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现状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无主义论文,现状论文,国内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6)04-0135-05 DOI:10.13231/j.cnki.jnip.2016.04.025 历史虚无主义是活跃在中国当下的错误社会思潮之一。其以历史唯心主义的选择论为逻辑起点,歪曲和否定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迎合西方和平演变需求,分化、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产生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已有成果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产生原因与背景,揭露其危害与本质,归纳其表现与特点,研析其扼制对策方面颇有成效。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基层社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群历史观负面影响的实质性研究,国内外历史虚无主义比较研究,历史、教育、传播等多学科综合性系统研究,长时段、宽视野、宏观性、微观性等多元方法运用研究,历史虚无主义与相关思潮关系研究等方面仍存广阔空间。理清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成效与缺失,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动态,进而推动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是为新需要、新趋势。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和评论学术界观点的同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对策。 一、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背景与原因 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具有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上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其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理性和自由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历史选择的任意性、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和不可预测性等否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以此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出现“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谬论,与此相应,一些历史学家否定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猛烈攻击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出版大量以攻击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和论文,提出要重新评估、定位“革命”。从国内看,我国现阶段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的非公有制思想意识在国内出现[1]。研究者进一步指出,近2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重新泛起,多以西方对我国所取和平演变战略为背景,是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策略变化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重新泛起的原因,有研究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全面呈现,原因在于受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剧烈影响,加之中国社会从以政治为导向社会向以经济为导向社会的急骤转变,弱化了传统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价值,一度否弃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意义,甚至包括西方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人类精神文化价值。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国内重新泛起绝非偶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思想界出现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大肆攻击中国革命的错误思想。当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重点瞄准中国后,他们企图利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交流活动大肆进行全面的思想文化渗透,加之国内一些奉西方文明为圭臬的人趁机配合,使历史虚无主义快速蔓延。 一些西方思潮的涌入亦为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提供了支撑。如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否认历史规律、客观性与科学性,将客观存在的历史视为历史学家的主观构建物,为中国思想界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与思维方式支持。新自由主义以“西化”中国为目标,经济上主张全盘私有化,政治上主张多党制和宪政民主,价值观上宣扬西方“普世价值”。出于否定当代中国现实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一些自由主义学者竭力主张重新解说中国近现代史、清算革命传统,这不仅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创造了思想氛围,亦确定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旨和核心观点[2]。 由国际环境观察,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造成“资”大“社”小、“西强东弱”的国际整体格局。以此为背景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渺茫论”为历史虚无主义乘虚而入提供了适宜土壤。加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引起各种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历史虚无主义再度泛起提供了难得机遇。在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四起的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同时,有学者尝试从国内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教育、宣传存在的不足查找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囿于历史原因,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应对信息化、全球化裹挟下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冲击时,常会出现应对乏力现象,从而构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另一有利因素。 已有研究宏观讨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国内、国际背景的同时,亦关注到具体学术研究领域。他们指出史学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具体因素,认为一些史学研究者的史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存在误区。部分研究者为刻意追求学术观点创新,采取实用主义、历史相对主义态度,不加辨别否定或贬低前人研究传统和某些已成定论的研究成果,对西方各类学术思想,尤其与唯物史观相左观点,未加辨别即盲目当成科学理论而大加追捧,最终难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有些研究者轻视历史资料辨伪和充分占有,仅凭一些表面历史事实大胆立论,随心所欲挑选零碎历史材料加以涂抹或剪裁,凭主观臆断歪曲和否定历史[3]。加之缺乏理论思维能力,陷入历史资料漩涡不能自拔,以至于对过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获得的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识采取简单否定态度[4]。 总体而论,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泛起背景与原因的探讨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在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背景与原因上观点趋向一致,多数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下东西方国际整体格局的确立,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所取和平演变战略,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策略变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重新泛起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则为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变革,思想领域表现出不同思想意识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声音。