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生态绿色发展和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化大都市区新一轮规划的重要理念与趋势。合理、适度规划使用生态用地,是高质量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提升郑州大都市区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用地现状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郑州大都是去关于生态用地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用地;影响因素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生态用地规划和保护,减少城镇检核用地扩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在“产业升级、城市升值、文化升华、民生改善”中切实贯彻“生态优先”理念,彰显“生态文明”特色,落实“生态用地”举措,是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一、生态用地的概念
在国内,“生态用地”一词由董雅文最早提出,经多年发展,生态用地的概念范畴由干旱区防止和减缓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的“缓冲剂”逐渐扩大,狭义的生态用地是指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外的,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土地土;广义的生态用地既包括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及滩涂等其他自然性存在的土地,也包括城镇建成区内的陆地、林地、休养与休闲用地、水域等。本文以广义的生态用地概念为基础,将城市非建设用视为广义的城市生态用地。
二、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用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当以资本的高投入、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来快速推进的中国粗放型的工业化进程,与依靠对农业、农民、农村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过度剥夺来快速推动的中国低成本的城市化进程相互交织再一起的时候,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公害频发、社会失衡矛盾加剧等问题便在所难免。伴随着城镇用地的迅速扩张,大量非建设用地被盲目流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对城镇的生态安全和空间格局及持续和谐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和破坏,城镇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
2016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进一步深化与洛阳、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联动发展,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
依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郑州大都市区范围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座地级市,国土面积31226平方公里,2017年郑州大都市区人口2816.83万人,生产总值1843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5445.41元。
大都市圈的建设,以郑州中心城区、航空港区、开封城区为核心引领,融合黄河生态文化带、山区融合发展示范带、田园融合发展示范带,集聚南北向精光发展株洲、东西向陇海城市发展主轴,建设以次中心城市、新型增长极、特色小郑、核心功能节点、魅力休闲区、合作示范平台等多点支撑的“一核、三带、四轴、多点”布局。打造“青山绿水间”和“铁路轨道上”的郑州大都市区,最终形成高度融合的网络状城镇体系。
表1 2017年郑州大都市区各地区生态用地面积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表2 2017年郑州大都市区各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郑州大都市区横跨黄河南北五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黄河流域河南段人口最稠密、经济最活跃、要素最集中的重要区域,肩负着探索集约发展新路子和示范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造成生态用地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郑州大都市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本文选出以下影响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的因素。
一是人口因素。郑州大都市区未来仍是承接人口转移的主要区域。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大都市区城镇人口增长了182万。2017年郑州大都市区人口2816.83万人,生产总值1843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5445.41元。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城市常住人口预计在2035年突破2000万。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占用城市空间,压缩生态用地面积。
二是政策因素。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依托“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原则,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示范城市。计划到2022年,全市完成营造林90.42万亩,提升廊道绿化1500公里;新建3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建设一处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区。郑州市政府相继推出《郑州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郑州市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郑州大都市生态区的建设。
三是经济因素。郑州大都市区以河南省9.6%的面积,集聚了河南近20%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郑州大都市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战略高度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加快发展新经济、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加,生态用地面积相应减少。
四是城市发展因素。首先是由“城市蔓延”向“精明增长”转变。今天的一些大城市,陷入了“摊大饼式”、圈层式“城市蔓延”的空间开发模式,带来了耕地侵蚀、能源浪费、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大城市病”。发展都市圈旨在实现“精明增长”,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既突出内部的强核城市,又强调内部的协同发展。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既要将郑州的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周边城市,通过市场建设统一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治化,有效避免城市“过载”带来的“大城市病”,也要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把更多机会让渡给周边城市,助推形成“多中心化”发展形态,周边城市的发展活力、人口承载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三、主要建议
关注生态绿色发展和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化大都市区新一轮规划的重要理念与趋势,客观上需要郑州大都市区引导区域发展从追求生产价值转向生活价值、从追求经济导向转向人本导向,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塑城市和自然的关系。
要把绿色空间的保护增值和创新空间的培育,作为大都市区功能提升的重点。例如,推进郑州大都市区黄河沿岸地区保护工作方面,要培育该地区文化、生态、教育、科研、游憩、休闲等多种功能,探索沿线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1.注重建设都农融合型的国际大都市
都农融合城市是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集产业的融合性、产城的融合性、城乡的融合性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形态,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尽管在大都市中,农业的生产功能和地位总体上趋于下降,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地位却在日益上升,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中心区域,可保留小规模的、零散的、以果蔬等园艺型农业为主的但却是高科技含量的、高品质的、高附加值的现代化都是农业。在大都市区核心城区之间,可建设包括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民宿、农庄等的都是农业。
2.加强对城市发展战略及规划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是现代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措施和步骤的概括,在城市管理中具有全局性、方向性、长期性的指导作用,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指南和纲领,包括城市发展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城市发展愿景、城市发展目标体系等。都市休闲农业作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顺应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与规划布局,实现与城市功能的协调、互补、融合发展。
3.把生态竞争力作为大都市区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也揭示了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生态环境。在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不仅要重视产业实力、文化魅力、交通网络贯通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要注重低碳城市建设和生态竞争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费建波,夏建国,胡佳,舒向阳,吴玺,李军.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27(11):1626-1636.
[2]朱寿红,孙玉杰,舒帮荣,王胜利,梁迅.规划政策影响下区域生态用地演变模拟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04):83-90.
[3]苑韶峰,唐奕钰,申屠楚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09):174-181.
[4]张文慧,蔡利平,吕晓.山东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35(06):794-799+844.
[5]郑涛,陈爽,张童.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以长江南京段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5):1049-1058.
[6]涂云海.我省四大都市区人口与空间互动联系研究[J].政策瞭望,2019(08):34-36.
基金项目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以郑州中心城市与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构建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研究”(2018B165)。
论文作者:张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郑州论文; 生态论文; 城市论文; 市区论文; 因素论文; 人口论文; 中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