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县越溪乡初级中学 315600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是小说“红门中”的一节,共约有九页,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怎么才能把它上好呢?我认为应该把泛读和研读这两种阅读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长街中学余越英老师通过四个问题,预计进行教学的,总的来说教师本身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出口成章、衔接自然贴切,学生基本上能够配合老师,思维也较活跃。
长街中学的余越英老师上的《孤独之旅》这课时第一环节做得很好。运用泛读,快速让学生地进入文本、了解文本。
泛读也称泛览,是一种浏览式额阅读,鲁迅曾经给这种方式取了种很通俗的名字,谓之“随便翻翻”。既然是随便翻翻,它的特点之一是读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让我们的阅读视野异常广阔,读得多、见得广,就会有博大精深的根基。
另一个特点是浏览一遍,略观大意。陶渊明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他说的不求甚解,并不等于不求解,只是说明喜欢读书的人,有时候为了务博,就不刻意去求深。人的阅读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而书海浩瀚无限。一个人为了多读点书、开拓知识面,不必也不可能对任何书煞费时间与精力去咀嚼消化,此时,只有采取泛读的方式,才是最恰当的。因此,泛读在人的阅读生涯中,占有自己独特地位。学生通过泛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快速地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杜小康由于家道中落,只好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开始了“孤独之旅”,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进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惧和无助,到了芦荡,看到芦苇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与卑微。恐惧过后孤独又来临,没有人交往,生活单调、无比寂寞。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子时,他承受了磨难,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坚强了。
接着第二个环节余老师还是让学生泛读找出关键句,找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我认为这样设计是不合理的。
学习《孤独之旅》,我们主要从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来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早精神上能耐得住孤独的顽强的毅力,告诉少男少女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目标。所以我认为在第二环节中应该通过研读来完成,体味重点词句、领合课本含义。研读,也称精读、细读,是一种目标明确、自我意识很强的阅读方式。它要求读书务必明白彻底、了了于心,研读不能漫无目标,无书不读,而是一种求知欲望非常强烈集中的精湛之读。研读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宁肯少些,但要好些”。首先,少,就是范围不要扩的太大,不要贪多,尤其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所研读的只是部分应当咀嚼消化的书。所以旨在讲究读书的质量。其次,好,就是读的质量要高。第一,要纤细不遗地理解内容。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充分地理解内容,才能判断、把握。第二,汲取内容的精华,才算过手。所谓过手,就是让书本的有用知识转化为己有。第三,触发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研读所追求的境界,就是最好一种,而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则全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的思考所获得。
本文的环境描写是很出色的,教师应当限定段落让学生进行研读。陌生的天空,陌生的水面,无边无垠的芦荡,暴风的天气,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一阶段:写杜小康眺望远逝的家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他对家乡生活的留恋,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第二阶段:写芦荡之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虽然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这一块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寂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练。当杜小康习惯了孤单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荡时,就不再恐慌了。
第三阶段: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这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学生们只有经过多遍的细读,才能明白:在恐惧孤单时,更加衬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在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天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练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只有把泛读和研读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地把整体感知课文,又能深入品味重点词句,还可触发思考。
泛读和研读是读者阅读生涯中最基本的形式,它贯穿于人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任何一位读者,只有坚持广采博收的泛览,才能视野开阔,博学多才;同时,也只有艰苦地研读,才能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从而达到“让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的特点。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那些长文,我们更应该做到泛读和研读的结合,这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无限的思考、无限的知识。
论文作者:赵味春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泛读论文; 芦荡论文; 孤独论文; 自己的论文; 之旅论文; 单调论文; 孤寂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