给予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长春西汀是一种脑血管扩张剂,能有效的增加心排血量的脑部供应,对大脑血流量有选择性增加能力[5],并有效增加大脑静动脉血含氧量,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长春西汀还有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病例性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并帮助清除自由基[6],对治疗眩晕有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组治疗后全血粘度中高切(3.31±0.49)mpa-s-1、中切(4.05±0.51)mpa-s-1、低切(6.75±1.02)mpa-s-1,血浆粘度(1.29±0.14)mpa-s-1,D-二聚体定量(309.21±76.84),纤维蛋白原(3.09±0.42)均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有较大差异,研究组的数据较对照组更胜一筹,P<0.05。

总而言之:长春西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优势较大,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有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帮云.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72-2673.

[2]梁炳松,李育英,宋柳全等.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4):58-60.

[3]郭岩林.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52.

[4]冯亚忠,陈娇.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4):527-528.

[5]张金荣.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1):61-62.

[6]田玲玲,杨军雄.针刺药物综合干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2):49-50.

论文作者:马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马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