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及跨域运用论文

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及跨域运用论文

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及跨域运用*

庄渝霞

内容提要 | 当前,社会资本理论被广泛地探讨和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之中。厘清社会资本理论的概念要素,了解其发展过程、核心内容和特点,并关注它在跨领域运用中的成效,有利于推进社会资本理论自身的完善及对现实问题的解决。21世纪,社会资本理论从社会学领域向制度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法学领域发展,具体体现为用于解释制度关系、经济发展、政治关系和文化价值。事实上,这一跨领域的运用更多的是正向评述,而社会资本的正负面影响、影响强弱及外部性效应也应受到关注。

关 键 词 | 资本 社会资本 社会网 资源

过去的40年里,资本理论已经发展为新资本理论,新资本理论基本上修改或者排除了作为古典理论方向中所必不可少的阶级解释。这些对资本的替代性解释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理论。①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9世纪末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维克、马克思都有提过“社会资本”一词,但它仅表达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是指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的社会总资本。19 世纪80 年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上首次正式界定了社会资本,并在社会学领域广泛使用。对于布尔迪厄来说,资本其实就是一种关系网络和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② 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另一位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James S.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指出,每个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三种资本: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二是由物质性先天条件(如土地、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三是由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各种资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种资本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资本。③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资本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物质资本到人力、文化资本再到社会资本的这样一个过程。列宁说过:“辩证的方法是要我们把社会看作活动着的和发展的活动有机体。”④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页。 社会资本观的提出,不仅推进了资本观的发展,也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合理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不仅是一种静态表现,也需要动态转化,它的出现为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制度建设、民主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萌芽及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源于社会网络理论,是在社会网络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社会网络理论是社会资本理论静态的表现,是从社会网络出发对社会资本进行分析的社会资本观。社会网络分析是把社会看成由各种关系网结成的系统,认为社会结构和系统是由各社会成员所占据,社会成员按照不同的社会位置来分配和占有稀缺的社会资源。布尔迪厄、科尔曼和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Putnam)无疑是社会资本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比如,阿莱桑德罗·波特斯(Alejandro Portes)、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罗纳德·S.伯特(Ronald S.Burt)、林南(Nan Lin)等。

社会网络的分析最早见于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3年提出的“弱连带优势理论”中。他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与转职的许多调查,说明求职者获取新信息的机会往往是通过“弱关系”获得的。因为“强关系”处于同一网络,信息几乎是共享的、重复的,而弱关系往往不是处于同一网络,信息往往是分散的、非重复的。因此,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更具优势。①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8(6),1973,pp.1360-1380.

在格兰诺维特带领下,社会网络的分析日趋丰富。布尔迪厄先是提出了“场域”的概念,认为“场域”是指人与人之间活动相互结成的关系网络。而社会资本就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与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② 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科尔曼持同样观点,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关系网络中,“社会结构资源是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定义是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③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他提出了社会资本的5种形式,包括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波特斯也指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是个人所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的一种资产。”④ [美]托马斯大林·福特·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2年第2期。 而社会网络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互惠交换、强制信任、价值内化、有机团结。前两种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后两种受文化和规范的影响。美国大学教授普特南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独自打保龄球——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等文章中,提出了公民参与网络这一概念,并指出这种网络通过根植于社区和家庭结构的方式,强化信任关系以维持各种行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⑤ Robert D.Putnam,Turing In, Tur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n,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28(4), 1995,pp.664-683.

随着直流输出型能源和直流负载的日趋增加,共直流母线分布式发电方案将会得到进一步推广。本文针对目前还较少被报道的光伏直流模块的防孤岛控制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共直流母线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理论体系,并提升其实际应用价值。文中分析了孤岛效应,并详细介绍了所提出的基于注入电流扰动法的防孤岛控制策略。进一步地,搭建了一台基于“Boost+FB-LLC”隔离型功率变换方案的光伏直流模块,并在孤岛实验平台上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防孤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尽管学者们因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社会资本的诠释存在差异,但依然存在共识,都强调联结、规范与价值。换句话讲,社会资本是指在特定的行动结构中行动者所处的社会位置,是“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果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②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它的实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包括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掌控和行动能力在内的三大核心内容,呈现出静动态和微宏观相结合的两大主要特征。

