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_科技论文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_科技论文

“十五”时期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时期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随着工业化阶段性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经济发展对科技需求将迅速扩大。通过技术创新和相应的体制创新,缓解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消除现有的科技进步的体制障碍,将成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关键因素;适应国际竞争加剧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科技进步特别是产业的技术进步,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是实现“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十五”时期科技进步的战略和目标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十五”时期我国科技进步,既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同时又要面对国内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口和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优先地位,把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把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

(一)“十五”时期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十五”时期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是由国际经济发展态势造就的国际竞争新格局,以及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带来的增长主动力的变化决定的:

1、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新格局带来的全新挑战。 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焦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而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加速了这个转移过程,各国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投资和生产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结构调整过程。跨国公司垄断着世界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在国际分工中占据着有利地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电信、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网络等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使技术差距转换为经济差距的时间大大缩短。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加速重组,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面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我国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形成自身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避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我国工业化阶段性转换和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变化。 从“九五”中期开始,我国逐渐进入一个新的经济调整时期,在买方市场稳定形成和市场需求约束强化的情况下,现有的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下降,这主要是由国内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变动和生产发展(消费领域对高档次商品的需求和生产领域对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带来的,是在技术密集产品(如电子信息、成套设备、精密机床)等大量依靠进口的情况下出现的。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已经滞后于消费变动和生产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缺乏与需求结构高级化趋势相适应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体系,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产业技术升级,势必形成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势必要求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改变对引进技术过度依赖;势必要求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并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和更替,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必要求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创新需求和培育市场,增强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与国外明显的技术发展差距,我国采取以技术引进为主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模式,有效地遏止了与发达国家在产业技术水平上差距进一步拉大。但是,当时引进的一般都是相对成熟的二流甚至三流技术。我国将要进行的产业技术升级,在主要产业领域都要力求达到发达国家在90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有的要达到与发达国家同一技术层面。发达国家出于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必然要对我们引进技术进行各种限制,因此我们已经难以像80年代那样,主要依靠引进技术来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在国内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技术资源将成为新的短缺资源,技术供给将难以跟上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很可能将面临“技术瓶颈”的制约。如果说,“八五”以来我国通过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缓解了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那么“十五”时期,我国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来缓解“技术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保持经济的发展势头。立足于自主开发,提高创新能力,并不完全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广和再开发上面,将引进的二流技术在适宜发展的环境中孕育孵化,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3、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题,不论是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论是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是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归根到底有赖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民族科技、教育素质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科教兴国”战略能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将决定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十五”时期, 一定要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只有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经济增长才能继续保持旺盛的势头,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才能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增强。

(二)“十五”时期科技进步战略和目标

“十五”时期加快科技进步的总体战略建议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现有限的跨越发展战略,在主要领域都要力求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在一部分领域要求达到与发达国家同一技术层面,在局部可跨越领域还要实现有限突破。坚持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相结合,高新技术同常规技术相结合,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科学研究同成果推广相结合。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

“十五”时期科技进步的目标是:

1、力争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45%提高到55 %左右。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争取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000亿元左右(1998年4500亿元),创利税8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80亿美元。

3、“十五”时期,科技投入高于GDP增长幅度,使我国R&D 经费与GDP之比由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5—2%左右。

4、产业技术进步取得明显进展:在“十五”期间, 农业更换主要农作物品种并增产10%以上;能源工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主要能耗工业节能性设备比例达到30%;主要机电产品在2005年达到90年代中期的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有所突破。

5、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启动, 知识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三)“十五”时期加快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

1、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战略重点,促进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 “十五”时期要以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包括实施“种子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开发和生产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关键意义的先进技术装备,加快主要产业领域的技术装备更新;推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开展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设计、合作制造,掌握大型成套设备的生产技术。

2、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 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大胆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创造一种适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的新体制。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切实发挥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自办技术开发中心,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的投入主体。加强产学研的联合,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

3、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推动高技术产业化。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合为一体(如超导、核聚变),与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密切关联(如芯片、新材料、生物工程),与社会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紧密相关(如能源、环境、信息、健康)。要利用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优势,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要根据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加强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投入,扬长避短,自主创新,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技优势。

4、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 增加在研究开发、信息传输以及教育培训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之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技术园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统一的主干网络平台——“国家信息网”,统一制订“国家信息网”运行的法规、标准;建设各种公用或专用的大型信息系统工程,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的、规范化共享;支持各类应用系统和应用技术的开发,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广泛、高效、高水平开发利用。

二、产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产业科技进步是“十五”时期我国科技进步的重点,目标是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技术进步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包括基础工业、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既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既包括不断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包括在局部领域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建立健全技术开发组织体系。

(一)农业和农村工业的科技进步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科技进步应该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点。没有农业的科技进步,我国现代化事业是不可能成功的。21世纪初期,农业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是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农村工业科技进步的方向是在一定时期内把技术水平提高到我国产业技术的平均水平,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可以发展成为拥有一流技术和管理的大企业,也可以发展成为城市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配套企业,或者是为当地农产品加工服务的企业。

