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研究的新挑战:财产与美学——“财产、审美化与全球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产论文,文化论文,美学论文,化与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12)01-0108-02
为推动国际文化研究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研究走向国际,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理论、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心以及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传媒系的支持下,2011年9月21-2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与新闻学院在上海联合举办“财产、审美化与全球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来自中、英、美、加、德、奥、日等国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财产”文化研究
本次会议不是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财产的安全性问题,而是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的角度揭示和描述“财产”在当代社会所发生的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的存在的意义,等等。美国杜克大学肯尼斯·苏林(Kenneth Surin)教授指出,如果说传统马克思主义将财产与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相联系,那么在20世纪-21世纪我们则应将其与金融资本主义和金融的全球化联系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化作为财富积聚的主要方式对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具有令人震惊的后果。众所周知,金融产品的收入很容易超过工资收入,因而扩大了不平等。苏林的讲演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从物质生产阶段推进到金融阶段。
与苏林相呼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童晓畅博士借助对马克思、齐美尔和波德利亚的比较阅读,试图揭开金融危机与货币符号化之间的关联。上海外国语大学金惠敏教授通过对老子财产观的后结构主义阐释,发现财产如同语言符号,以差异化为其根本特征,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错误表征。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布坎南曾视财产为自由的保障。与此相反,在老子看来,真正的自由是“混沌”,而不是区别性的“拥有”或“私有”。中国人民大学陈奇佳教授从马克思对德裔俄国经济学家施托尔希“内在财富”理论的批判出发,探讨了文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复杂关系,特别展示了文化之通过现代技术之被纳入资本主义生产体制的历史性转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罗伯特·希尔兹(Rob Shields)教授提出“财产的文化拓扑学”问题,他以阿尔伯塔石油区的开发为例展示了文化建构是如何地拓展了财产的空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黄卓越教授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了意识形态政治、财产与空间的关系,以为无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模式都是以空间的再分配来进行社会安排的,而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导向,使得中国的自然空间被加速地纳入了财产化占有的过程。
2.经济学美学或美学经济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理论家如波德利亚和费瑟斯通开始用“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概念来捕捉发生于商品构成上的变化;又如杰姆逊将“文化化”作为“经济化”的新形式。可以说,当代社会产生了“审美”财产和“文化”财产,其中“财产”变得愈加难以捉摸了。审美化对于人的存在究竟是祸是福?对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人们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社会学家、《理论、文化与社会》杂志主编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教授为本次会议带来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奢侈的动力学”,他将财产和美学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探讨,指出,奢侈是当代社会生活的核心,奢侈品的生产是当代经济的主要引擎。与19世纪对奢侈品的道德谴责不同,如今消费文化和媒体广告显示了对奢侈生活的展示和迷醉。如今尽管对奢侈的道德批判仍不绝于耳,但费瑟斯通认为,我们更应关注其新的动力学,例如,奢侈品的民主化,简朴的奢侈品,鉴赏家身份,奢侈品从物质性向虚拟性的转化,从感性快感向静观性的收藏和媒介的转移,等等。这些新的动力学或承认或超越或作用于奢侈品的力量以及艺术、奢侈、想象和日常生活的结合方式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以“作为象征资本的大写的ME:文学的市场化和作家的重新定位”为题做了发言。通过对美国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的历史和文化解读,其研究展示了文学市场化对作家心理的影响。克拉根福大学雷纳·温特(Rainer Winter)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当下电视剧的挑战”。一直以来,电视都是文化研究的重心。然而最近十年学者们的兴趣多集中在真实电视、记录剧、记录片,很少有人关注虚构电视剧。雷纳·温特的发言意在引导文化研究对虚构电视剧的关注。来自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和媒介大学的卡森·温特(Carsten Winter)教授分析了柏林音乐工业的“后资本主义状况”,他提出媒介作为一种生产工具的变革意义,因为如今的音乐生产和销售已经不再受限于地点、机构、资本主义的结构或其他构成。奥地利学者马提亚斯·维瑟尔(Matthias Wieser)博士借用拉什的“符号经济”和金惠敏的“美学资本主义”重新了审视物质性在符号流动中的际遇,他提出“文化研究”应该转变为“研究文化”。对外经贸大学许德金教授以麦当劳在北京为例考察了美国文化资本的在地化运作,他坚持,这其间有一个“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讲演的是“艺术的终结”问题,但他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与文化工业及其标准化、模式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和日籍学者、英国《身体与社会》主编玉立智子(Tomoko Tamari)博士分别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与“新陈代谢”运动对东京都市规划的影响。
与财产和审美化的讨论相关联,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博士研究了美国小说家德里罗对垃圾和消费之关系的形象化呈现。周敏指出,垃圾是消费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垃圾揭示了消费的性质,因而垃圾成为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视角。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迈克·柏里(Michael Bailey)批评对资本主义的反抗所呈现的娱乐化趋势,他称之为“景观政治”,而主张以“地方民主”、“自我组织”以及建设“善的社会”来对抗市场资本主义。
本次会议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将财产与美学置入文化研究的视域,其意义在于:第一,制定了未来文化研究的新议程,即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引入,以及对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美学作为一种社会分析方法的引入。第二,对美学研究而言,一个激动人心的前景被展示了出来:它不再是学院的、密教的、小宗派的,而连接了当代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第三,会议显示,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方法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