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后临床护理的实施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接收的行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5.88%、97.06%,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0.59%、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所得效果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效果对比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表现为上腹疼痛、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上消化道溃烂甚至出血等症状,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最直接手段,但是,由于手术仍属于一种创伤性操作,术后需要配合一定的护理操作,以保证患者的安全性,提高恢复效果[1]。为此,本文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接收的行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接收的行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患者68例,将其分为2个研究小组。观察组患者共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4.2±2.8)岁,对照组患者共34例,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5.1±2.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选择具有护理资格证并经过临床培训的护理人员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科主任,副组长为护士长[2],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团队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沟通能力和护理经验,能够针对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表,编写护理内容的实施流程,尽可能的完善细节内容。
1.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向其介绍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优势,这样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依从性。其次,可以向患者明确手术治疗的效果,嘱咐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另外,还应该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提醒他们保持安静,尽量减少病房内人员的走动[3],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家属应该尽可能的鼓励患者,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1.2.3 饮食护理 术后6—24h内,应对患者进行禁食处理,并注意结核药物进行保胃治疗,避免产生胃穿孔或者胃出血等并发症。嘱咐患者注意卧床休息,不可随意下床走动,待病情有所恢复后,可以少量进食一些流食和汤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改变饮食方案。需要注意的是,术后患者身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为此应当增加食物中的维生素、蛋白质和热量等,维持患者正常的营养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
1.2.4 并发症护理 常见的并发症有很多,如腹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较为严重的是胃穿孔和胃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并发症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面色、血压、脉搏、便色等[4],作好记录工作,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若患者存在腹痛情况,可通过排空肠道气体来缓解症状,若出现胃穿孔,应及时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共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态度、操作技能等20项内容,70分以下为不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5]。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进χ²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用t进行检验,以x±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中1例血氧饱和度下降,1例轻度腹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均逐渐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对照组中3例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腹痛,1例胃穿孔,1例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7/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06%,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6.47%(见表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2.3 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5.6±1.4)d、(6752.4±260.3)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7.5±1.5)d、(8420.6±270.4)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是微创手术中的一种,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势,患者接受度较高,但是由于手术专业性强,术后容易因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6]。常规护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细节性的操作,因此所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护理路径指的是根据手术或者疾病的治疗过程而建立的一种针对性护理模式,其能够优化患者入院后到出院前的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7]。相关数据表明,临床护理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实施可有效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患者的病情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起到改善预后的效果,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5.88%、97.06%,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20.59%、7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行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所得效果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静.无痛胃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护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08):142-143.
[2]王海兵.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6(09):243-244.
[3]张吉桂.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后的临床护理探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12(24):368-369.
[4]刘仪.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5(11):38-39.
[5]童根竹.30例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处置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10(07):103-104.
[6]张霞.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下胃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22(21):77-78.
[7]郜丽霞,程雪霞,汪洁等.无痛胃镜下胃息肉摘除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5):32-33.
论文作者:李改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路径论文; 满意度论文; 摘除术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