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范式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
杨士喜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210094)
摘要: 作为时下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开辟了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新大陆。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研究、解答马克思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起点。基于政治与哲学的互动关系,以狭义与广义、微观与宏观、价值与事实、理想与现实为研究视角,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多重理论意蕴,探析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新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多重范式;拓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呼之欲出,是当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诉求,更是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有力回应。换言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架构起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体系、政治哲学话语。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全面复苏,需要搭载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骨架。据此,问题之链随即而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问题,无需阐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身意蕴?断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身意蕴的有力阐发,是把握政治哲学旨趣、拓宽研究领域的根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学理支撑。
一、政治与哲学的双向互动
理解政治哲学概念的关键,在于对“政治”与“哲学”关系的深层次解读,即“政治”与“哲学”是双向互动、彼此作用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背后的逻辑指向所衍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政治”与“哲学”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究竟是以政治为视角,解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德国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基于这两种视角,界定了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在他看来,若用“哲学”理解“政治”,那么“哲学”的指向是方法、手段,“政治”的指向是内容、对象,政治哲学是指用与政治相关联的哲学方式探究政治问题。反之,政治哲学是指用政治的方式关注哲学问题。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理论见解,在其著作《僭政论》《什么是政治哲学》中得以界说。遗憾的是,尽管施特劳斯做出了政治哲学两种视角的界定,但未能把握政治哲学的整体逻辑,未能从政治与哲学的双向互动关系看待政治哲学问题,从而陷入“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逻辑漩涡。
由此观之,第三种视角契合了政治哲学的内涵,即“用哲学的方式处理政治问题与用政治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1]两者的互动是内在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哲学概念之关键,在于整体辩证地看待彼此的价值,从而彰显“政治”的现实性、关怀性、实践性及“哲学”的理想性、批判性、目的性。从“用政治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的视角出发,哲学借助“政治”介质,以期呈现其反思性,同时需要政治为其提供政治话语辩护。而从“用哲学的方式处理政治问题”的视角出发,政治背后所构建的政治秩序、权利与义务、政治合法性及相互关系问题,需要哲学为其把脉,开出理论之药方。
从政治哲学内嵌下的两种动态关系,共同构建起政治哲学的整体要义,使得政治哲学的内涵呼之欲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多重范式
从狭义与广义、微观与宏观、价值与事实、理想与现实等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行阐释与构建,使其内涵渐次显现,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完整理解与全面把握。
对多重范式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解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之惑,同时,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奠定原生性基础。而构建富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中国政治哲学的范式,是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根本手段。
(一)狭义与广义的整体构建
从狭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其表现在马克思始终用哲学的方式和视角关注政治现象及政治问题背后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价值取向。这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形成了一套关于剖析政治现象、问题、实质的政治哲学体系,而这一体系包括对政治现象、政治概念、政治思潮、具体政治问题的哲学研究。譬如,指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权、民主、自由的虚幻性等。从广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现在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立场,从人类解放的高度,以实现一切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为宗旨的政治价值取向,真正阐释了哲学为了谁的终极使命,即哲学要有力回应重大时代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正是得益于哲学的叙事手法,剖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哲学逻辑,看出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体系背后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滋生的政治革命。所谓狭义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其实质内系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本身,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完整表述。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已开启宏观政治哲学向微观政治哲学的重大转向。生活赋予马克思以宏大的哲学视野,把问题的中心聚焦于全人类解放、政治变革等时代问题,未能对微观政治哲学给予较大关注。然而,因现代性危机而重新审视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政治体制所造成的分散的微观权力同宏观权力的多元互动,使得边缘化的微观政治权力结构走上时代舞台。这并不是说,“提出微观政治哲学,并非要彻底否定或完全取代宏观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3]”换言之,宏观政治哲学构建的“宏大叙事”和宏大权力的内核,要内化于社会与日常生活层面下的微观政治机制中,从多元形态的全球政治体系视角出发,探寻富有本国特征的微观政治体制和权力体制。这是因为,在后工业化时代下的现代社会,政治哲学更加关注“物与物”关系背后人的生存境遇。社会转型经历的阵痛、民主法治的健全以及现代性危机所引发的等级固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微观政治哲学得以“出场”,从而构建起微观同宏观双向互动的美好政治图景。
(二)宏观向微观的历史转向
首先,是在婉转流丽的传统闺阁之作中打入深沉的情感体验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沈善宝曾感慨:“诗人少达多穷,故有穷而后工之语。不幸闺中亦蹈此辙。”[14]对于人世间不圆满的深切体会,为商景兰的创作带来了令人动容的情感浓度,试看《对镜》二首之二:
(三)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新范式的路径拓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土壤,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既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性与继承性,又要因时代的变革孕育出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精髓的基础上呈现的,需要完成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革新。一是需要重释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神意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神内涵若要扎根中国社会,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重新阐释,而这种有力重释的实质是,从理论上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价值理念、内容形式、文本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阐发和扬弃,依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取向,以期借助现代性的张力完成时代质感的提升,从而贴合时代的价值要求。二是通过制度载体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神意蕴得到固守。传统政治哲学的精神意蕴得以焕发活力,需要精神的活化与制度的牢固齐向发力、相辅相成,即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体系这个强有力的制度载体,使精神意蕴注入制度体内,并在制度中得以呈现,而制度的长期发力,又使精神意蕴得以入脑,入心。
(四)理想与现实的无限耦合
它以特殊铝材为材料,可应用于几乎所有行业的输送机结构中,运输绝大多数种类的货物。它被组装在OTU换向台上,并配有电源、B L D C电机和控制器,可根据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设置。
冰雪旅游产业是冰雪产业发展的主体。吉林省拥有良好的冰雪资源和区位条件,主打“滑雪+温泉+森林”的长白山、“雾凇+滑雪+温泉”的吉林市以及“滑雪+冰雪雕塑”的长春市,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冰雪旅游品牌。在2016年中国十大冰雪旅游城市及目的地评选中,长春市位列第二名,吉林市位列第九;长白山景区被评选为十大热门冰雪旅游景区第二位,冬季最受欢迎温泉度假村第一位;吉林市雾凇岛、长白山景区和长春净月潭森林公园都进入了十大美誉冰雪旅游景区前五名。[3]2017年春节黄金周,吉林省共接待游客1067.9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7亿元;2018年吉林省冰雪旅游收入估算超过900亿元。
