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形而上学:心理分析的一般心理建构_心理学论文

弗洛伊德的心理形而上学:心理分析的一般心理建构_心理学论文

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对精神分析的普通心理学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弗洛伊德论文,玄学论文,心理学论文,精神分析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又试图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构建一种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把这个体系称为心理玄学(Metapsychology)。尽管他创建心理玄学的尝试未能成功,但其思想与方法却保留下来,并成为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一、心理玄学观的由来

弗洛伊德早在创立精神分析之初,就使用过“心理玄学”一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他写给其朋友威廉·弗莱斯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可否用‘心理玄学’一词作为我所探讨的在意识之后的心理学的名称。”[1]显示弗氏要以心理玄学命名他的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1895年弗洛伊德写了《科学心理学的规划》一书,表达了弗洛伊德企图依据进化论、能量不灭定律,在脑生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一般心理学理论模式的早期设想,但这个《规划》并未正式发表。后来在《释梦》第七章首次公开了他对一般心理学理论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它以变化的形式,结合《规划》中的许多内容,论述了梦的潜意识理论,并肯定潜意识是一种真正的心理现实。

此后,弗洛伊德因忙于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讨一般心理学理论。直到1915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社会活动减少,才使他得以首次集中地对一般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说明。此时的弗洛伊德已有约25年的精神分析经验,同时他仍保持在智力的高峰期。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理论大厦,其成效可想而知。从1915年开始,他陆续写了一系列有关心理玄学的论文,阐明他的一般心理学观点。这一系列论文共有12篇,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其中发表的5篇分别是《本能及其变化》、《压抑》、《潜意识》、《心理玄学对梦论的一个补充》和《悲伤与抑郁症》。它们是弗洛伊德曾计划出版的《心理玄学初论》一书的一部分。另外未发表的7篇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是:意识、焦虑、转化性癔病、强迫性神经症、普通的移情性神经症、升华作用和投射(或偏执狂)。这一系列论文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精神分析的三大理论支柱:本能论、潜意识论和释梦论。心理玄学的理论框架已见端倪。

弗洛伊德曾明确表述说:“没有正常精神过程的清楚设想,一种关于神经精神错乱的满意理论是不可能建立的。”[2]因此,他写这一系列论文的目的就是为精神分析提供一个稳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弗洛伊德构建正常精神过程理论框架的设想并未完全实现,在发表了上述5篇论文之后,他又自行中止了这一计划。他在其《自传》中说:“这样做也许是明智的,因为做这种理论判断的时间还未到来。”[3]这样,弗洛伊德经过长期酝酿,并开始付诸实施的心理玄学又被他自己扼杀在襁褓之中。

尽管这一计划被中断,但弗洛伊德有关心理玄学的思想却已表现了出来,并在后期的著述中时有讨论,这些思想已成为他的精神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来出版的24卷《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全集标准版》的第14卷中专列“心理玄学的论文”一编。

二、心理玄学的本质及内容

心理玄学是弗洛伊德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众说纷纭。琼斯认为心理玄学是指“对任一精神过程的综合性描述”[4]。拉帕波特把它看作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原则”[5]。哈特曼对此术语深感不妥,把它定义为最高抽象水平的理论。希尔加德认为“心理玄学是弗洛伊德有关人的模式的总合”[6]。而拉普朗奇和庞塔利斯则认为“心理玄学构成一些多多少少远离经验现实的概念模型”[7]。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只有从他本人的著作中寻找答案。在弗洛伊德那里,心理玄学是一个集深奥与通俗于一体的术语,其基本含义就是一种看待人的观点,是根据精神分析的观察,延伸而来的对于整个人类的观点和态度。他从这种观点出发为他所发现的现象找到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或者说,找到一种心理学的理论解释。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说:“后来我又试图创立一种‘心理玄学’。我想借此提出一种研究方法,根据这种方法,每一心理过程都可以被认为同三个并列因素有关,我把这三个因素分别描述为动力的、经济的和图式的。在我看来,这代表了心理学所能够达到的最后目标。”[8]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建立心理玄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精神分析提供稳定的理论基础,而是要确定精神分析的一般方法论。他要用心理的动力的、经济的和图式的三个因素或三种观点解释一切心理现象。那么,每一因素之中的基本问题以及它所关注的现象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心理玄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呢?

