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十大转变——迎接知识经济的重大决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知识经济论文,重大决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1999)01-0024-0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1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又说:“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2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还说:“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22页,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我认为,经合组织报告中讲的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思、探索和研究。从经合组织报告的整个精神和上述三句话来分析,我认为在研究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一定牢牢抓住这两个“中心”,抓住这两个“中心”也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就会深刻认识到所谓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中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就会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会深刻认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才能更快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才能更多地培养高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够高,综合国力还不够强,财政收入有一定限制;又由于我国教育起点低、规模大、人数多,实现“以教育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恐怕是个漫长的过程,十几年不行,恐怕要几十年。但必须实现,必须加快实现,否则我国的教育就很难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滞后必然带来知识经济的滞后,教育的优先必然带来知识经济的发展。抓住“以教育为中心”,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用俗话说,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就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跟上知识经济的时代步伐。否则,就失去机遇,陷入困境,败下阵来。
在我国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我认为当前必须尽快地解决十大问题,实现十大转变,采取十大对策。
1.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应试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教育方式。过去搞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会考,考举人、中状元,为此,拼命读四书五经,灌输儒家书本知识。现在搞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上重点中学、上大学、读研究生。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和方法有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应试指标是封闭的、静态的、单一的,过分注意记忆,过分强调分数;教育方式是灌输式的,死记硬背,缺乏创造;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实践能力不强,动手能力不强,人文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之际,我们必须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尽快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要想搞好素质教育,必须从三方面入手。一要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向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转变;二要从单纯获得知识,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工作、学会管理转变;三要从只学书本向学习实践、学习运用、学习创造转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是高素质的学生,才能是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学生,才是知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生。
2.尽快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
这里所说的知识教育,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知识教育,而是封闭的僵化的教育体制下的知识教育。这种教育的特点就是灌输死知识,用知识充塞头脑。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知识爆炸”日益显著,据普赖斯推算,科学杂志按指数增长,每50年约增10倍,科学领域中的文献也按指数增长,约10-15年增加1倍。80年代全世界每年发表的论文已达500万篇;70年代以来,每年出版的新书50万种;科学知识的增长到80年代每年增长率达12.5%。又据德国学者哈根·拜因豪尔统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的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注:转引自冯之浚主编:《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第134-13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实现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对大学生,不仅要灌输知识,而且要培养智能。培养智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实验能力、管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在求知时,不但要学知识,而且要学自学、学方法、学思路、学创造。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时,使学生一专多能,既学专业知识,又学电脑,学外语,学汉语写作,提高攻关能力,提高管理能力等。
3.尽快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两极化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也向两极分化,既有高度分化,又有高度综合。许多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克隆技术看似很专门,其实是多门技术的综合。电脑技术看似也很专门,其实需多门技术攻关才能发展。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许多新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应运而生。许多著名大学逐渐增加“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允许学生跨系选修课程,建立双学位制等,都是适应专才向通才转变这个发展趋势的。在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有成就的科学家很少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而是博学多才的,是精通二门以上专业的“通才”。综合就是创造,渗透就是创造,交叉就是创造,嫁接就是创造。要想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但要培养专才,更重要地要培养通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通才,我们必须扩大专业口径,实行专业交叉渗透,采取加厚基础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实践课,加强应用课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微机的能力、文理渗透的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专业知识要宽,应用能力要强,适应能力要广。毕业后,很快“适销对路”,适应工作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4.尽快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
