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企业科技进步 论企业的技术垄断与技术扩散策略——(On Technical Monopol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Tactics of Technology Spreading),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企业论文,技术创新论文,科技进步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论述了技术垄断的消极作用和技术扩散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利益。企业若想在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状况选择垄断的程度和扩散的时机。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垄断 技术扩散 策略
当代资本主义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技术垄断代替了资本垄断,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垄断是技术所有者对自己所拥有的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采取封锁垄断政策,以实现独家生产与经营,从中获取高额利润。不可否认,技术垄断作为当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技术垄断在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隐患,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避免技术垄断的消极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决策者在制订技术创新战略和选择技术竞争策略时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技术垄断的消极作用
技术垄断的首要危险是刺激技术竞争,技术竞争又发展为市场竞争,从而给企业带来威胁。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波特认为,技术垄断主要是以技术优势作为抑制同业竞争的武器和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行业的障碍。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技术垄断设置的进入障碍会逐渐失去安全感,因为新旧竞争者随时有可能推出竞争性的替代技术或替代产品。本世纪以来,日光灯代替白炽灯,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石英表代替机械表,不但使产品性能大大提高,而且使产品成本(生产成本或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视机、照像机都有可能过时,而将被更为优越的电子技术所代替。此外,技术模仿也是技术创新企业的一大“心病”。尽管这些危险可能并非因垄断而产生,但垄断的巨大利益确为技术竞争的诱因和催化剂。竞争产生垄断,垄断又加剧竞争,这个客观规律是垄断企业无法避免的。
其次,技术垄断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为增加。一方面,由于市场广大,消费者众多,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才能使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广大的市场,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承担的几乎是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作为他们进攻的突破点。因此,天下无“事”则已,一旦有“事”,则垄断企业将面临遭受重创的危险。日本三菱集团曾在一项产品上大搞垄断经营,大大提高产品售价,而其竞争对手三井公司却乘机悄悄推出新技术产品,并配合低价政策迅速占领了市场,结果使三菱的产品在一周内全部滞销,三菱集团只得承认在这项产品的经营上彻底失败。
技术垄断企业庞大的生产规模也给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更新带来困难,而且越来越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迅速变化。并且,技术决定生产、生产制约管理,由于技术老化而产生的管理体制僵化,企业缺乏活力及创新能力等问题也会不断暴露出来。
此外,技术垄断也不利于企业扩展市场,尤其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时,因为各国对垄断产品的进口有严格的限制。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由于不愿公开其产品配方就一直打不开中东及印度市场,而给百事可乐以可乘之机。
技术垄断的这些危险客观上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及市场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产品的寿命周期密切相关。产品的寿命周期一般取决于这一产品技术的稳定程度和有无可能替代的产品出现。因此,一个企业不可能使一项技术长期保持原有水平,也不可能永久地垄断某一技术,而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
2 “放之四海”的技术扩散策略
一般说来,改进技术和发展新技术是增加进入难度、抑制竞争的有效手段。例如,TBM公司自1953年推出第一台计算机后,在以后的几十年时间内就不断以TBM/650、TBM/360、TBM/370及PC机等产品打败了斯佩林·兰德公司,迫使有相当实力的通用电气公司、霍尼维尔公司等撤出计算机行业,有力地维护了自己在行业中的霸主地位。不过,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满足其维持垄断的需要。因此,最近十几年来,企业之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内容的联合越来越普遍,如TBM同日本的东芝、德国的西门子进行合作,日本的日立与佳能进行联合,法国的雷诺同瑞典的沃尔沃联合,等等。联合产生了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利益,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比较优势日益分散,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企业联合,其创新活动都会受到竞争者的严峻挑战。因此,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技术垄断的消极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技术垄断的局面,采取“放之四海”的技术扩散策略,广泛地进行技术授权、转让,以争取竞争上的主动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技术扩散,是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同技术垄断相比,扩散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的:
首先,技术扩散是延长产品寿命周期的有效途径。美国营销学专家雷蒙德·弗农认为,由于各地区在新产品发展上存在时差,因此技术创新会在空间上由最初生产国转移到其他发达国家,继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显然,对于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产品,这种转移能够产生同改进技术一样的效果——延长产品寿命。
其次,技术扩散能够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实力。由于技术产品广泛向外扩散,成本和风险得以分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会更低。例如,日本的日立制作所向韩国乐喜金公司提供技术,委托其生产16兆位的随机存取存储器,富士通公司也委托韩国现代电子产业生产4兆位和16兆位的随机存取存储器,这样就可分散因激烈的市场变动而带来的存储器生产风险。因此,企业能够及时向国外转移本国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不但不影响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反而由于能促进技术更新的发展,在国际上发展自己的企业联盟,进而巩固了自己的实力地位。
再次,技术扩散有利于企业回收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的再投资与开发。在技术更新换代频度日高的今天,技术创新若不能马上形成生产力,就很可能在“闲置”过程中被淘汰,因而与其被闲置还不如尽快出手,收回研制成本,获得一定报酬,再尽快投入下一轮的研究开发。对于那些拥有新技术但又无力进行大规模生产与市场开发的中小企业来说,扩散策略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日本医药企业集团在创业之初将自己研制的新药授权给外国制药公司制造,然后把所赚取的专利金再用于研究开发,形成“技术开发→转让→再开发”的良性循环,并且用积累的资金与世界主要医药公司进行联合投资,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市场经验,而且逐步控制了国外的市场及配销通道。
还有,技术扩散可以避免一些厂商发展竞争性技术。60年代早期,英国皮京顿公司广泛地将玻璃制造技术授权给16个国家生产,有效地避免了技术竞争。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不等到某项技术到了成熟期再行出口,而在一项新技术问世之初就尽快向各国传播。采用这种战略,技术拥有者往往不是为了赚取高额专利金,更重要的是为了抢占技术市场,掌握本行业的主导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更能体现扩散作为一种策略和手段的意义。60年代中期,柯兰蒂与飞利浦在欧洲推出互相竞争且不可共容的卡式音响系统。飞利浦主动出击,广泛地将其技术授权给那些在将来可能成为竞争者的其他电子产品制造商。在飞利浦系统变得非常普遍之后,未将其技术授权的柯兰蒂不得不迅速争取飞利浦的授权,因为飞利浦系统已成为行业的标准。通过技术扩散获取行业标准是企业化技术优势转为商业优势的重要手段,并且,扩散的时机和速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
由于技术扩散从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在战略上有利于企业反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化技术优势为商业优势,故国际上的技术转移越来越普遍,成为国际经济交往和使用的重要内容。
3 当今世界技术竞争的发展趋势
尽管技术扩散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将来,垄断将仍然是西方企业战略经营的主要目标,因为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扩散表现为企业维持垄断的一种手段。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由于企业的某些竞争优势可能在技术扩散中丧失或发生转移,世界各大企业在扩散技术时会严格控制一个部门的关键产品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而转让一些非关键性的或即将被淘汰的技术。例如,TBM公司在研制各种类型计算机时抓住大型主机的研制来控制其它类型计算机的生产,通过控制软件的研制来控制计算机硬件的生产。
因此,尽管垄断和扩散在性质上是互相对立的,但由于竞争的作用使二者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了统一:任何企业若想在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就不能搞完全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完全放开搞扩散,而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自身能力状况来选择垄断的程度和扩散的时机。随着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高技术分工日益分散化、国际化,现代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既垄断又扩散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国外企业在科学技术管理上的战略眼光很值得我们借鉴。过去,我国一些企业或政府部门在技术输出上急功近利,结果使我国特有的一些传统技术流失国外,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因此,从世界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出发,我国在宏观上应尽快制订出具有我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转移战略,微观上各个企业一方面应把握扩散的程度和范围,对某些特有技术或关键技术加强垄断,另一方面又要高瞻远瞩,积极投入国际技术转移这个大循环中,扩大技术出口,增强我国在国际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收稿日期:199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