(一)核心内容

长期以来,从洛克、托克维尔到普特南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和公民社会的理论家们,都一直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志愿性团体和公民组织构成的密集网络促进公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以及高水平的公民参与和共享,有助于维持公民社会和共同体的关系。而事实上,这样的关系并不牢固,在最近有关社会资本的论文中,对这些主题的阐述发生了最新变化。这些阐述所依据的是托克维尔和密尔的社会理论传统,认为构成公民社会的志愿性团体和中介组织所组成的广泛的、深入的、密集的网络是信任产生的源头。信任可能是社会资本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社会资本是社会融合、经济高效、民主稳定的必要条件。⑤ [美]肯尼斯·纽顿:《信任、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民主》,于宝英、索娟娟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2期。 具体而言,有三个步骤来促成社会资本参与政治过程:一是社会资本证实了社会成员之间至关重要的信任水平,这一信任水平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二是社会资本建立在文明规范之上,它是民主的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下一个阶段;最后,公民社会由多种多样的自治利益集团组成,这些利益集团能对政府施加压力。⑥ [美]白鲁恂:《文明、社会资本和公民社会:用以解释亚洲的三个有力概念》,毕文胜、汪艳艳译,《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第5期。 因此,如果社会资本有价值的话,那么它也应该是一项社会属性,而不是个人属性;应该把它当成一种社会现象或集体现象来研究,而不是把它作为每个公民的属性,在个体层面上进行研究。⑦ [美]肯尼斯·纽顿著:《信任、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民主》,于宝英、索娟娟译,《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12期。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对政府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网络发展了普遍化互惠准则,社会资本因此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提高政府社会资本的运作效率。因此,现代国家的治理之道是要协同治理,不管是村民自治还是草根社区,都需要进行社会资本投资。① 燕继荣:《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也就是说,要培养和“制造”社区成员对于该制度的需求,而致力于“熟人社会”建设、促进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加强社区成员交往和信任、提高社区成员集体行动能力的社会资本投资,是增强社区治理创新制度依赖性的有效途径。② 燕继荣:《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投资——中国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解释》,《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3.社会资本其实是权力的表现。伯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能够带来资源和控制资源的网络结构,按照他的看法,社会资本显然与个体所处的位置有关,不同位置被赋予不同的权力,权力直接导致对资源的控制。① Ronald S.Burt,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1982.在林南看来,权威作为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被定义为对有价值资源的相对控制和获取机会。②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社会资本的权力不但表现在个体对资源和资本的掌控,也表现在对他人的掌控和支配。显然,不管是个人或组织,其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决定着他们将来生活的机遇,也决定着他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今后的行动轨迹。

2.社会资本通过资源的掌控得以实现。科尔曼曾提出,最基本的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和“资源”两部分组成。在他的论述中,蕴含着资源是行动的出发点的观点,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其实是对资源的掌握和运用。当行动者拥有某种资源,不管是个人资源还是社会资源,行动者都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进行利益交换、实施行动,这种行动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也就是说,当我们把社会关系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时,社会资本就应运而生了,只是资源是静态的,社会资本是被动用的资源。

最早从文化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论述的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韦伯的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是一种社会资本,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自韦伯之后最雄心勃勃地借助文化因素来理解经济绩效差异的是大卫·S.兰德斯(David S.Landes),他认为,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快速扩散是北欧国家取得成功的关键。③ 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New York:W.W.Brown and Company,1998. 从文化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最有影响的要数福山,他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大破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等著述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探讨。福山指出,信任是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文化发展是社会资本发展最深层的基础,社会生活并不像经济人所假定的那样追求私利,而是以对群体的规范、法则的遵守和认同,对道德价值的认同来达成的,“社会资本对一国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是它最重要的影响力不在经济层面上,而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④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人创造》,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405页。

(二)主要特征

1.静动态相结合。从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产生的,但是这种关系网络是静态的,只有“这种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被利用和调用后,才能成为社会资本,此时,“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概念”。③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从社会网络出发对社会资本的分析,表现为静态的特征。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体现,只有当主体通过与他人互动,动用社会网络,从而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源后,才能表明社会资本在起作用。因此,社会网络是潜在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起作用的社会网络,体现了动态的过程。

