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庐江县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1500)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度最大的领域。本文选取合肥市进行实证研究,实地调查近年来合肥市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的创新性举措,梳理总结典型经验,以期为学术界进一步探究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提供交流平台和鲜活案例,为其它地区开展乡村治理提供比较范本。
关键词:改革开放;乡村;社会治理;合肥市
改革开放以来, 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各项涉农指标 (农村人口、农村土地面积、农业产业等) 在GDP产值中的占比逐步缩减, 但仍然占有十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并没有得到结构性、颠覆性改变,乡村社会矛盾多发、易发,作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 十二五"以来, 合肥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针对在村民自治中虚化弱化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合肥市聚焦村级组织运行和村民自治等进行探索,在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打破“一行政村一党支部、一自然村一党小组”的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坚持“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产业基地+农户”、“党支部+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全面建立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新机制,这一新机制在宏观指导方面:将村民自治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在村建试点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成立村民理事会,肥东县20个试点村(社区),产生了81个村民理事会和1704个村民理事会成员,参与自治试点人数约57000多人,保障村民能够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表达意愿、开展民主协商议事、参与监督管理等;在微观探索方面,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变过去零碎的“乡规民约”为系统的制度遵循。肥东县编写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手册,内容除了相关政策文件外,还创新性的制定了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流程图、村民理事会选举办法、村民理事会选举公告等,完善了一整套村民自治的制度,使各乡镇(街道)和各试点村(社区)在实际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有所依循,努力结合各自实践创新、发展和完善。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为解决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合肥市以中心镇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实施简政强镇改革,然后在全部建制镇推行,将县镇两级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下放到农村社区,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在全市所有镇村全部设立为民代办中心(处)、点,着力打造便民利民的行政社会事务、党群活动、治安联防、医疗卫生服务、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六大功能板块”,同时健全完善了相关配套机制,实现网格管理信息化、信息采集精准化。2011年起,合肥各地普遍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工作流程,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在网格化的基础上,2014年起,合肥市将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推进,建设数字社区治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形成以人口、地理、事件、物资和组织五大数据库为基础,将社区服务中心现场服务与社区信息平台进行对接,优化流程,将多个部门的资源在后台整合,形成“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流办理”的工作模式,变“老百姓跑腿”为“数据跑腿”,深受群众赞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庐阳区实施“数字庐阳”工程,以人口事务管理为基础,以744个社区(村)网格为依托,实现全区数据信息“一口采集、多口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变多平台为一平台”的集网上办公、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三)探索实践“五社联动”:创新乡村治理模式
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合肥市不断总结乡村治理改革试点经验,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服务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吸纳多元化的社会资本,联动社会其他力量,在全国首创“农村社区组织(主导)—农村社会组织(主体)—社工(主力)—社会服务(治理平台)—社会力量(治理协同)”的“五社联动”模式,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共治,逐渐形成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其中,巢湖市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了80个农村自治示范社区,进一步断巩固和扩大农村社区民主自治试点成效;孵化培育了100个品牌化农村社区社会组织,50个品牌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专项基金,让社会组织能够承接很多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发专业社工岗位,吸收持证社工等优秀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建立4个乡贤书院,依托高校资源,三年内选树500名左右当代乡贤;充分发挥退休居民有能力、有时间、有爱心的资源优势,组织成立艺术团体17个,为居民提供类型多样、本土气息浓厚的文化服务。
(四)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为破解乡村人才匮乏窘局,合肥突破“人员编制难解决”的障碍,以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骨干“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村级后备干部的储备和培养。其中庐江县的“三重”模式探索村级后备干部选用新机制,夯实了农村基层的组织基础,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注重源头,双管齐下充实后备干部储备库。首先组织“内选”,根据各村实际,在本村物色有威信的能人、骨干企业负责人、农村致富能手、“双培双带”标兵等进入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其次积极“外引”。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创造条件把那些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党员、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请回来。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村级后备干部714名,总体来源十分广泛。 二是注重选拨,严把后备干部入口关。积极创新选拔方式,将后备干部的招录招选统一至镇党委进行,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村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将素质高、热情足、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好、热爱公益活动的人员充裕到社区管理活动之中,并坚持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用作经验丰富,党性原则较强的干部挂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三是注重培养,打造后备干部成长链。庐江县结合镇、村实情与后备干部的个人特点,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培训,并通过有计划的抽调,使有发展潜力的后备干部,进入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历练。今年以来,已有27名村级后备干部到镇上挂锻炼,500多名后备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第一线。
参考文献
[1]许薇.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探索.科教创新,2014年第02期
[2]袁方成.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国家治理,2015-11-07
[3]陈晨; 邢勤锋.安徽“美好型”乡村治理博弈的路径创新研究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5
[4]宁甜甜.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之道.商业经济,2017年第9期
论文作者:金泽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乡村论文; 合肥市论文; 社区论文; 农村论文; 组织论文; 社会论文; 后备干部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