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拓展路径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之路径延伸,是现实发展、人民吁求、理论革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路径的延伸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本身,汲取传统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价值理念,在追赶现代性的征途中完成三者的融会贯通。
理想性和现实性是政治哲学应然与实然的两个方面。理想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注“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5],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本问题。不言自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基于权利与义务的简单分配原则,而要达到“人的本性的一种实现状态”。[6]反观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聚焦点在“按劳分配”方式下的所有权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形成的阶层固化问题。理想性与现实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中融通且互补,达到了两者的复合。一是现实性奠定了理想性的基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指向整体的生活图景,而且指向单个人的生活状况,即实现真正的“个体平等”。二是理想性为现实性提供价值指引。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必然意味着现实生活世界要把“自由”和“平等”用整体性的价值思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中,而不是刻意追求某一方面。三是两者拥有共同使命。理想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都是基于人的生存发展主题,且在发展人的过程中实现统一。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呈现的图式要介乎两者之间,既需要为现实政治问题做理论支撑,也要借助理想性的价值导向,真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
(一)革新传统中国政治哲学
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关系,就其逻辑顺序来说,可划分为3层关系:价值性从属于事实性;事实性从属于价值性;事实性与价值性双向统一。究其根本,前两者难以达到统治对方,也就是说,前两者在某种程度上低估或者超出了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范畴。这是因为,价值性屈从于事实性,意味着人的能动性、道德性、主体性的丧失,而事实性屈从于价值性带来的是人完全脱离了世俗的层面,人的精神品性达到了神灵的境界。因此,唯有达到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现实生活的人们才不至于脱离生活本身,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在场”助推着两者的协调统一。众所周知,事实性存系的人性的内部制约与物质生产的外部制约,阻碍着价值性的升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所主张的理念是,在以改变外部事实性为核心的基础上,突破内部事实性的桎梏,从而实现理想价值。马克思始终坚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外部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同时,马克思并不否定改变内部事实性的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及实现共产主义,必然夹杂资本主义的“病症”,这是受历史环境的制约而不可避免,但资本主义生存境遇下人的发展完全可以根据构建无产阶级“人民主权”的制度体系来改变。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命题下,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富有创见性的理论指引,从而更好实现人民主体性,达到“价值性与事实性的理想的统一”[4]。
(二)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展开深入对话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发展,要求中国政治哲学学者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深入开展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以全球政治哲学问题背后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前沿热点问题为载体,在与西方政治哲学学者的交流、碰撞中,在汲取、融合各方有关政治哲学富有意义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当下中国的政治现实问题和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发出有关“中国特色”政治哲学的理论声音,提出原创性的政治哲学理论见解和话语体系,拓展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参照系。在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对话中,马克主义政治哲学所具有的价值指向性和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从根本上指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实质,同时吸纳具体的、分散的微观领域的理论探索。二是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中,提取二者在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借鉴西方政治哲学具有时代特质的内容形式,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在结合共同点的基础上,将相似点内化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从而实现中国政治哲学反馈世界的目标。
首先,传统星级酒店由于客户资源匮乏无法在办理手续的第一时间获得客户的完整资料、准确掌握客户喜好,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丧失了抓住维护客户忠实的重要黄金时间点。
(三)守护现代性的政治哲学
现代社会的政治模式多元化、经济市场化、生活图式多样化以及社会组织的科层化,连带人的观念的工具理性化,在丰富和发展人的同时,引发了关于现代性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导致人们试图通过回归传统保守主义或追逐后现代主义来医治现代性的弊端。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立场绝非多元,坚守一个主义是中国政治哲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守护现代性政治哲学的根本依据。这就要求现代性政治哲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以现代性的社会整体发展为内生力,增强现代性的自我调节与反思,使现代性的超越性克服自我矛盾,从而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现代性的开启促使公共生活领域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被纳入整个公共生活,公共问题与公共性的事务越来越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公共权力更是以集体的组织形式走入社会公民的生活,而这一转变使得政治必须深入社会,需要为全体社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治理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治改革方案。因此,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理论上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对多重范式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有力阐发,多视角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科学内涵,并对其内涵进行丰富解读,有益于区别西方政治哲学和传统政治哲学的价值立场、取向、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话语构建、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不仅要借助西方政治哲学,更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经典原著为理论源泉,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精华,共同熔铸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理论,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候才.从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透视马克思的政治哲学[J].河北学刊,2006(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
[3]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4]王南湜.从“理想国”到“法治国”——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6]李佃来.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维度与现实性维度[J].学术界,2017(3).
The Study of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under Multiple Paradigms
YANG Shi-xi
(Marxism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 As a prominent subject in the philosophical research,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has opened up a new world in the domestic philosophical research nowadays.How to understand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udy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e domain of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philosoph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ultipl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xplores the research model of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rrow and broad sense,micro and macro level,value and fact,ideal and reality.
Key Words: Marxism;political philosophy;multiple paradigms;expand the path
中图分类号: B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078(2019)04-0093-04
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9.04.025
收稿日期 :2019-04-10
作者简介 :杨士喜(1991-),男,安徽凤台人,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政治哲学论文; 多重范式论文; 拓展路径论文;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