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资兴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儿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ency,又称为骨软化症)对小儿乳牙萌出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4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230例,对照组口服维生素D,剂量为200~400IU/d,治疗1个月后改为400~700IU/d;观察组采取维生素D突击治疗,剂量20万IU,每隔4~6周肌肉注射1次,治疗3~4个月后改为肌肉注射2~3次,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乳牙萌出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乳牙月萌出185例,乳牙月萌出率为80.43%,对照组乳牙月萌出104例,乳牙萌出率为45.22%,观察组的乳牙月萌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突击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小儿乳牙的萌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维生素D;佝偻病;抗维生素D性;小儿乳牙;萌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维生素D缺乏形成的佝偻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尤其对骨骼发育的影响,易发生钙、磷代谢紊乱及骨骼钙化障碍。佝偻病患儿,多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儿可能会出现钙、磷代谢失常的骨骼改变,如方颅、膝内翻或膝外翻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因此采取维生素D治疗对减少佝偻病的发病及促进小儿正常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采取维生素D突击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460例,入选标准: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婴幼儿佝偻儿病防治方案》[1]和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1992年通过的《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2]的诊断标准;既往未使用过维生素D制剂;排除有肝肾疾病及其他代谢疾病患儿。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230例,其中观察组男107例,女123例,年龄1~2岁,平均年龄(1.8±0.4)岁。对照组男105例,女125例,年龄1~2岁,平均年龄(1.6±0.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D治疗,剂量为200~400IU/d,治疗1个月后改为400~700IU/d。因药物使用频率,治疗过程中嘱托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及临床表现,一旦出现过敏症状,需立即停药;观察组采取维生素D突击治疗,剂量20万IU,每隔4~6周肌肉注射1次,治疗3~4个月后改为肌肉注射2~3次。两组患儿均鼓励多晒太阳,指导合理喂养,予服维生素、钙剂等。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两组患儿乳牙萌出的情况,并记录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对本组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X2检验,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乳牙月萌出率为8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411,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佝偻病是临床上一种小儿常见病,是由体内维生素D缺乏所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的一种营养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骼病变。围生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特别是母亲妊娠后期营养不良,婴幼儿日照不够及出生后生长发育快维生素D相对不足,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和婴儿慢性腹泻等疾病都是导致佝偻病发生的原因。此病多发生于0.6~2岁的婴幼儿,当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发生佝偻病时,多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出汗、烦躁不安、夜哭夜惊等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轻者可能出现方颅,下肢骨畸形等临床症状,重则可因免疫力低下而发生严重感染性疾病。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多加预防,嘱咐孕妇多晒太阳,并摄入含有丰富维生素D的食物,同时新生儿也需要注意钙的补充,提倡母乳喂养,从而有效预防新生儿佝偻病的发生。有研究认为只要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D,婴幼儿佝偻病是可以预防的[3]。
采用口服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采用常规剂量200~400IU/d,治疗1个月后改为400~700IU/d,该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可使患儿及时得到维生素D的补充[4]。但由于该方法给药频繁,体内药物不易被代谢,造成患儿不能有效对此药进行完全吸收,加重患儿的肾脏负担,可能对患儿的重要器官造成巨大损伤。因此长期用药时需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即停药。为减少药物对患儿重要器官的损害,采用维生素D突击治疗,剂量为20万IU,每隔4~6周肌肉注射1次,治疗半年后改为肌肉注射2~3次。该方法的注射时间较为合理,且对患儿毒副作用较低,减少了对患儿身体的代偿[5]。与此同时,治疗半年后改为肌肉注射2~3次,通过药物直接注射,增加药物吸收率,可及时有效对该病进行治疗。
牙齿的萌出是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之一,其主要与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在牙胚形成阶段,因受遗传因素、母体孕期严重代谢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均可造成牙齿数目的增多、减少或畸形[6]。因此,临床上通过观察患儿乳牙萌出的情况,对了解儿童的发育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乳牙月萌出率为80.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2%,表明维生素D突击治疗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乳牙萌出率。而对照组效果欠佳的可能与多数患儿不能较长时间按规定服药有关。
小儿佝偻病一直是我院儿科临床工作的盲点和难点,由于该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动态变化较大,维生素D治疗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维生素D的治疗应合理化,既要防止药物的滥用,也不能过于谨慎。综上所述,维生素D突击治疗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乳牙萌出率,且安全易于实施。
参考文献:
[1]梁惠怡.不同剂量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对小儿乳牙萌出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4,2(6):112-112.
[2]邹玲,徐庆玲,傅大干等.防治200例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24):3420-3421.
[3]郑敏,罗建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9):890-893.
[4]裘华兴,夏瑞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8):1262-1265.
[5]刘雪婷,任立红.补充维生素D对佝偻病大鼠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9):1485-1487.
[6]严芳芝,陈小莲.小儿四维葡钙颗粒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4,5(17):2656-2657.
论文作者:赵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维生素论文; 佝偻病论文; 乳牙论文; 患儿论文; 剂量论文; 小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