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解读探讨论文_覃徐冰

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解读探讨论文_覃徐冰

覃徐冰(苍梧县京南镇长发小学 广西 苍梧 543100)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1-159-01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让电教媒体和“对话”扎根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运用也日益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投影、视频播放、MP3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使阅读教学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自主解读和探究的欲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何做到平等呢?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是平等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当是学生发现与创造的起点。在课堂中,教师的第一要务在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场所。其次,学生有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的权力,尤其是对文学性作品的解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学生的想法虽然幼稚,甚至是偏颇,但是这是学生独立的见解,教师恰恰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纠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也体现于此。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还原文章的时代背景,站在作者的历史高度阅读文本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成功解读文本,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应该首当其冲。因为作家要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作者所选取的自然的、生活的图景,经过思想的渗透、情感的倾注,就不再是原先的个别的生活图像的复现,而形成了有情有境、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一种典型生活空间,一种艺术境界。当教师通过语言和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让学生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学生便会产生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相似的或者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背影》一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的南京浦口车站,“当时祖母刚刚去世,父亲又失业了,家中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境十分惨淡”。只有了解了这些,学生才有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感受:分别那一刻,社会的动荡、家境的惨淡、前途的渺茫、生存的无助,这一切都如同千斤重担压在父亲的心头。就在这种处境之下,父亲事事以儿子为中心,处处为儿子做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儿子,安慰儿子。这样,学生才可以理解父亲那深刻的爱。

三、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读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2、抓住文本语言。

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我们传统的解读都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给予否定和批判,其实,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

四、机智“善待''课堂中的意外生成

我们的课堂因为有预设内的生成而逻辑有序,更因为有预设外的生成而精彩诱人。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情感、态度和认识的差异。于是,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善待生成,适时地进行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这些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入探究,把文本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讲《安塞腰鼓》一文时,有学生问,文章结尾处的“她”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她”而非“它”?这个问题是我没有预设的,但细细地引导学生思考,就不难读出作者对黄土高原的热爱,读出作者的黄土高原情结,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前面对安塞腰鼓的描绘。

论文作者:覃徐冰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  ;  ;  ;  ;  ;  ;  ;  

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解读探讨论文_覃徐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