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小儿黄疸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136例小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6例患儿实施常规治疗,B组70例患儿在A组基础上增加中医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均较前有所降低,组间比较,B组患儿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P<0.05);组间患儿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B组均明显A组(P<0.05)。结论:对小儿黄疸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的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临床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小儿黄疸;临床疗效
小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一种因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体内滞留,血清胆红素增高,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征象。本病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生理学黄疸、病理性黄疸等[1]。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情况下无需治疗,可自行消退,但也有意外,如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这就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对于黄疸,临床应予以积极的治疗。光照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黄疸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适应能力差,因此对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辩证治疗,在黄疸治疗中有着较好的作用,此次我院对70例小儿黄疸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接诊的136例黄疸患儿,全部患儿均符合本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儿出生体质量均超过了2.5kg且均为足月出生,患儿均伴有厌食(乳)现象,大便稀,且每日次数4-6次以上。患儿家属也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了伴有对疾病治疗有妨碍因素的患儿,如感染、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胆道闭锁等。符合标准的入选患儿中男性73例、女性63例;患儿年龄3天到36天不等,平均年龄(12.14.3)天;患儿病程1到5天不等,平均病程(2.20.9)天。随机将患儿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6例、B组70例,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A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其治疗内容包括吸氧治疗,苯巴比妥片(金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36160201)驱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置于蓝光照射治疗箱内,黑布遮住患儿双眼、生殖器官等部位,箱内上下灯管控制距离床面距离分别为40cm、20cm,照射可采取连续照射或间隔照射,照射过程中定时对患儿进行翻身。对B组患儿在A组基础上增加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41124)治疗,口服给药,每日三次、每次1g。
1.3临床观察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进行检测,操作按照标准进行,将探测仪探头置于患儿前额正中、眉上方1cm处,确保紧贴皮肤,垂直测量并记录测量值。对照治疗前后测量数据,正常值参考范围,其中总胆红素5.1-17.1μmol/L,直接胆红素0-10.0μmol/L。并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黄疸的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建议,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表示实验室数据治疗前后比较情况(X±S)
注:与A组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的病症,多见于早产儿且多数为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时,会导致“核黄疸”的发生,治疗难度较大,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黄疸的发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感染、肠肝循环增加、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病等造成的胆红素生成过多,缺氧、感染等造成的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新生儿肝炎或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疾病造成的胆汁排泄障碍等[3]。
目前临床多采取的治疗措施便是西药、光照治疗,西药治疗主要采取苯巴比妥进行,其可以诱导肝酶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新生儿黄疸症状,但会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蓝光治疗,由于小孩哭闹不止,坚持治疗的难度较大,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腹泻、发热等,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在中医角度,小儿黄疸的发生主要是因母体内蕴湿热,遗于胎儿,胎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热邪久蓄,会导致胎儿出生后受到湿热的熏蒸,引起肝胆疏泄失常、胆液外泄,面目通身皆黄,形成黄疸症状。中药治疗黄疸的疗效较为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观察显示,对黄疸患儿首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药物退黄效果缓慢,若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则可达到快速退黄的目的[4]。此次我院采取的茵栀黄口服液,其内茵栀黄颗粒含有黄芩苷、栀子、茵陈成分,其中茵陈具有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茵陈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的作用,并具有降低血中胆红素及解热的作用[5]。栀子、黄芩苷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诸药联合,共同作用,可在促进肝脏解毒功能的同时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这样不仅有效的减轻了肝细胞的损伤,还促进了肝细胞的修复及再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促进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临床对黄疸患儿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患儿的住院时间,其临床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萍,李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产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6):71-7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41-444.
[3]李忠翠,赵学霞,程显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黄疸7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5):31,33.
[4]曹慧冯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5]白家温,杜雪芳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小儿黄疸性病毒性肝炎70例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6):51-52.
论文作者:黎辉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黄疸论文; 患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小儿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新生儿论文; 疗效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