与心理动力观相联系的现象是冲突的体验。冲突不仅普遍存在于病人,而且存在于努力应付生活的每个人。的确,弗洛伊德坚持人具有多种的复杂性以及冲突性的动机可能是他的精神分析思想的最重要贡献。弗洛伊德的动力观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按照心理动力观,“我们的目的不仅是对冲突的现象进行描述和分类,而是知道它们作为心理动力所起的作用,即它们如何相吸或相斥。我们力求获得关于心理现象的动力概念。”[9]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观点上,弗洛伊德不仅与学院心理学家不同,而且与存在主义者如萨特、莱因等人也有分歧。后者从现象学观点出发,认为确定冲突动力的观念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在他们对人的整体观中,人就是人,而且人自己的意识就是全部可证明的证据。而在弗洛伊德的分析观中,这些冲突动力能够通过对行为和经验的意义进行解释而确定,并把它们看成是推动人沿不同方向活动的原因。即使人的意识被限制于冲突的体验之中而全然不知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推断潜意识过程就需要理解冲突的复杂性。

弗洛伊德的动力观与其本能理论紧密相连。他的本能理论经历了多次变更。但就动机的动力性问题而言,他早期的“本能驱力”概念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仍保留有中心地位。弗洛伊德认为,本能驱力——性欲或里比多是指躯体的源泉进入脑中的“心理表象”,它不同于生物学上的本能。生物学上的本能如呼吸仅有空气才能满足其需要,而本能驱力却有满足其目标的大量对象。个体在寻求本能驱力满足的过程中,早年的妥协和未解决的冲突,如性欲与攻击性、爱与恨之间的冲突,都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

弗洛伊德运用动机的动力性方法发展了几种从属的理论:攻击性、防御机制、自恋等。这一方法的显著特征就是假设冲突是人类有机体的本能机制遗传的。他认为要理解人类冲突和动机的动力性,不仅要从内到外,而且要从外到内来研究。

动力观十分不同于学院心理学家的动机研究。后者虽然也强调内外因素的平衡,但认为动机状态是机体状态(驱力)的神经结果和环境诱因(强化物)的神经结果在大脑内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动机研究保持在一种机制的水平上而忽视人的经验,关心动机是“什么”问题;弗洛伊德的动力性关心的是心理表象的内容,而不是冲突的机制。换言之,他重视动机“怎样”问题。

弗洛伊德的心理经济观是指定量因素。弗洛伊德试图以此把里比多和心理能定量化。他曾经自问:人类的行为和经验如何才能加以简洁地描述和理解?他假设这个答案需要一种机械主义的态度,需要寻找一种避开无休止的复杂含义的过程。经济观代表着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问题上的还原论尝试。他假定每个人都具有大量而有限数量的心理能,它可以从观念、对象以及生物有机体的各种机能中投入或摄取。而且,弗洛伊德坚持心理能在原则上是可以测量的,尽管合适的测量技术还未发明出来。

弗洛伊德最早在《科学心理学的规划》一书中所表述的能量的性质,显然具有神经病学的意义,但他对此问题并未多加关注。相反,他把能量观作为一个简捷的手段,在临床的描述中大量使用能量的语言。比如以他对沃夫曼的病历的总结为例,他用了约十页纸集中描述重要的事件和情节,确定患者性欲发展的特征是同性恋和异性恋倾向的冲突所致。在此之后,他使用能量的语言仅用一句话就把这一堆材料总结如下:患者同时保持着最不同的和最冲突的里比多的精力贯注的能量,所有这些能量都在同时起作用。

