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变迁中的产业组织演变_成本分析论文

企业边界变迁的产业组织演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界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一般认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始于科斯(Coase,1937)的《企业的性质》。科斯在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市场不是协调经济的唯一方式,企业也可以被视为市场协调的替代。科斯认为,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协调与企业协调是互补的,企业的存在在于企业能够降低或消除“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Coase,1937),他将这种成本分为两类: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与签订供应某些物品和服务的长期合同而节省的反复延续短期合同的成本。企业边界扩张到或者缩小到企业内部的边际管理成本等于边际“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1] (3-17)

过去的几十年中,Williamson(1975,1985,1999)发展了Coase(1937)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企业边界形成的动力。Coase认为对专用性投资产生的准租金的增加会导致潜在的敲竹杠行为,但是,他忽视了机会主义行为在企业边界中的作用。Williamson等将机会主义行为纳入交易成本分析框架,认为敲竹杠与机会主义行为是决定企业纵向边界的主要因素。[2]

研究企业边界的另一个方向是从资源与能力的角度分析,这个方法植根于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与Barney(1991)的研究,强调资源对企业行为与战略的影响。[3] (40)在随后的研究中,Teece、Pisano与Shuen(1997)吸收了Nelson与Winter(1982)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将演化方法应用于企业制度变迁分析,扩展了企业能力分析框架,他们认为企业垂直边界由资源管理与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决定。[4] (509-533)与交易成本理论相比,企业能力理论仍然缺少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理论解释支离破碎,难以形成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随着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上不断深入,两种理论也开始走向融合,为企业边界问题提供更加满意的解释。交易成本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不考虑企业的资源、能力而仅仅依赖交易成本解释企业纵向边界的形成是不够的。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都抛弃了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超理性人假设,假定行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都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企业,在理论上形成互补。Williamson(1999)认识到“传统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是研究何种治理结构最适宜组织某种经济活动,应该转向分析在已经存在优势与劣势的情况下,企业如何组织某种经济活动”。[5] (1087-1108)Madhok(2002)继承与发展了Williamson的观点,认为个体企业的选择,不仅依赖交易的特征,而且依赖战略目标、其自身的能力特征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6] (535-55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企业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考虑交易成本,而且考虑企业能力的影响(Hoetker,2005)。[7] (75-96)

二、企业边界决定的静态分析

假定不同企业或者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能力不同,此处的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完成经济活动的一般的或者特定的知识,包含设备、培训与维持人力资源的特定投资等能够有效地或者高效地管理当前组织行为的因素。组织完成复杂经济活动的能力是通过长期、路径依赖的学习过程形成的,因此,企业生产能力具有异质性。在形成能力的学习过程中,组织面对的各种偶然因素形成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组织必须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过程。但是,即使制定的措施异常完美,执行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另外,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与沉没性也带来路径依赖效应,削弱了模仿能力。对过去错误的矫正也不一定是一种经济的方法。因此,即使面临类似的外部资源环境、完成相同的任务,不同的组织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生产效率也迥然不同,或者表现为成本效率差异,或者表现为有效性差异。

市场是产品或者服务交易的场所,其本身并不生产任何东西。市场上的每一次销售行为就有一次购买行为与之对应。如果购买方将其供应者一体化,就打破了这一规则,于是,产生“购买”。还是“自制”或者以“企业”还是“市场”协调交易的问题。在一给定时期,企业在决定是否一体化其供应商时,不仅考虑到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而且需要对比其自身与其他企业的能力。