在高中阶段,为了使高中学生能考上大学,过早地分文科班和理科班。这个问题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界高度注意。这种人为的分科害处极大:一是使学生不能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学文的学生不懂理,不懂自然科学知识,使学理的学生不懂文,不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使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片面地掌握知识,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使学生成为片面知识的篓子,没有能力去获取、创新知识,没有能力去进入市场,参加竞争。三是使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不高、知识不广、能力不强,更难说有创造能力。当代科学是文理渗透的,当代科学研究也是文理渗透的。只有使人才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才能有创造能力,才能有大的创造成果。对这个问题,10年前我曾向教育界的领导反映,建议高中阶段不要文理分科。搞理的“文盲”,搞文的“理盲”,使孩子成为跛脚的人,将来怎能有潜力?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怎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时间又过去10年,文理分科问题仍未解决,如果这样下去,我们怎能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呢?又怎能跟上现代科技革命的步伐呢?还怎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迫切希望教育界的决策者,当机立断,拿出措施,尽快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加强大学里文理渗透,全面培养人才,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5.尽快从“教学问”和“知识”向“教学习”和“管理”转变
过去的教育主要教学问和知识,由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很快,知识老化很快,只知“学问”和“知识”已远远不够,只知学什么也远远不够;而应学会怎么教和怎么学。学会教,学会学,学会怎样教好,学会怎样学好,是更重要的。德鲁克曾说,要重新定义有教养的人的涵义,不是只有学问,只有知识,就是有教养的人,而是学会了学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德鲁克的观点,是深刻的,富有启发性。只有学问,只有知识,抱残守缺,不求进取,知识陈旧,学问过时,就不算有教养的人。在现代,只懂得点哲学、文学、历史知识的人,不懂得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不懂现代文明的人,很难说是有教养的人。
要成为有教养的人,不仅有“学问”,有“知识”,而且会学习,会管理。我们在培养现代大学生时,不只传授给他们“学问”、“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学习、管理。教会学生学习,终生受用,知识过时了,学问陈旧了,还可以再学习,再获得新知识、新学问。学会学习,最重要的应是学会读书,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积累分析研究资料,学会使用电脑。现代大学生也应懂得管理。因为管理是门“学问”,又是一种“经济资源”,还是一种“生产力”,把管理学好,就能出“生产力”,产生财富,有经济效益。在美国学管理的大学生有100万人,学管理的研究生有10万人。美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快,生产率之所以比较高,与美国有一批会管理的人才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之所以很难走出低谷,很难有较快发展,除了技术和素质等原因外,主要是管理问题。技术上去了,素质提高了,管理上去了,体制理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加强管理专业的建设,加强管理科学的学习,是大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管理素质的重要措施。
6.尽快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也是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创造人才的竞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名言在知识经济正露端倪的时刻尤为重要。知识经济,严格地说,是利用高科技进行创新的经济。知识经济,进一步说,又是以学校为中心发明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经济。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人才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没有创新人才,就不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尽快实现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在我们国家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传统是比较墨守成规的,比较崇尚经典,崇尚经验,崇尚权威,较少崇尚怀疑,崇尚立异,崇尚创新;教学方法,又是习惯满堂灌,很少启发式;比较喜欢学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不喜学生敢于争辩,勇于创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传授知识实现向创造知识的转变,要克服种种阻力,教师要启发式地教,学生要探索性地学,改革招生制度、考试制度和分配制度,实施创造教育,使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才干,创造业绩。
7.尽快从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知识陈旧在加快进行,职业岗位在加速迭替,所学知识在加速变化,不能一次学习,即可定终身,而需多次学习,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要知道,上了大学,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只能获得一生所需知识的10%,其他90%的知识靠终身不断学习才能获得。要使学生不断提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教师的更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一方面要延长学校学习时间,获取更多知识;一方面要广开学路,采用多种形式不断进行学习,不断获得更多知识。美国采取延长学校学习时间,把基础教育延长到14年,延长到大专毕业,就是重要措施。鼓励劳动者坚持终身学习,也是重要措施。通过这两个措施,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良机,也使每个青年人能够把握未来的命运,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并为知识经济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才智。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阶段学习,尽多地获取知识和能力,也为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学会方法,奠定基础。
8.尽快使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转变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上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从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转变。在美国,正准备使18岁的青年都能上大学,招收更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并在世界各地广聚高层次人才,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知识经济奠定人才基础。我们国家,由于经济不够发达,财政收入不够多,教育还以低层次为主,主要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远谈不上普及14年专科教育。大学相对数量不多,招生人数也较少,93%左右青年难上大学,难以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情况,将会大大制约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比较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教育,中等教育培养的人难以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初等教育培养的人更难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所以有的人估计:“基础教育向大学教育延伸是知识经济需要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注:葛霆:《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载胡铁成主编《知识经济全书》第1814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普通高校增加了近10倍,达到上千所,成人高校也达上千所,这是一个很大成绩,应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经济发达的国家和近期发展快的国家,大学入学率几乎是我国的10倍,韩国的大学入学率达到40%以上。我国的大学入学率与全国青年总数相比,比例只有7%左右,这是很难适应未来的知识经济发展的。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太多,专科层次上升为本科层次又很难,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偏低,不但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而且更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一方面加大教育投入,加快高教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的质量,扩大大学的规模,增加大学数量,让更多的青年能上大学;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我们应当想得开,应该认识,大学不是越少越好,而应是越多越好;培养的层次,不是越低越好,而应是越高越好;培养的大学生,不是比例越低越好,而应是越高越好。