但是,经济观也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并不在于其描述性的语言,而是因为能量的经济观使弗洛伊德陷入极端还原论的陷阱:寻求绝对的解释,寻求所有的心理现象都能被归属的原则。最初弗洛伊德以紧张——还原作为其绝对的答案;后来又涉及常性原则,指有机体的目标就是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或在任一常数上保持它自身兴奋性的数量。他还用快乐原则即用避免不愉快来平衡这一原则。最终他认识到在常性与快乐原则之间无法简单的协调。临床观察迫使他把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结合起来,后者可以通过自我转变为约束能量来修正前者。

弗洛伊德的心理图式观涉及精神系统的构成。其基本问题就是:一个人在什么程度上可以了解他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原因?弗洛伊德的病人使他确信了最一般的答案。例如,他们不能解释为什么不首先进行某一项仪式就难以入睡,或者他们为什么感觉不愉快和不满足,更不用说为什么理性的证明对于某些非理性的恐惧是如何软弱无力。已形成的答案及详细的论证开拓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使他超越了病理学而进入普通心理学领域。他采用了“潜意识”这个概念,把一切心理的东西首先看作是潜意识的。进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又试图把心理机制描述为由许多“结构”或“系统”所构成,并用空间关系来表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是所谓的图式研究法。根据这种方法,最初他把人的心理机制划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后期弗洛伊德又根据有关病理学事实的分析,把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们分别应付人们的欲望、现实世界和外在的良心。这三种结构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或平衡的水平构成了不同的人格。

相应于心理图式观的提出,就涉及到独立的自我认识的程度问题,它导致强调内省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但把精神分析的方法等同于内省仍是错误的。本世纪初的铁钦纳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家们都使用过内省,但他们所使用的内省都未注意甚至否认潜意识的精神生活,认为自我观察的结果是绝对清楚的。弗洛伊德也使用自我观察,则以肯定潜意识心理的存在为基础,致力于弄清现象学家认为不可知的潜意识过程,并从中获得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心理玄学的命运

心理玄学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治疗的启发下,试图构建的关于正常人的普通心理学理论。但从一开始,心理玄学就似乎注定了将会夭折的命运。弗洛伊德在不同时期对心理玄学观的论述,已暴露出其思想中的矛盾和困惑,这是导致心理玄学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就心理玄学的观点而言,它们都是一些以假设开始的描述,这些描述中出现的基本命题是:冲突的动力性、自我认识的局限性、机械主义的还原性、人格、发展以及人与环境的联系等等。这些普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讨论。但是,既是假设,必然面临着两种命运:或被证实,或被推翻。在精神分析发展的过程中,弗洛伊德从未停止对其理论的修正,或推翻,或重建,或修改,因而心理玄学从未形成一个稳定的、综合的理论体系。

其次,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观虽来源于临床实践,但这些理论只是一些经验水平上的描述。在方法上,他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和假设,因而其理论的科学性受到怀疑。当他的临床理论和技术被广泛接受时,其心理玄学理论却遭到了冷漠的抵制,甚至激烈的抨击。

再次,弗洛伊德在构建心理玄学理论的过程中,对于其理论的作用有片面夸大之嫌。如他片面夸大了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陷入了生物决定论和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境地。

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学观在精神分析史上曾起到理论统帅的作用,其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在今天仍不乏科学价值。如他的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心理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等,对医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文学、艺术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此外,他构建心理玄学的努力尽管没有成功,但其主旨是指向理论整合这一艰巨的任务,其精神是可贵的。

注释:

[1][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2][美]鲁本·弗恩著、傅铿编译:《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3]张霁明、卓如飞译:《弗洛伊德自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4][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5][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6][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7][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8]张霁明、卓如飞译:《弗洛伊德自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9][美]M.杰哈戴著:《弗洛伊德与心理学的困境》,1977年英文版,第93、96页。

标签:;  ;  ;  ;  ;  ;  ;  ;  ;  

弗洛伊德的心理形而上学:心理分析的一般心理建构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