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与生态道德教育——兼论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旅游度假论文,生态旅游论文,滇池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这种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环境相和谐,并且使后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主要是文化遗产)的机会与当代人相平等。(注:周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绿色文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并且,当代人要为后代人创造更新更美的人文景观。
以生态旅游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可以看到,我国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这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就更大了。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且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所无形的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遣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我国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旅游业面临着的挑战在于,第一,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本身就是对发展旅游业的挑战。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不发展生态旅游,旅游本身会造成巨大的环境问题。第二,众多的人口一方面是旅游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人口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几乎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就是一个污染源,造成了对环境的重大破坏。第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往往又是一种慢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旅游行动又是一种动态行为,缺乏一种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也缺乏相应的法制法规。第四,在环境问题已形成巨大的挑战面前,旅游业以多头、多方位、多区域、多种经济形式,而大多又以营利为目的,一哄而上,而又缺乏环境保护的法制的、管理的、素质方面的基础,对环境的破坏将是巨大的。
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到,我国已经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首先是大气污染加剧,全国500个城市监测结果,达标者小于1%,由世界银行与国家环保局和国家计委的合作研究表明,(注: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标准的2~5倍,居于世界各国前列。在我国,慢性及障碍性呼吸道疾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是死亡的首因,而大气污染是主要根源之一。在我国的主要城市中,估计每年有17.8万人由于大气污染的危害过早地死亡。来源于生活用煤和生活物质燃料燃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约造成11.1万例早死。每年由大气污染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水标准了。我国滇池、太湖、巢湖为湖泊污染之首,海河、辽河污染严重。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我国西部和西南高硫煤地区的酸雨影响已危及全国10%的土地面积。我国的大气污染与水污染,由于是细微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每年至少达540亿美元,几乎是1995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我国每年产生固体废物6亿吨,累计堆放的固体垃圾已达60亿吨,占地5万公顷。我国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音环境中。我国的环境问题,构成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威胁,因为,环境的人口容量和污染容量是有限的,拥挤的人口与污染的环境已使环境本身不堪重负。因此,面对我国的环境问题,发展真正的生态旅游产业,是一项艰巨而又严峻的任务。
二、生态旅游的由来与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最早的生态旅游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传统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以后,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也就是说,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当代人还应为后代人提供比自己这一代更多的旅游资源,即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而单纯的营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生态旅游的提出和涵义的衍变和发展,是与世界旅游业对环境的冲击分不开的。从1950年到1989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从2528.2万人次增加到4.036亿人次,增加达1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3%,全世界国际旅游收入从21亿美元增加到2087亿美元,增长近100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2.1%。1994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进一步增加到5.2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增加到3356亿美元。1995年,全球旅游总收入约3.4万亿美元,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直接和间接依赖旅游业的就业人数达2.12亿人,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注:中国旅游年鉴编委会:《中国旅游年鉴(1996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在发达国家,每年参加国内旅游的人数占总人口的80%。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也在飞速发展。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人数份额在1991年以前的15年中增加了1倍多。而以旅游业为支柱的国家,例如加勒比海国家、泰国等,旅游创汇额占到国民总产值的15%~30%以上。旅游业又是一个巨大的人力市场,全球旅游每年雇员高达1.3亿人以上,约占全世界工人的1/14。
旅游业使旅游区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远远超过正常状况的人数,需要对这些人提供交通、住宿、娱乐、饮食等多种服务。同时,游客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包括产生的旅游垃圾、旅游业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游客对旅游区造成的侵蚀和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干扰和破坏,对野生生物的影响在筑巢和繁殖期尤为敏感。例如在加勒比海,游客对海鲜的需求被认为是造成龙虾和海螺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旅游业对当地的环境资源造成压力,包括能源的消耗,水、电等的紧张,并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