当然多少、高低也有个度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多办一些大学,多招一些学生,多办层次高的高校,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符合大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著名美国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的研究报告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智力劳动方面的能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这就是说如果小学毕业的智力劳动能力为1,中学毕业的智力劳动能力则为7,大学专业的智力劳动能力则为25。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美国工人的1/40、相当日本工人的1/50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入学的层次,尽量使更多的劳动者能读高中,能读大学,能考研究生。
9.尽快使教育经费从低增长向高增长转变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都纷纷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支出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日增,教育投入的绝对量也不断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2月14日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注:陶德言编著:《知识经济浪潮》第521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为了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在5%以上,有的6%,有的7%。美国的教育经费相当大,美国的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美国的人才竞争的优势也就相当大,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明显地占有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比例,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缩小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巴西教育经费1993年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1997年已增加到4.6%,到2007年将进一步增加到6%。
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透露,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我国仅为2.5%,居世界第98位,不仅低于3.6%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同档次低收入国家2.6%的平均水平(注:转引自谈锋剑主编:《世界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第161页,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很不应该的,这一状况再继续下去,我们就很难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就很难实现现代化,也就很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更很难在世界知识经济的竞争中赢得胜利。我国的《教育法》早有规定,要逐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但至今差距很大,例如,1990年这一比例为3.04%,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4%,1996年为2.46%,1997年为2.50%,比例不仅没增,反而从3.04%下降为2.50%(注:育文:《关于中国教育经费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1998年9月3日第11版。)。这是违反《教育法》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不利影响,对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大负面作用。
10.尽快使办学模式从规模小、单一式向规模大、综合强转变
我们国家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也由于学习苏联的结果,办学模式不仅规模小,而且比较单一,原来有些综合大学也被肢解为若干学院。又由于部门办大学,各部门为业务需要,也办了些专门性大学。这些大学严格讲不是大学,而是学院。规模小、单一式办学模式,不适应现代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的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有大学1千余所,大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都是1万多人;中等规模的大学,大都3千—5千人;小规模的大学,多半千余人,甚至数百人。这种规模小、单一式办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办学效益不高,干部和教师、教师和学生比例不合理;经费利用率太低,经费多半甚至全部用于人头费,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设备利用率太低,重复购置,购而少用,甚至不用,很难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特别是不利综合,不利渗透,不利创造,不利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大学也有规模小的,但大都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世界有名的大学更是如此。剑桥大学规模就很大,综合性也很强,每年的毕业生就高达4万多人。据前几年的统计,美国的加州大学,各分校合起来,学生有17万多人;马里兰大学有6万多人;纽约州立大学也有7万多人。我们国家要想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也须走联合共建之路。可喜的是浙江四所大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四校合并的浙江大学,学生人数高达3万多人,是全国目前人数最多的学校。这所大学规模大、综合性强,利于上水平,利于同世界大学接轨,也利于办成中国一流,甚至世界有名的大学。这种规模大综合性强的大学,更加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加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越综合越好,要结合我国国情,大要有度,综合也要有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办学效益,提高学校的水平和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重申:“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朱镕基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发表的“施政演说”,特别强调指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值得我们欣慰的是,1998年7月3日,朱镕基总理已明确表示,自本年起,年内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将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中央领导同志的决策要能够实现,必须真正使我们国家的教育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并进而达到5%、6%、7%,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真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极大,各级政府都要努力,目前都应把教育投入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目标,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如果有些领导者空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不增加教育投入,就是不重视发展教育,就应当给他们敲敲警钟,严重的就应让他们靠边站。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把教育投入切实加大,把教育切实搞上去,我们就对不起后代,对不起先辈,对不起人民的重托。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1页。),“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真正理解和落实这两句话,以教育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的问题,就不能解决,实现教育的十大转变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