市场交易行为之所以发生,在于交易方能够获得专业化的优势。相比较企业内部生产而言,从外部市场购入产品能节约成本。假定分析包含一个有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构成的产业。如果存在市场交易,说明两个企业各自具备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但是,即使其中的一个企业具备两种产品生产的绝对优势,交易可能依然存在。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两个企业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其最有优势的产品。某些企业的生产能力适合生产上游产品,而另外一些企业的生产能力适合生产下游产品,各自企业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交易行为为上下游企业均带来利益。但是,交易的比较利益原则建立在企业能够获得或者拥有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基础上,如果企业能够获得生产所需的资源,资本的逐利性会促使企业扩张其纵向边界,比较利益原则失效。因此,如果上游企业生产产品与下游企业一样有效率,或者上下游企业均能获得生产所需的资源,上游企业就会忽略交易成本,不进行专业化生产。如果产业层面的企业能力服从均匀分布,而且不存在能力约束,市场交易无优势可言。

不仅企业能力决定着企业边界,交易成本在企业边界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生产能力极大的不对称,交易成本并不能影响纵向专业化。如果企业预期从交易中所得大于交易中所失(如交易过程的敲竹杠、再谈判等成本),企业更倾向于由市场协调交易,本质在于异质性的生产能力带来交易的收益与其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如果交易成本很小,交易收益也不高(能力呈对称分布),就不会存在纵向专业化。同样,即使交易成本上升,是否出现纵向一体化也在于交易收益的权衡:如果交易成本增加不超过专业化的收益将不会出现纵向一体化。

降低交易成本可能带来企业专业化生产,企业资本化其能力与相关的力量。如果企业能力不同,交易成本降低将导致大量的专业化,每个企业专注于价值链上某一节“链条”的生产能力。如果企业能力相似,或者不同生产步骤的能力有差异,交易成本减少并不能促进专业化或者纵向分立。效率最高的企业并不能找到可供交易所需的资源,相同的逻辑可以应用于效率次优的企业,依此类推,交易不能带来潜在的收益,因此,企业没有改变企业纵向边界的动力。如果价值链各步骤生产能力不同,企业之间交易存在潜在的收益,交易成本减少将导致专业化。如果价值链上各步骤生产能力相同,企业间交易不会带来潜在收益,即使交易成本减少也不会导致专业化。

图1 短期内企业纵向边界决定

三、交易成本与核心能力的动态演进

前文从产业层面分析了企业纵向边界受能力差异引起并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然而,这是一种静态与比较静态的分析方式,如果分析产业演化过程与企业纵向边界变迁,可以采取下面的动态演化机制分析。(1)选择机制(通过竞争或者模仿)影响企业或者产业层面的纵向边界,强化了静态结果;(2)交易成本部分内生,与生产能力差异相关;(3)企业能力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受到企业边界的影响;(4)企业能力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企业能力异质性特征;(5)企业能力异质性与产业能力分布相得益彰;(6)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与产业中企业能力分布互相促进。图2拓展静态企业边界模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揭示产业能力发展过程,并解释企业边界变迁的逻辑。其中,前四项从企业层面分析将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分析企业知识、交易成本、能力与企业边界的动态演变;后两项分析企业异质性、企业进入退出与产业能力分布之间的关系。

图2 企业边界的动态演化模型

(一)选择过程

选择机制通过竞争与模仿两种方式实现。竞争改变企业在总产量中占有的份额,模仿决定产业中的企业纵向边界。企业能力理论文献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中企业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般集中分析了单位成本差异与劳动者能力差异。首先,能够以较低成本或者较高质量生产产品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为了抓住市场机会,获得竞争上的优势地位,企业往往发挥“先动优势”,拓展其生产能力。利润驱动的经济选择过程促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经营成功的企业不断扩张其规模或者扩张其纵向边界。具有专业化生产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保持并强化其专业化优势。相反,具有一体化生产优势的企业则在竞争中扩张其纵向边界。

能力不对称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往往发挥其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放弃发展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能力,维持其核心能力带来的高利润。但是,即使产业中的某个企业在各个生产阶段都具有较高的优势,都能够获得绝对优势地位,企业仍然可能将其中的某些生产过程外包,集中于发展生产过程某一阶段的能力,集中其资源扩展核心能力。