(二)基础产业的科技进步

交通、通信、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是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最大的领域。我国基础产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科技进步相对滞后,主要是受市场机制作用程度较小,竞争程度较低。“十五”时期科技进步重点是对一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联带动作用大的技术和设备,组织联合攻关和仿制、创新、推广。主要领域是铁路重载技术、高速客运技术、大吨位车辆运输成套技术;民航飞机特别是干线飞机研制、民航飞行安全保障体系技术;光缆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环保节能技术。

(三)加工工业的科技进步

强大的加工工业是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加工工业的发展要靠市场份额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工工业的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使企业成为产品技术开发的主体。“十五”期间加工工业技术进步的重点领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和软件技术、通信技术和测试传感技术;火电、水电、输变电、冶金、矿山和化工等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设计和制造;提高基础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水平;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发动机制造技术和设计技术的自主化。

(四)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领域,特别是以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加快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既能带动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又能为城乡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十五”时期第三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是:商贸、金融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电视和信息的联网服务等。

(五)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要选择市场前景好、需求弹性大、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加快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1 )电子信息:我国在微电子、计算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和通信设备等技术领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这些领域,只要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产业化进程,就能够有效地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2 )生物技术:我国在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要重点突破。(3)新材料:重点是超导材料、 超级新材料和高级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等。(4)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是太阳能、 地热能和超导技术等新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此外,在海洋技术和国防技术领域,我国也有相应的优势和发展条件。

三、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职能有所变化,但决不意味着其作用的减弱和消失。相反,作为后起国家,政府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积极的干预,促进科技进步,对加快我国科技进步是十分重要的。

(一)加强宏观协调和组织,促进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包括有限领域的技术跨越发展、推广和应用共性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加强国家的宏观协调和组织,调整科技力量的组织方式。我国原有的科技管理是按照研究开发、试验生产、扩散推广等阶段分层设置的,而且,各个阶段又分属不同部门。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严重妨碍科技进步,资源分配过于分散,投资强度弱,总体战略目标不明确。实行以产业技术升级和关键技术为龙头,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的运作体系,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如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其优点是总目标明确,与各子项目间形成较强的关联关系,能够建立比较严格的反馈调整系统。按照国家科技进步的需要,设置若干重大项目,便于调动和发挥国家的整体科技优势,有利于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促进科技成果直接转换为现实生产力。

(二)制定和实施产业科技发展规划,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根据科技革命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有组织、有重点地推进一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我国技术密集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并逐步增加出口;运用税收、信贷、利率、贴息、折旧和加大对国产设备的采购力度等手段,鼓励和支持产业技术进步。

(三)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问题

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使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变国家技改投资覆盖面过大、“撒胡椒面”的状况,突出重点,加大关键领域的投资强度;对亏损企业拍卖或租赁所得收入可用于同类行业的技改投入;增设产业发展基金,增加从社会的直接筹资规模;建立健全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加快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允许有关方面设立高技术开发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化基金;增加高技术企业股票上市规模,建立高技术产业债券发行制度,允许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进行产权交易,允许非上市高技术企业进行柜台交易,探索和实行高技术产业项目融资。

(四)推动科技进步向“企业主导型”转换,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促使大中型企业瞄准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到国外建立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中心,或与跨国公司联合设计、联合开发;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联合建立开发中心,积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加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民营科技企业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使其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加快推进各部委直属科研院所改革进程,有的以不同形式整体进入企业,有的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有的成为市场中介机构,有的改组为地区性技术开发研究中心,或成为服务于相关行业发展的研究开发机构。

(五)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一大批R&D中心并合理布局,构建和维护一个良好的R&D基础设施,建立现代化数据通信网络;通过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财政、税收支持和推广创新政策,扶持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推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包括企业家精神、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人才、重视科技的气氛;清除创新过程的体制障碍,包括放松产业管制,减少政府干预;强化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技术园区的技术创新功能,增强创新能力;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技术园区建立 R&D中心,更快地了解世界一流的科技信息,减少低水平开发研究和投资。

(六)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政府定期公布采购清单和数量,优先采购国产办公设备、计算机软硬件、通信器材、医药、汽车等新产品;在电站、通信网络、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产业,在采购政策上向国内企业倾斜;国外政府买方信贷以及国外厂商以分期付款方式提供设备等做法,凡严重损害我国产业利益的,应加以限制;对特殊的技术创新、样机、中间研究成果、技术诀窍等,实行政府采购,以招标的形式,用标准和参数描述技术产品,面向国内大院所和大企业招标,购买关键技术。

(七)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有利于高科技发展的人才激励机制

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在职务发明上,给予从事发明的科技人员一定比例的分配股权;允许“按要素分配”原则适用于在高技术企业存量资产的界定中,以个人股的形式分配给科技创业人员;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允许国内同行业科技人员获得与国外同等甚至更高的收入;改革回国留学人员出国管理制度,使留学人员来去自由;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国科学家、高技术人员来我国工作。

(八)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积极参与有关的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使一些大型科学技术项目必须采取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我们应该在保持和加强自主研究开发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借以增强我国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电子贸易、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知识产权以及新产品技术标准等一些新规则的制定,争取一些对我国更加有利的条件或规定,以避免陷入被动,受制于人。

执笔:王一鸣

标签:;  ;  ;  ;  ;  ;  ;  

“十五”期间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