究其原因,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弱化,西方相关思潮的涌动,国际势力文化的全面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缺陷等是为主要因素。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与基本特点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一种观点认为,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突出表现为“几个否定”,即否定中华文明起源,否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否定共产党领袖和重要代表人物[5],否定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甚至否定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亦有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进行微观分析,认为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否定革命论”,颂扬改良,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性[6],贬低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解放意义,最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7];史学上表现为“侵略有功论”;文艺上表现为“宏大解构论”,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归结为各种离奇因素[8]。另有学者将历史虚无主义表现概括为中华文明虚无化、中国革命虚无化、中国道路虚无化。 在探讨历史虚无主义实质时,有研究者从历史虚无主义政治导向和选择性入手,指出其基本表现之下是“有所虚”“有所不虚”,是按照主观愿望和政治诉求对待历史[9];实质是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基本逻辑和规律,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革命方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坚持的是唯心史观;根本错误在于违背历史基本事实,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叛。从本质上分析,学者多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已非单纯的学术思潮,而是意在否定我国现实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特点的阐释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拥有明确政治诉求;另一种观点将历史虚无主义概括为六大特点,即否定中华文明历史乃至中国文明起源,否定革命,否定五四运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亦有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特点体现在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形而上学,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始终与西化紧密相连,具有明显阶级性。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方法、危害与应对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方法,已有研究观点较为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擅长以假设推断代替历史事实,采取诡辩论方法,抓住历史枝节无限夸大,以偏概全,以点带面,攻击一点不及其余[10];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根本原则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11];用今日标准衡量历史事件;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12],割裂研究历史应遵循的分清本质和现象的历史研究方法;将探索中的不同认识说成个人之争,否定、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披着学术外衣谋求政治诉求[13];利用文学艺术否定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助反讽性和戏谑性解释,恶搞、贬损和诋毁已有定论的正面历史人物和崇高历史事件及其意义[14];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碎片化历史;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等。 研究者在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所取隐秘性手法基础上,明确指出其社会危害。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进步人物的重要贡献。其根本目的是消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合法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亦有学者表示,历史虚无主义轻率抛弃各种历史遗产,粗暴否认和篡改历史,不仅是对客观事实和历史真相的肆意践踏,而且颠倒人们的是非观念、搅乱社会历史取向,并通过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使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历史依据,最终动摇民族立足和国家发展思想根基[15]。有学者考察历史虚无主义具体影响后指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恶搞革命历史,对学术界产生严重危害。通过否定革命历史和党史,人民共和国史,引起民众思想混乱,误导青少年,使其失去辨别能力,严重消解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以此为基础,学界提出中肯告诫,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瓦解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削弱民众对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制造社会思想混乱,最终将危及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动摇中华民族立国之基、强国之梦。论及历史虚无主义负面影响时,研究者多以苏联为例,认为苏联解体即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放松警惕的结果。20世纪中后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消解了苏联主流意识形态,颠覆了其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诋毁了苏联社会公共政治文化,干扰了公众政治评判,危害苏联文化安全,加剧了苏联解体。我国当以史为鉴,高度重视历史虚无主义,避免四项基本原则失去基本历史依据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悲剧。 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学界亦有广泛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历史为名,即应当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积极进行唯物史观自我创新与发展,切实增强唯物史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战斗力和感召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种观点将尊重历史视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前提,认为增强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自信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有学者从细微之处寻找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具体措施,认为应广泛深入开展唯物史观、世界史、党史、国史、中华民族文明史学习教育;增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坚持正确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历史事实和发展脉络,正确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并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明确学术与政治问题界限,缩小历史虚无主义概念。对于历史虚无主义学理问题,须通过多学科协同合作,开展严肃学术研究、针对性批判,以说理方式揭示其真相[16];对于带有明确政治倾向和明显政治意图的极少数历史虚无主义者,特别是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攻击对象的人,应进行必要的党纪国法惩处[17]。 