如果考虑市场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经济选择也影响到纵向一体化的程度。一方面,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企业不断扩张其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其他企业不断吸取经营成功或者经营失败企业的经验教训,模仿经营成功企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企业之间的异质性降低,企业能力趋同。因此,竞争中的自然选择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促使产业中的纵向一体化结构更为普遍,企业生产能力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自然选择强化了企业生产能力的差异,促使专业化生产更为普遍。

(二)潜在收益激励减少交易成本

产业中的企业往往有目的的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制度环境。在短期中,交易成本与企业能力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在长期中,会有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或者因为经营失败退出市场,也会吸引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从而改变产业中的资本分布。因此,长期中,企业能调整其能力与交易成本。长期中,企业可以改变其产品生产过程,采取另一种方法衡量中间产品,采取新方式协调生产过程,从而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企业减少交易成本的激励并不是无止境的,受到产业组织政策约束。垄断的市场结构会扭曲资源配置,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造成社会净福利损失。基于反垄断或者资源配置方面的考虑,国家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竞争政策构建较高的制度进入壁垒,约束企业之间的购并行为,达到限制企业投资某些领域的目的。

(三)企业边界变迁影响能力发展过程

Raynor与Christensen(2002)认为纵向一体化能够提高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在电信业中,形成与应用新技术服务的能力依赖于企业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程度,拥有整体价值链的企业能够更好地构建其技术体系。

企业边界影响到改善企业能力的投资激励。能力对称的大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其优势地位,不断加强其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其企业边界。能力不对称的企业,为了实现其竞争优势,抛弃其不具能力优势的价值生产部门,缩小企业边界,进入专业化的动态自我强化过程。

企业边界变迁不仅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与投资激励,企业拥有的资源与知识也会随之改变,从而进入知识——产品序列——企业能力的互动演化过程(如图3)。知识是以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Boisot,M.H,1998)。在以下的分析中,知识由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组成。核心知识是形成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或技能。Hendenson与Clark(1990)注意到每种产品或者服务都是由多种组成部分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特定的技术或技能。产品价值链上的核心知识具有以下特征:核心知识不仅是价值链上某一“链条”的基础与核心,而且是整条价值链的核心与基础;核心知识既可能是默会知识,也可能是外显知识。整合知识是指整合同一价值链或者不同价值链上的不同行为、能力与产品的知识。整合知识使组织具备整合同一价值链或者不同价值链行为、获得顾客反馈信息的能力。

图3 知识、产品序列与企业能力动态演化过程

同一价值链或者跨价值链的协调依赖于整合知识的类型,比如:默会知识或者可编码知识。Monteverde(1995)指出“非结构的技术对话”包含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非结构的、没有编码的,通常表现为口头的、面对面的交流。产品与组织设计的文献(Baldwin与Clark,2000; Sanchez与Mahoney,1996)研究表明,以可编码知识协调经济活动更加有助于理解与交流。因此,同一价值链或跨价值链的整合知识不仅表现为默会知识,而且也表现为可编码知识的协调。

核心知识通过分享无形资产减少联合生产的成本,实现范围经济。假设两种产品生产成本分别为c(a)与c(b),联合生产的成本为c(a,b),通过分享无形资产,c(a)+c(b)>c(a,b)。联合生产不仅可以生产同一价值链上的产品,而且可以生产不同价值链上的产品。整合知识同样有助于产品生产,不过其主要功能表现为协调生产过程中的行为。Penrose(1959)认为企业利用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导入新产品系列从而为企业扩张提供基础。因此,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为系列产品生产提供知识基础,提高了企业能力。

产品序列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已存在产品的新一代产品;(2)已存在产品的替代品;(3)水平扩张(跨价值链产品序列);(4)纵向扩张(同一价值链产品序列);(5)前四种类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型的复杂形式。最简单的产品序列是第一种,往往利用同一个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在相同的产品市场中出售。利用以前的核心知识或者只需稍加改变整合知识。制造技术基本上相似,市场上仍面对相近的顾客群体。此外,整合知识也有助于新产品开发。与新一代产品一样,替代品也是由组织的当前市场中导入,然而,其他类型的替代品可能由孤立的市场导入。尽管替代品可能利用以前的核心知识,也可能需要改变其生产技术,改变分销、顾客服务,以适应新的顾客。因此,整合知识也应当随时而变。产品的纵向扩张与水平扩张均拓展其核心知识,不同的是纵向产品扩张拓展其价值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知识,而水平扩张则表现为跨价值链知识的拓展,二者均改变其整合知识,因此,对能力发展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能力发展过程促使企业形成不同的能力特征

