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其中实验组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非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治愈率及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运用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 管石复位 良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221-01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患者头部运动或者身体姿态的变动而引起的短暂性的眩晕发作,是临床常见的前庭功能紊乱,在我院的眩晕患者中约占35%。近年来研究显示[1],半规管淋巴中的致密颗粒物是引发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龄为19岁至86岁,平均年龄为(49.2±7.1)岁,所有患者均未有心脏病、中枢病变等疾病。两组患者的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通过测试将患者分为上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双侧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
患者坐位,头向患病一侧转45度,该位置可以使患者躺下后头悬30度,头随即向另一侧旋转至45度,患者再转至侧卧,头向下转45度,最终回到原来坐位并使头向前30度,每个位置保持2分钟。反复以上步骤至眩晕消失,若有未完全消失的患者每隔三天再次进行治疗。治疗当天的颈部采取固定措施,以免影响疗效。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X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36例(60%)患者第一次治疗后痊愈,余下患者经过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治疗后进行8-40周随访,有57例(95%)患者治疗后痊愈,3例(5%)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26.7%)患者第一次治疗后痊愈,余下患者经过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治疗后进行8-40周随访,有51例(85%)患者治疗后痊愈,9例(15%)患者无效或病情加重。实验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首次治愈率及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实验组患者中上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31例,首次治愈18例(58.1%)、长期治愈30例(96.8%)、无效1例(3.2%);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21例,首次治愈13例(61.9%)、长期治愈20例(95.2%)、无效1例(4.8%);双侧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8例,首次治愈5例(62.5%)、长期治愈7例(87.5%)、无效1例(12.5%)。
表2 实验组不同类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上半规管,后半规管相比,*P<0.05
3 讨论
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在临床研究及治疗方式上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良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患者头部运动或者身体运动而引发的短暂性的眩晕发作[2]。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排除颈椎病、其他耳源性眩晕及中枢神经紊乱等疾病引起的眩晕。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所公认的为[3],椭圆囊中耳石由于脱落而下滑至半规管或壶腹嵴,患者体位改变的而发的病症。
临床对于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可选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管石复位法等。近些年,临床普遍采用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管石复位法可以使嵴顶的结石或半规管淋巴中的致密颗粒通过头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动,从而让嵴顶或半规管淋巴恢复正常,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4]。管石复位主要应用于后半规管或者上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对患者位置的变化,使管石碎片进入椭圆囊。在治疗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所有患者在第一次进行治疗后管石碎片进入椭圆囊,应进行反复治疗后是Dixhallpike检查为阴性,才可说明治疗有效[5]。管石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治愈率高,缩短病程,除少数患者有呕吐,头晕不良反应外,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多数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管石复位在临床应广泛应用于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
参考文献
[1] 白忠,吕超,吴海莺,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3例管石复位法治疗分析[J].中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8):89-91.
[2] 胡俊,邹文,童晓欣.管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7):46-47.
[3] 王锡温,张庆泉,王强,等.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4):431-433.
[4] 洪娟,毕涌,方练.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22-624.
[5] 杨彩虹,黄永望,王明辉,等.老年BPPV患者的手法复位治疗与非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9-2430.
论文作者:李杰才,梁芳健,李成,吕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4
标签:患者论文; 位置论文; 实验组论文; 首次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阵发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