2.微宏观相结合。布尔迪厄强调个体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增加收益及创造社会资源,个体积累社会资本对自身产生影响;科尔曼则是从微观个体和宏观结构同时入手,把社会资本划分为由家庭和社区构成的社会资本,以及由“法人行动”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伯特是从社会结构入手,强调网络成员所处的位置;林南是从微观主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入手,强调通过关系网达到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的联结……显然,每个研究者研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有的侧重于微观主体,有的侧重于宏观社会结构,有的则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科尔曼运用微宏观结合的方法对社会资本的分析更为全面合理。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不但在于个体所具有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也在于个体所处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在社会网络的分析中,“信任”是人们谈论最多的。信任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在经济学当中早已是司空见惯的讨论话题,在某种程度上与博弈论中的“声誉效应”是同一个道理。如此,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等现实因素,也受信任等社会资本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首先是信用经济。社会资本是与信任、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网络等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特征,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③ 崔巍:《社会资本、信任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约翰 ·F.赫利韦尔(John F.Helliwell)等人通过社会资本的3个度量指标——市民团体、地区政府效率、公民满意度,来研究意大利的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阿贾伊·查黑博(Ajay Chhibber)认为,社会资本是由规范和非正式规则两部分组成,二者构成决定经济成效的制度框架。他通过定性调查说明非正式规则对制度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分析制度环境对经济成果的重要性。④ [印度]阿吉·查黑博:《社会资本、政府与发展成果》,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人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6~392页。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在综合科尔曼、普特南、布尔迪厄等人关于社会资本论述的基础上,给社会资本下了定义:“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purpose action)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①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这个定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嵌入在社会结构中、行动。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财富、知识、地位等可直接为个人所支配的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如财富、权力、声望等,这种资源的获得需通过与他人发生联系。行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行动,这类行动将引起他人的一系列行动与反应,使个人分配到更多的资源;另一类是表达性行动,是寻找情感和支持的行动,这类行动被认为比工具性行动更重要。林南的论述表明,获得社会资源的行动是一种工具性行动。因此,他提出了连接社会资本与社会行动的理论,共有7个命题,描绘了社会资本的强弱与行动效果的关系。这7个命题分别为:(1)社会资本命题: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2)地位强度命题:初始位置越好,行动者越可能获取和使用好的社会资本;(3)强关系强度命题:关系越强,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正向地影响表达性行动的成功;(4)弱关系强度命题:关系越弱,自我在工具性行动中越可能获取好的社会资本;(5)位置强度命题:个体越靠近网络中的桥梁,他们在工具性行动中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好;(6)位置与地位交叉命题:对于工具性行动,网络位置强度视桥梁所连接的不同资源而定;(7)结构相依命题:对位于等级制顶部及附近和底部及附近的行动者而言,网络运作(关系与位置)效应受到等级制结构的约束。

二、社会资本理论的跨领域运用

进入21世纪,社会资本理论发展更为迅猛,表现为社会资本从社会学领域向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扩展。社会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中出现最多最频繁的关键词,相关的研究更多强调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即为什么有的共同体能够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集体性的问题,而其他共同体却无法为了共同目的将人们团结在一起。

(一)社会资本与制度关系

阿尼卢德·克里希娜(Anirudh Krishna)把社会资本划分为制度资本和关系资本两种,认为制度资本与促进互利集体行动开展的结构要素有关,如组织、规则、程度;关系资本则是涉及到与他人合作中影响个人行动的价值观、态度、准则和信念。乔纳森·H.特纳(Jonathan H.Turner)认为,社会资本是指那些在一个社会中通过创造和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模式来增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他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资本是相互渗透的。宏观层面是对社会制度的分析,中观层面是对组群和社团单元的分析,微观层面是对面对面互动形式的各种社会交往的分析。④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资本的形成》,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人译:《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123~124页。 普特南则从宏观层面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他从美国人的政治参与和公共事务参与,如投票率、参加协会人数等情况,来考察美国社会的社会资本,得出美国社会资本正在下降的结论。① Robert D.Putnam,Bowling Alone:American’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1),1995,pp.65-78.另有学者从社区层面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3个社区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或从村庄层面对社会资本与村庄的经济联系进行考察。克里希娜和伊丽莎白·希瑞德(Elizabeth Shrader)设计了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调查问卷,他们将问卷分成4个层面:个人/家庭层面、邻居/社区层面、整个地域性层面、国家层面。② 韦璞:《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经验研究综述》,《特区经济》2007年第2期。

明仁宗洪熙元年十一月乙卯(1425年12月29日),“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官军一千五十人钞有差”。[4]刘清又奉命率军至松花江造船运粮,不久,“成祖崩,仁祖即位,罢归(笔者注:系指罢松花江造船之役而归)”。[1]

(二)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

1.建立“双创”融合课程,增加交叉学科比例。按照“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最大程度资源共享、科教研产一体化”的原则,整合综合型大学学科优势资源,集科研、教学及社会优质资源为一体,优化高校综合课程,建立特色综合高素质“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级“双创”人才,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产、学、研、创”一体。“双创”人才培养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培养,为学生提供不同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强有力的教学条件,打造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发现创新创业型的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促使他们对课题深入探索,对于在跨专业合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意义重大。

