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了激情,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由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由“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出现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的现象。有的老师滥用多媒体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每个数学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师教育观念,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变了,我们对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通过富有兴趣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还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首先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针对这一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通过这样引入,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没有掌握好,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函数的概念似懂非懂、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先出一组填空题让学生完成,然后再归纳总结,使学生真正理解函数的概念。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来说,他们有所收获,没有带着困惑走出课堂,保证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
四、创设合作学习机会,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一节课的效果不仅看老师讲得如何,还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开思维,通过共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教学效果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
3.练习要有层次性。选择的练习题,应该做到由易到难、以简到繁;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差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生“吃得饱”,要有拓展性的问题设计,为优生提供发展空间。
4.练习要多样化,选择基础变式题,判断、选择题,多变、多解题等等。
总之,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学生潜能开发出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论文作者:谷丰刚 肖爱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情境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2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