据统计,1990年旅游业就消耗了1.76亿吨航空燃料,这将导致5.5亿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和2.2亿吨污水和350万吨氮氧化物的产生。此外,由于某些游客的生态意识薄弱,将加剧旅游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破坏。在直布罗陀和亚西里之间的海岸沙丘,有3/4已消失在地中海地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由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了原来的大海、阳光、沙滩、绿树和村落构成的自然景观,这些地区很多已被拥挤的建筑、人群造成的城市化所取代。同时,对野生生物的破坏以及液体和固体的废弃物等困惑着这些海滨旅游景点。由于人为因素,森林火灾十分频繁,火灾每年都要毁掉约20万公顷的森林。旅游业使地中海地区的500多种生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并使包括龟和海豹等很多海洋生物遭到灭顶之灾。在喜马拉雅山,迅速和无计划的旅游增长导致了森林砍伐、毁灭性的森林大火,以及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在突尼斯这个本来已是滴水如金的国度,旅游业对水的需求导致地下水资源几乎枯竭。在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泰国、马来西亚及其他一些国家,珍贵的自然景观——珊瑚礁曹到破坏。
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加之国民生态意识较薄弱,生态道德尚未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开辟旅游业占用农田,对自然景观的影响以及旅游业造成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和噪声问题都十分严重。特别是旅客的生态意识差,随地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垃圾。在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也随处可见。九寨沟比较干净,是因为有200人专门拣拾垃圾。在云南省,50多个高原湖泊如高原明珠璀璨夺目,湖泊周围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从省城到地州县乃至乡寨,都兴起旅游热,可是,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往日清澈深邃的湖面上,飘着各种各样的固体垃圾和机动船穿梭往来留下的油污。虽然旅游区也设有垃圾箱一类的装置,但80%以上的游客是随地乱扔,不少游客还故意扔到湖水中。见诸于报端的外国旅游者为中国游客收拾垃圾的事屡见不鲜。此外,旅游业带来的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破坏、人文景观的破坏和森林火灾等也十分严重。丽江近年成了云南的旅游热点,丽江城历史悠久,是一座家家垂柳、户户流水的文化名城。现在,这座城市的户户流水已经没有往日的那般清澈,垃圾污物随处可见,旅游的人多了,不少生活废水排入这些流水中,水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的迹象。如果不认真加以保护,美丽的丽江有可能失去应有的美丽。
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未包括港澳台地区),这些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走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热”正在全国兴起。然而,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没有真正的界定和理解,这种旅游热正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于1998年初,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表明:100个保护区中已有82个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注: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载《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的退化。
1999年是生态旅游年,我国的生态旅游估计会更热,因此,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更为迫切。
对于生态旅游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旅游组织(WTO),正着手编制的《世界遗产点环境管理手册》,将对生态旅游的若干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就目前来说,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文件《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公约》(亦称《世界遗产公约》),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文献。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一《公约》一直是世界上最普遍适用的国际自然保护文献,目前有124个缔约国。《世界遗产公约》把自然和文化联系起来,列出了包括70多个国家的358处自然和文化遗产为重点保护对象,我国的黄山等旅游景点也列入《公约》的保护之中。在《公约》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成功地组织和领导过拯救柬博寨的吴哥窟和其他世界遗产的活动。这里的旅游业不仅对高棉古都遗址造成威胁,而且危及周围200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在我国,也曾根据《公约》的精神发起过拯教敦煌莫高窟人文景观,以及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自然景观的活动。
继《世界遗产公约》以后,世界及各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法,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都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最近,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作了以下定义:“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此外,澳大利亚一些学者关于“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的、可持续的旅游和娱乐”,也较贴切地说明了生态旅游的内涵。
三、生态旅游环境立法与强化管理的迫切性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大多还停留在生态旅游的初级阶段,即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
旅游资源是一种公认的绿色资源,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和劳务,都是旅游资源。具体来说,旅游资源又包括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指尚未开发利用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和物象地域组合而言,包括山、水、气、光、动物、植物等。它们天然自成的结合,构成气象万千的美妙景致和环境,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联想、理念的感知印象,从而产生美感而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享受。
由于人的风景意识受其社会、历史和文化状况的支持,人类历史的发展通过神化自然、人化自然、崇尚自然、向往自然和重返自然的过程,因此,人们对开发利用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更为迫切。
构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的景象组合有:水光山色、森林草原、荒漠戈壁、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旅游气候、生物资源等。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它给人以教育、知识、启发、乐趣和享受。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游乐园以及组织各种喜庆纪念活动来丰富旅游内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状况、民族构成、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节日、服饰、民间艺术、烹饪、特产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既然旅游是一种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行为,而且目前在我国已形成产业规模,其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将是必然的。包括了形成产业的大宾馆造成的生活污水的排放,交通运输形成大气污染,加上旅游者喜欢的大自然往往也是生态脆弱区和物种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和未开发区),而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是以日以月的形式累积而成,往往会造成对海滩、沙滩和土壤的侵蚀,对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干扰(如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期的掠扰)、对植被的践踏和珊瑚的破坏,旅游者从国内携带的外来物种的偶然引入引起的生态灾难,火灾频率的增加以及旅游垃圾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旅游部门和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例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以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势在必行。