企业拥有的知识与资源限定了企业创新能力与投资激励,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不同的能力发展过程形成各个企业不同的能力特征。新产品与实现创新的新知识的出现依赖于企业既存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因此,知识与能力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企业形成的能力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图4所示,以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的多少,将坐标系分为A、B、C、D四个区,A区表明企业拥有的核心知识与整合知识并不多,与其他企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企业一般采取将整个价值链并入企业内部或者跨价值链的生产方式;B区表明企业拥有较多的核心知识,但是缺乏整合知识,企业往往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将生产定位于价值链上的某一个环节,突出其核心竞争优势;C区表明企业不仅拥有较多的核心知识,而且也拥有丰富的整合知识,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或者优秀的经营管理方式将同一价值链纳入企业内部或者进行跨价值链生产;D区表明企业拥有较多的整合知识,但是缺乏核心知识,企业往往采取跨价值链生产或将同一价值链纳入企业内部,但是,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能力的演化过程取决于企业既存的知识体系,在演化过程中,企业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互相促进、加强的动态机制。

图4 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能力特征

(五)企业能力的异质性形成产业能力分布

产业中所有企业的能力千差万别,企业能力的异质性形成产业能力分布。在市场竞争中,异质性企业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不同,市场绩效也不完全一致。有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强大,不断将同一价值链纳入企业内部或者实现跨价值链扩张,扩展其边界,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些缺少竞争优势的企业不断萎缩其经营边界,将同一价值链上或者跨价值链的业务分离出去,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最终退出市场。因此,竞争的结果改变了市场中企业的能力分布,企业异质性强化了产业中的企业能力分布。与上面分析相对应,产业中企业能力分布表明产业中的企业能力存在差异,企业能力具有异质性特征。

(六)企业能力分布激励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影响到产业中企业能力分布

知识不仅与产业中企业能力塑造有很大的关系,对产业中的企业纵向边界有重要影响,使企业在竞争中实现边界扩张、缩小或者退出,也对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起着很强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如果产业中的企业知识体系已经陈旧,拥有较多知识的潜在进入者会逐渐进入市场,并引致整个产业知识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如果产业中的专业化趋势比较明显,位于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企业会从价值链外部吸取大量知识,外部的潜在进入者具备价值链上某些产品的生产能力,随着能力提高,它们也会进入产业,丰富了价值链知识,并扩充企业边界,提升企业能力,潜在进入者进入产业也大量降低了产业中的交易成本。

四、结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与企业能力理论各自解释了企业边界的形成与变迁,却很少有研究将两种理论融合解释企业边界。企业边界扩张或者缩小,从产业层面看,意味着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改变,影响到市场结构变迁。

短期内,产业中生产投入资本不会发生变化。如果企业能力存在差异,交易成本降低将导致专业化;如果企业具备价值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企业有动力将价值链各环节纳入企业内部,相反,如果企业拥有的知识不足以生产各环节的产品,企业将只生产其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长期中,通过自然选择机制,企业在竞争与模仿中改变产品市场份额,减少交易成本,扩张或者缩小其边界。企业边界变迁必然引起企业拥有的知识也随之而变化,进入知识、产品与能力的循环中。从产业层面上看,能力不同的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能力强的企业扩展边界,能力弱的企业被市场淘汰。产业利润激励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企业的进入退出也不断强化产业中企业能力的异质性。

标签:;  ;  ;  ;  ;  ;  ;  ;  

企业边界变迁中的产业组织演变_成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