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护士临床带教方法再探讨论文_周桂芳

新护士临床带教方法再探讨论文_周桂芳

南京医科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师徒带教方法在临床见习期护士带教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 将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本科轮转的见习期护士2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观察组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见习期护士工作为主、带教老师为辅的师徒带教方法。结果 观察组见习期护士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及独立当班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改良师徒式带教方法在临床见习期护士带教中的实施,为见习期护士提供了足够多的动手机会,在理论水平提高的同时,有利于其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新护士 带教方法 再探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开展,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护理队伍更趋年轻化。目前,我科80、90后护士占比高达85%。在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不同于60、70后护士的个性特征。他们在家受父母的宠爱,往往没有主见,沟通及动手能力欠缺[1]。而社会大众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对新护士的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但效果微乎甚微。因此,临床新护士的培养、带教工作成为每位护理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护士是指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内的护士[2]。张建华[1]对近4年毕业的51名新护士调查问卷中发现:新护士动手能力的降低,不是单纯的操作能力,而是面对病人实施的操作能力。它受到病人、环境、病情、陪客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协调好相互的关系,才能做好此项工作。而正确的引导和带教,可以使新护士更快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尽快掌握工作流程及沟通方法。笔者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将临床沿用已久的师徒式带教模式进行改良。通过与传统的带教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改良的师徒式带教模式在提高新护士的沟通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我科轮转的新护士24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24岁,平均(21±2.08)岁,均为女性;学历本科5名,大专19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名新护士分为对照组12名(实施传统方法带教),观察组12名(实施改良师徒式带教)。两组新护士的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带教方法

对照组:新护士经过2周的岗前培训后进入临床,由有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①师生班次:新护士与带教老师安排在同一组,共同上班。工作分工以带教老师为主,新护士为辅。②带教时间为半年。③除一对一带教外,新护士还参与科室每月一次的专科讲座、护理查房、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④护理部每月抽考新护士基础护理操作,护士长每月抽考专科操作,带教老师抽考基础理论及每月提问不少于5次。⑤新护士半年内完成读书笔记2篇,护理查房2次。⑥半年期满,除完成相应的理论操作考核外,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还须对新护士进行一次独立当班前的能力评估,合格者才能独立当班,不合格者,再次试用3个月,同时绩效考核下降一个档次。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改变带教方法:①即新护士入科第1天,跟班带教老师一天,第2天—第6天,开始分管1-2位病人,并学习科室规章制度;第7天至6个月,在不断评估新护士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分管病人的床位数,直至分管带教老师护理的所有病人(8位病人)。②工作分工以新护士为主,带教老师为辅,带教老师全程辅助。③④⑤⑥均与对照组相同。

1.3 评价方法

以护理部设立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手册》及护理实践记录本和各专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另为新护士专门设立了岗位培训项目单为依据,将新护士在培训过程中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指令性任务的完成情况、独立当班能力及沟通能力作为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新护士不同方式带教后考核评价指标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见表1

表1 新护士不同方式带教半年后考核评价指标比较

评价指标 n 对照组 观察组 t值 P值

理论成绩(分) 12 76.3±4.2 89±4.1 7.217 0.000

操作成绩(分) 12 87.2±5.5 93.5±3.7 3.345 0.003

指令任务完成率(%) 12 5(41.7) 12(100) 0.027

独立当班合格率(%) 12 9(75) 11(91.7) 0.039

沟通能力 12 29.01±4.63 29.80±3.43 -1.743 0.025

3.讨论

3.1 改良师徒式带教有利于发挥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师徒式带教模式在临床上沿用的时间最久,也最具有传统特色。这种模式虽有合理之处,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够严谨、不规范之弊端:主要表现在带教方式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说、学生听。护生跟在老师后面学,最后学生所学、所做也仅为老师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很难有突破创新的学习方式,极易限制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另外,这种带教模式有时会忽略不同实习科室带教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部分知识被反复讲解,部分内容尚未涉及,从而影响护生完成临床实习任务[3].本研究通过对传统的师徒式带教进行改良,在改良的师徒带教模式中,是以新护士为主体,带教老师为客体及有计划、有目标的互动式带教方法,并有分阶段、不同层次的考核,护士长不时参与其中,使得传统师徒式带教的缺陷得以克服;带教老师能把握新护士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转为主动。只有新护士亲自去做,才能真正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从观察组各项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改良师徒式带教方法优于对照组,尤其在指令性任务完与独立当班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2 改良师徒式带教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动手能力 传统师徒式带教,师傅与徒弟共同分管一组病人。由于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床位使用率高,周转快,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不断增多,使临床护士工作量不断增加;另外,我们的带教老师多为孩子的母亲,在家庭及工作双重压力下,使其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因此,为了更快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带教老师甚至将新护士当做廉价劳动力来支配,只为减轻自己的临床护理的压力,而忽视对新护士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改良的师徒式带教有以下创新:①带教老师带教目标明确,有充足的时间。本研究将带教老师分管的床位全部分给了新护士,使得带教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心扑在新护士的带教工作上。而且我们的带教目标明确,计划具体,师生双方都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什么时候达到怎样的要求,避免了带教的随意性、盲目性[5]。②新护士虽独立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均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带教老师能及时发现新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某些细节问题:如工作的统筹安排、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等等细小问题都能得到带教老师及时的纠正。同时提供了新护士足够多的动手机会,并要求新护士在半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操作项目,使其在反复实践中提高基本技能[6]。③根据优质护理护理模式的要求,病情危重患者的护理必须有一定资历的护士担任,而这些护士就是带教老师。所以新护士接管了带教老师的病人,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提高了他们病情观察、抢救病人的技能。

4.结论

临床医学不属于纯自然科学,它是一门实践科学,循证科学,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一些经验科学的性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对于护理队伍的建设和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7]。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护士而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是需要长期培育的。因此临床实践就显得非常重要。师徒式带教模式虽然历史悠久,也有其自身缺陷;但改良的师徒带教模式,让师父带着徒弟直接去干一个实际的工作,不时加以指点,徒弟在试错中提高,既克服了传统师徒带教的缺陷,又提供了足够多、足够好的上手机会,这种带教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对新护士教学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413-414.

[2]朱亚敏,沈月秀,章红萍.新护士导师制带教的实践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12):1169-1170.

[3]包蓉,江有琴,徐丽娟.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方法的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4):266-268.

[4]欧阳爱联.影响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159-160.

[5]成时珍.轮转护士临床带教路径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230-231.

[6]李继平,成冀娟,李卉青.绩效考评在护士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49-50.

[7]蔡虻,姚莉,孙红,王晶.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0-292.

论文作者:周桂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1

标签:;  ;  ;  ;  ;  ;  ;  ;  

新护士临床带教方法再探讨论文_周桂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