第二,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万万不可一哄而上。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三,对已开发的旅游区,要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注意旅游人数累计的影响和远期危害,规定旅游的期限和人次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法关闭、拆迁。对新开发的旅游区,要坚持进行环境预评价,保证环境保护的设备及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四,对旅游区的生态建设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绿地面积一定要达到60%以上,对原有的文化遗产也要严格制订保护措施,新建的建筑要注意与原来的人文景观保持协调一致。
四、关键在于生态道德教育
发展生态旅游,重在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特别是生态道德的教育,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意愿。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
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来说,既是全民教育,又是全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生态旅游正好可以是一个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无形的大学校,具全民性、全程性和终身性,又可体现公众参与,在旅游中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大自然是课堂,大自然本身便可唤起游客的绿色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这种教育的作用将是无穷的。
发达国家在倡导生态教育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他们的自然保护区基本上都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的宗旨是保护第一。这些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有四点:其一,目前保护的基本点是防止人的干扰。其二,保护区必须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其三,科学是建设保护区的根本保证,科学家、领导者和群众的通力合作,是办好保护区的基础。其四,自然保护区重在生态教育。德国的巴伐利亚森林公园,建于1970年,是德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1973年制定的巴伐利亚自然保护法,规定了这个国家公园的三项任务:一是自然保护,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环境教育。
这个国家公园每年大约要接待150万旅游者,除了大自然的魅力外,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的教育设施也是重要因素。这里的旅游中心、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高山、湖泊、森林、动物等迷人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这里提供各种展览、影像、书籍、资料以及专家指导,设有让孩子们探索自然的森林游乐场和森林学校。为了方便残疾人体验大自然,许多地方还设立了轮椅道、盲文说明、抚摸展品。植物园只是公园中很小的部分,在这里生长着欧洲的各种各样的普通植物,包括高山植物、岩石植物、草原植物、荒漠植物、沼泽植物、湖泊植物、溪流植物以及本地历史上有过而现在消失了的植物,也有来自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客籍植物。每种植物不仅挂牌说明它的名称和特性,更重要的是展示它的生态环境。人们看到这些熟悉的植物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自然会联想和渴望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这里的动物园和一般的动物园不同,动物围圈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之中,游客只能站在特别设置的瞭望台上,用望远镜才能搜索到它们的踪影。在这偌大的一个公园里,几乎看不到一个纸团,偶尔的一个纸团也不是游客扔的,而是乌鸦寻食时从垃圾箱里叼出来的。
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营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在我们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且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二是要大力倡导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变“一个人就是一个污染源”为“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卫士”。
五、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考
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个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旅游度假区正在发展建设中。目前,已拥有8家疗养院和在全国颇具规模的“民族村”,并已有38家旅游企业正在建成运行中。包括海埂训练基地、学校等。
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环绕在滇池南岸,与西山遥遥相望,与滇池唇齿相依。滇池的治理,直接影响着滇池旅游度假区的未来,而这个规模宏大的度假区的生态旅游建设,又紧紧地相系着滇池的现在与未来。仅以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来看,每年排放的污水已达100万立方米,每年旅游的人数仅民族村就达120万人次。虽然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从去年开始,对上马的新项目已开始进行环境影响预评价,但整个度假区过去已有的旅游景点和新的建设项目,用生态旅游建设的标准来衡量,还相差甚远。
由于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来的环境问题将直接污染滇池,并对滇池的治理和未来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方向只能是生态旅游,这个度假区的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旅游建设。
第一,必须对整个度假区的环境容量,特别是最大旅游人数的环境容量作周密的研究,以保证度假区的旅游业不会对滇池造成新的污染和破坏。
第二,必须对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所有的旅游景点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并真正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滇池的保护,因此,所有的旅游点的污水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才能排放,或集中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第四,目前已建成营业的景点已保证了绿地面积在70%左右。
今后景点建设必须保持这一标准。
第五,一定要把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办成一个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大学校。据初步调查,仅民族村就有30人专门收集塑料袋。而度假区尚未设置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栏,也没有负责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专职干部,民族村的导游也几乎没有受过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定要首先从培训管理干部开始,继而培训导游人员,并以各种宣传形式在各景点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