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看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_费尔巴哈论文

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看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_费尔巴哈论文

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看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尔巴哈论文,马克思论文,唯物主义论文,思维方式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走向新的世界观的。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杰出代表,也是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构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共同思想前提,只有彻底批判和扬弃了费尔巴哈,才能最终清算黑格尔派,因此,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在新唯物主义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超出费尔巴哈过渡到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的重要标志。但是,在这两部著作中,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带有浓重的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色彩。不摆脱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就不可能过渡到历史唯物主义。

彻底清算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任务,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除了社会历史的原因以外,从哲学发展史的进程来看,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正是为了解决旧哲学——其中主要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而出现的,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扬弃旧唯物主义的过程。理解马克思是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可以在反思中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进行再认识。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下面就分别述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马克思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那么提纲的第一条则可以说是提纲中的核心。在第一条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其中特别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而且提出了一种不同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全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既不能象唯心主义哲学那样,从抽象的人类精神活动派生物的角度去理解,也不能象旧唯物主义那样,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并且要把人的实践活动当作真正人的活动,当作客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理解了这一点,才能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也才能理解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事物、现实、感性”这三个词,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感性的对象,其中也包括作为肉体存在的人。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感性”就是“实际存在着的,因此,在我看来,它具有和现实同样的意义。”〔2〕马克思指出,恰恰在这个问题上, 暴露了费尔巴哈“承认现存的东西同时又不了解现存的东西。”〔3〕费尔巴哈证明: “某物或某人的存在同时也就是某物或某人的本质”〔4〕,这样, 事物、现实、感性的客体存在似乎就是事物、现实、感性的本质了。而马克思则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5〕

这段话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许多论者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实践本体论”,即把实践看成是整个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本体论”的提法突出强调了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首要地位,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加上后缀“本体”之后,这种提法就值得商榷了。本体,就其最初的意义而言,它是指“一切现存赖以存在者,一切现存由之产生的最初根源,一切现在又复归于其中的最后归宿,乃是始终如一的本体,它只在它的各种规定中变化,这便是元素,这便是一切现在的本原。”〔6〕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 本身便要以人的肉体存在和自然界的先在为前提,显然不具有本体的地位。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涵义呢?首先马克思本人已经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感性世界是指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即那些已经进入人的视界,成为人的感性对象的自然界。至于那些与人的感觉、感性无关的自然界,马克思根本没有提到。实际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指出:“提出谁产生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说就是由一种无限的追问而产生的,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产物,因而是给自己提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是没有意义的。〔7 〕这个问题在康德那里表现为“二律背反”,而马克思本人决不想重复这个抽象的“二律背反”,而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把“深奥的哲学问题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产物。”〔8〕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产生情况呢?当然,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人的感性活动也决不能无中生有,无中生有那是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把戏。但是,承认感性世界的客观存在,这仅仅是承认了一种现存的东西,一种已经形成的东西。如果我们再问一句,你何以能够承认感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费尔巴哈没有这样给自己提出过问题,他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这里暴露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而马克思则进一步追溯下去,指出费尔巴哈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实际上,人能够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客体去理解,这本身就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与对立为前提的,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正是借助于改造感性世界的活动,借助于工业和实践,人才从动物的地位转变成人,变成与自然对立的主体。其次,人一旦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就开始了人的历史。而人要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但人又不能象动物那样仅仅依靠自己的本能适应自然界,而是必须生产满足衣、食、住及其他需要的生活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这种人的自然则是人通过劳动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当然不是在虚无中创造,但一旦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创造、改造,自然界就不可能是那种一尘不染的纯粹自然了,而是打上了人的劳动以及通过劳动而产生的人的全部丰富性的烙印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就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简单的可靠的感性对象”,例如樱桃树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才提供给我们的,没有工业和实践活动,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对象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哪里有自然科学?甚至这个‘纯粹’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作出过:“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0〕的论断,在这里,马克思继续发展自己的思想,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形成都看成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指出人的特殊的感觉能力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本身就是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结果,是从工业和商业活动中获得认识材料的。

在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11〕这段话成为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争论的焦点,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思想,即实践本体论,并且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自然本体论。如上所述,马克思本人无意于讨论谁产生了整个自然界和人这个抽象的问题,并且实践本身并不符合关于本体的规定。我认为,理解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应该联系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因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本身就是对旧哲学批判的结果,如果我们仍然运用“本体论”这个旧哲学的概念去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那就重新落入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窠臼之中。那么,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提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是有针对性的,这就是针对黑格尔派。黑格尔派认为概念或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所以他们“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有生命的个人”〔12〕,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然后加以批判或赞扬。而马克思则恰恰相反,他说:“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13〕在这里,“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个人”,还是“活动”,如果不仅仅把这些看成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当作现实的东西本身,那么,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从事活动的个人,而从事活动的个人必然离不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些也正是他们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界。因此,当马克思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时候,他并不是在建立一种以实践为本体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而正是在叙述现实的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使之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这一经验事实。

综上所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实践是本体,还是自然是本体?无论是实践,还是自然,都不能作为“现存感性世界”的本体,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关注的焦点也不是所谓世界的本体,而是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而这种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4〕一方面,我们不能把马克思的意思理解成这样:似乎整个自然界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似乎是一个绝对的主体,如果这样理解马克思,就把马克思唯心主义化了。另一方面,象所有的唯物主义者一样,马克思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所阐述的重点并不在那个为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承认的抽象命题上。并且我们要注意马克思在当时的直接任务,那就是要批判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哲学基础。而旧唯物主义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其最深刻的理论局限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不了解正是工业和生产,正是人的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因而改造现存世界使之合理化的力量也正是在劳动和生产之中,而只是把批判世界、改造世界看成一种理论任务,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注释:

〔1〕〔3〕〔4〕〔5〕〔8〕〔9〕〔11〕〔12〕〔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第47页,第47页,第46页,第49 页,第49页,第49~50页,第31页,第24页,第31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54页。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34~35页。

〔7〕〔1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第87页,第83页。

标签:;  ;  ;  ;  ;  ;  ;  ;  

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看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特点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