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通力合作,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应提高宣传灵活性和方式方法的改进应用,坚持“双百”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改变思想宣传教条模式。执政党应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和组织纪律,坚持真理的同时敢于正视和承认错误。教育部门应丰富历史教育手段和内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加历史教育内容。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正确揭示历史虚无主义腐蚀性、渗透性、危害性,认知研究主要社会思潮之间相互关系,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采取“堵疏并重”方法,对政治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做到抵制和防范,对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做到引导和矫正。通过马克思主义“话语空间”和“实践空间”的双重开拓,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18]。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扩大影响力等问题,有观点指出,在网络化和新媒体时代,应当像抓国家安全一样抓好新媒体平台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适时研判新媒体舆情,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移动化、网络媒体社交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以及“新闻超市”“新闻商店”等新情况,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努力建成一支思想政治坚定、技术水平过硬、勇于创新敢于战斗的新媒体工作队伍。 四、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群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学界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创新外衣,描着“说实话”妆容,对于求新、求异、求真理的青年人群相当有吸引力。青年人群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生活经历不够丰富,辨别能力不够清晰,对于诸如此类欺骗性、迷惑性较强的东西难以科学鉴别和正确对待,由此,历史虚无主义很容易入侵青年人群心灵,妨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动摇青年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信仰。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动摇青年人群政治信仰,散播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使他们失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在扼制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群思想影响方面,有研究指出,及时辨析、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歪曲、丑化党史本质是培育学生群体正确党史观,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之途。应注重强化对学生正确党史观宣传教育,针对学生人生经历和心理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言语和实践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党史观教育艺术性,强调以情感人,对其进行持之以恒的长期培育。相关部门和机构要从国家长治久安、巩固执政党地位高度,强化对党史宣传教育和研究的领导,加强对党史综合、宏观视野研究和史料发掘整理工作。教育部门应意识到历史教育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落实教材高度进行具体规划。在对中小学生开展历史教育实际工作中采取灵活策略和手段,认真开展珍惜历史的教育。鉴于历史虚无主义寄生于网络空间对青年思想造成负面影响及潜在威胁的事实,青年思想工作者须主动出击,“线上”“线下”建立起牢固思想工作阵地。“线上”通过网络空间建立历史教育基地,打击、肃清网络谣言,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等手段实现;“线下”于学术层面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伪性和迷惑性,对青少年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增强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部分研究者关注到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关系问题。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但影响《纲要》课程学科地位,冲击《纲要》教材内容理论基础,而且影响《纲要》课程教学目标实现。其通过扭曲历史真相,错解历史意义,消解革命崇高性,达到抵消《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高校应深化《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唯物史观培养、教育,坚决捍卫《纲要》教学学科地位,巩固《纲要》课程内容理论基础,增强教学实效,充分认识《纲要》及其他思政课对于国家安全、共产党执政、民族团结以及高等教育正确办学方向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纲要》教学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个性与共性问题,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加以解决,积极开展针对性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唯物史观教育,强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相关知识的了解,深化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加强《纲要》课程教学、实践与考核方式改革,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爱好,从而达到《纲要》课程教学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目的。 近年来,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成果虽日趋丰富,但与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思潮研究相较仍处于起步阶段;论文发表数量、级别、影响力有限,相关专著寥寥;已刊文章多散见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求是》《高校理论战线》《思想政治教育导刊》等报刊;研究群体狭隘,主要集中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较好的院校和研究机构,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较为知名的专家、学者,研究群体广泛性仍待拓展。 在已有成果涉及研究范围方面,有学者关注到研究者虽有意识地从历史虚无主义表象研究逐步深入并关注其内核,研究趋向聚焦和深化,进一步拓展之空间仍属广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横断面展示有待努力,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史学现象进行纵向、系统梳理、剖析亟待加强。研究者仍需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从学理上进一步发掘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依据、逻辑结构、学科联系、演变路径、社会基础、影响效度等问题。 学界逐步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宏观视角下的综合探究已成趋势。加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升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系统研究力度和实效,注重微观与宏观研究的协调,从中西文明比较、国内外虚无主义比较研究、跨国研究、虚无主义对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负面历史观影响等维度加以系统分析逐渐成为学者关注之方向。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水平,深化理论研究能力,迫切需要学界加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众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在以往研究过分注重批判的基础上,不断探讨进行历史评价和历史教育反省的新路径,提升唯物史观解释能力,进而推动相关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系统化、深入化和科学化。标签:历史虚无主义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思潮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革命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