(三)社会资本与政治关系

1.社会资本通过关系网来体现。布尔迪厄在提出场域时,就指出社会资本正是通过关系网来实现的。林南对于社会资本的界定,也表明了社会资本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并存在的。在关系说中,社会资本的获取和效应同网络的封闭和开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彼此存在义务与期望,因此每个行动者都会对对方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封闭的社会网络将会增强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之间的依赖性。在开放性的社会网络中,情况则恰恰相反,个体之间的依赖程度将减弱。

目前,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为2-6个月(一个学期),最长也仅为1年(一个学年),挂职的时间相对较短。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做到与企业岗位、企业团队和企业管理等相融合,与企业的融合度不够。因时间相对较短,企业也存在着不愿意将关键核心的岗位安排给挂职教师,通常会安排相对清闲的岗位,仅安排一些协作性、临时性的工作。

②摊铺前浇水润湿基层表面,然后把搅拌完成后的基层透水混凝土用工程车运至施工现场,先用铁锹及铁耙子摊铺后用铝合金刮杠对基层表面进行首次找平处理,基层找平误差±10mm;待表面刮平后采用透水混凝土专用振动机进行均匀细致的振捣;对于不平整的部位及时补料并进行人工压实,然后再次采用振动机进行细致的振捣整平,直至与标高线等高为止。

(四)社会资本与社会文化

三、社会资本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研究和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应用,得到了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和分支学科的广泛重视,理论家们不断完善社会资本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这一过程更多强调社会资本跨域运用中的正面作用。而事实上,社会网、资源和权力之间还存在着交互作用,这些作用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这是人们较少谈及的。所以,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我们应该更加全面看待社会资本的作用,正视它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强弱影响抑或外部性效应。

(一)正负面影响同时并存

大部分论述把社会资本当作一种正面的影响,如社会资本对社会组织、社会经济行动和政治行动的影响,以及动用关系对寻找工作的帮助,等等。其实,还存在容易被人忽略的负面影响。科尔曼曾在定义社会资本的两个特征时,表达了“有利于促进某些行动的社会资本的确切类型对其他类型可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⑤ [英]帕萨·达斯古普特、[埃及]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编,张慧东等人译:《社会资本—— 一个多角度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的观点;波特斯也明确提出过“消极的社会资本”的概念,指出促进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的封闭性导致个体与外界的隔绝。而社会资本的消极后果主要有4种表现:排斥圈外人;对团体成员要求过多,可能阻止了其他成员创新的成功;限制了个人自由;用规范消除了差异,产生向下的压力等。⑥ Alejandro Protes,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4,1998,pp.1-24.

(二)具有强弱影响

按照布尔迪厄的看法,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行动者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的关系网络规模;二是网络中每个成员所占有的各种形式资本的数量。在伯特看来,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其实并不在于关系的强弱,而在于在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若占据中心位置,则拥有更多的网络资源。事实上,社会资本的强弱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社会网络关系的多少;二是社会网络关系的资源;三是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弱。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行动者所能动用的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将最终影响社会行动的效果。

(2)明确“充分的保护和安全”确定标准或解释的方式。可以在协定正文条款中单列条款,或者以注释或附件或议定书方式予以规定。其中,单独条款方式可以采取中国-乌兹别克斯坦2011投资协定模式;注释方式可以借鉴印度2015年BIT示范文本模式和参考中国-加拿大2012年BIT中的注释方式;附件方式可以参考并扩展中国-加拿大2012年BIT的附件形式;议定书方式可以参考中国一些BITs的做法。

(三)出现外部效应

显然,社会资本也具有经济学意义上“公共品”的性质,因此也会诱发人们搭便车的心理,出现外部效应。大部分对社会资本的研究都隐含着社会关系、组织或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正外部性的观点,也就是说,由于个人、代理人或组织无法占用这些社会关系或社会资本,他们会倾向于对社会资本进行不充分投资。实际上,这种论述建立在社会关系是合适、正向的假定前提下,社会关系一旦不合适或非正向,个人或代理人可以占用这些外部性时,就会产生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这时会促使个体、代理人或组织对社会关系或社会资本进行充分投资。既然社会资本具有双向外部效应,那么就应该合理利用社会资本的外部效应,积极发挥它的正外部效应,消除负外部效应,促使组织、制度、政府、关系网络朝着更为合理、健全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 | 庄渝霞(1975—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

*本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14—2018年)创新型优秀青年人才项目”(2015RQN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轩传树)

标签:;  ;  ;  ;  ;  

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及跨域运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