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的主题区域探究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新高论文,地理论文,模式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时间缩短 由于浙江省初中没有独立的地理课程,相关区域地理的内容被分解在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学科里面,造成区域地理内容的缺失与断档,使初高中地理内容不衔接,导致浙江省内升入高中的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地图知识与地图使用习惯、地理空间思维等认知薄弱,这对高中地理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弥补此不足,浙江省的通用做法是在高二学段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其中,第一学期复习世界地理,第二学期复习中国地理,但新高考的时间提前,区域地理复习的时间就变短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复习区域地理是一个摆在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主题式区域探究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地理教学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单调的教法和静听的学法。单调的教学方法表现在教师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资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识记区域内的地理事实,归纳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理解区域内的地理联系。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重视静听的模式,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机会,由于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表现为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低下。 (三)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但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探究问题能力缺乏。对学生的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是目前地理高考的目标之一,《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对地理学科命题考核目标有明确要求: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四)目前区域地理高考的新动向 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考查立意、考查内容、考查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20世纪90年代,区域地理命制立意重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事实记忆能力,最常见形式是以填空题的方式综合考查某个区域的国家、地形、气候、河流、农作物、矿产,即地名加物产,只考“地”而不考“理”,只注重考查学生对物化的地理事实记忆情况,不重视学生的地理技能的考查。目前,各省份的高考地理对区域地理的考查往往是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某个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征。但纵观这些年全国高考地理试卷,我们会发现,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是以“主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地理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Ⅰ第37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1示意了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本组题以尼罗河鲈鱼为主题,以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区为区域,以鲈鱼相关的问题链为形式,考查了学生分析探讨鲈鱼引入维多利亚湖和生长的自然条件以及鲈鱼生长繁殖对捕鱼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的分析能力。整组题的四个小问题都以“尼罗河鲈鱼”主题为中心进行设计,这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命题方式是有别于各省市的区域综合题的最大特点。 二、问题解决的切入点选择 解决上述区域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地理的教学特点。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应然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规律、原理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它们的特征、成因、分布、联系、变化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例如,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对区域生产生活进行评价、探寻区域发展的最优化模式等。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一定要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指导区域地理复习,在各地理要素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知道了一个地区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所以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每个主题都能找到适当的区域 虽然每个区域都是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体,但每个区域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大气环流、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也不同,每个区域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即每个区域都是独特的,区域的独特性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目前人类主要面临四个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即PRED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能找到适当的、典型性的区域,以这些区域为案例,把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相整合。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其与传统的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区别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目标导向上,传统教学是“八股式”的知识呈现,而主题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二是在教学方式上,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某个区域,设计若干个以主题为中心的问题,采取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的方式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从概念上看,所谓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主题”就是选取某区域的某种现象、内容或话题,是探究活动开展的中心内容;“探究”是开展教学所采取的策略或方式,是解决“主题”问题的活动方式;“区域”是地理模块,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空间背景。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某个区域时,以该区域的某个典型特征或现象为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逐步解释或论证探究该现象的教学策略,摒弃了传统“八股式”的教学方法。而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根据问题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将区域地理知识和中心问题相整合,运用区域知识逐步解决中心问题的教学方式。换句话说,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与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是根据问题选择区域,而区域主题探究式教学是根据区域选择主题。 四、主题区域探究活动的开展 如前所述,“主题区域探究活动”包含三个关键词:主题、探究、区域,在开展主题区域探究活动时要紧紧抓住这三个主题,在三个关键词上下工夫,以有效提高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主题的确定 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主题即话题,该话题最好是基于问题的话题。主题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要来源于真实生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理念,让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对于主题的确定首先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不是虚拟的,更不是虚无、虚假、凭空想象,甚至与学生真实生活相冲突。主题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2.主题要体现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 主题区域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将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的区域相整合,改变“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适应目前高考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所选择的主题是不是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纵观近些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对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地球运动意义、天气与气候、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河流水文特征、洋流的分布、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等。人文地理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交通线点、文化生态、旅游)、人口增长与迁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联系等。 3.主题要有趣味性和思维含量 主题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所以开展探究的主题要有趣味性和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果对探讨的主题或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思维含量,都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内蒙古草原地区为什么北坡植被比南坡植被长得好,新疆地区种植业为什么灌水越多农作物产量越低,这些与学生的惯性思维相冲突的话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区域的选择 当一个主题确定后,就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区域,将该主题落实在这个区域,进而开展探究活动。在选择区域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选择的区域应有典型性 每个主题或话题都可能落实在不同的区域,但要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最为恰当的区域。例如,在讲生态问题时,既可以选择中亚地区,也可以选择美国中西部地区,还可以选择澳大利亚或者南美亚马孙雨林等。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区域,如果重点讲生物多样性减少,可选择亚马孙热带雨林;如果重点讲人类活动引起的沙尘暴,可选择美国中西部;如果重点讲沙漠化,可以选择澳大利亚等。 2.选择的区域要有互补性 因为每个区域都有若干个话题,例如在讲新兴产业时,美国的新兴产业比较典型;在讲到现代农业时,美国也很典型;在讲到气象灾害时,美国也有典型……但在教学时不能让工业、农业、自然灾害都落实在美国这一个区域,美国只能作为一个主题的区域。所以在选择主题区域时,要综合考虑各个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使得区域的自然要素的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特征与某个主题恰当整合。下页图2是以人类面临的问题为中心的相关主题及典型区域。 (三)探究活动的开展 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区域后,接下来就是探究活动的开展。开展探究活动要涉及主题的问题链、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活动组织的方式、探究结论的展示、评价反馈等。下面笔者以“自然灾害”为主题,谈谈东南亚区域地理的复习。 环节一:主题区域的导入 自21世纪以来,当全球数以万计的人被自然灾害夺去宝贵生命、数千亿美元的财产蒙受损失、数十亿人口受到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的时候,世界各国一直呼吁要共同抵御自然灾害。要抵御自然灾害,首先要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空间分布、防御措施。学生可以阅读世界地图,判断哪个区域出现的自然灾害种类最多、频率最高且造成损失又大。 环节二:出示东南亚区域地形图,探讨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 图3为东南亚地形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说明东南亚区域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的原因。 (2)根据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判断图示B、C、D三个区域所示的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并说出该三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3)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说出A区域所示的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哪些自然灾害。 (4)分析该区域受自然灾害影响损失大的原因。 环节三: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讨论结束后,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并予以补充。 环节四:学生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根据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东南亚的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自主构建“东南亚自然灾害”思维导图。 本节课以自然灾害为主题,以东南亚为区域,将系统地理的主干知识与区域地理相整合。以与自然灾害相关的问题链为探讨内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探讨形式,有效地开展了主题区域探究活动。设计的四个问题涉及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成因、危害、预防措施等,既全面又层层深入。通过探讨,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全面认识,同时又将东南亚区域的气候、河流、地形、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与东南亚相关的知识运用于分析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充分培养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设计的问题能够和具体的区域相结合,真实且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学生对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够富有实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新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学科领域探讨_地理论文
新高考区域地理复习学科领域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