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区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旅游区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旅游区发展的环境问题、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区论文,对策论文,环境问题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既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也有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河流湖泊,更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留下的名胜古迹。这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千万游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回笼货币,增加外汇收入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统计,1993年全国旅游创汇收入46.83亿元,比1992年增长18.1%,国内旅游回笼货币864亿人民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旅游为龙头,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解决待业人员的良性经济结构,但在旅游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与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即旅游区内及周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既破坏旅游资源,同时也影响了旅游质量和我国旅游业的声誉。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环保局组织了对几个重点旅游区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的调研,通过对这几个重点旅游区环境管理的分析,初步了解我国旅游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加强全国旅游区的环境管理有了一定认识,同时对解决旅游区环境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旅游区现存的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及服务性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宾馆、饭店、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迅速蓬勃发展起来,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日益增多,除一部分经过简单处理外,大部分废水都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垃圾基本是露天堆放,尤其在以自然景观为主,远离城市的著名风景旅游区,由于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局限,公用基础设施薄弱,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场所,使旅游区内的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堆放成为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既影响旅游区内的环境质量,又影响了旅游区内人民的生活质量。

以峨嵋山为例,据峨嵋山1993年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峨嵋山风景区水质污染除与风景区外围的工业污染有关外,与风景区内游人密集,第三产业发展有相当的关系。1979年去峨嵋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人数为28万人次,到1991年增加到150万人次,在旅游旺季的夏秋季高峰时,旅游人数可达每日3~5万人。为解决众多的旅游人口的食宿,旅游区内及其周围大小宾馆、饭店累计达279个,再加上各种类型的饮食服务业估计有近千家,据初步统计,这些服务性行业年产固体废弃物4800多吨,废水总量约60万吨,旅游旺季每天可达6000多吨。由于目前风景区内的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备,这些废弃物除很少一部分进行简单发酵沉淀处理外,96%以上均排入景区内溪流或河流中。据风景区管理处人员观察,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废水,顺山坡流下,所经之处植被全部死亡。这些生活污水废物,不仅影响了植被,而且使山下峨嵋山市生活用水的大肠杆菌超标。

生活垃圾也是旅游区内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每天垃圾总量约6.5吨,在旺季,每百米游道日产垃圾50~80公斤。公园内的垃圾基本上就地掩埋,垃圾中有一部分是塑料包装瓶、袋等,在掩埋垃圾同时又造成了二次污染。某些游客或旅游团素质较差,乱扔果皮、包装盒、塑料袋等废弃物在景区内,影响了景区内环境卫生和游客情趣。

2.旅游区周围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污染也影响旅游区的环境质量

在工农业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治理跟不上,环境保护投资不足,使旅游区周围的大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物指标严重超标,既破坏了旅游区周围的环境质量,也对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乐山大佛旅游区位于岷江、青弋江、大渡河三江汇集处,同时也是“三水”汇集地,面积5.8平方公里的游览区受到乐山市附近15个较严重的污染源的威胁,来自制革厂、造纸厂、屠宰厂等15个企业10多吨/天的3条黑水,在江中汇成了一条长长不消的黑色污染带,从大佛脚下流过,虽然乐山市政府已下决心集资几千万用以治理和改造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制革厂等,但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由于四川境内存在酸雨问题,在乐山周围酸雨检出率为70%,一般pH值小于5.6,最低值为3.1,对大佛及两边栈道上已被磨蚀石刻的古迹有一定的侵蚀作用。

我国有许多具有旅游功能的湖泊,不仅是旅游区周围服务性行业的生活废水和垃圾排放处,也是周围地区工业废弃物的藏污地,污染程度相当严重。

3.旅游区内的生态破坏

在旅游区内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改变了资源的分布,而且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在峨嵋山调查过程中,当地的管理人员反映,为了解决峨嵋山能源问题,在山上修建了若干小水电,当时没有进行项目环境影响分析,水电建成后发现水电的建设改变了水的分布,水流后背水区,降低了景区内水源涵量,使峨嵋山及山下城市形成相对缺水区。

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在景区内不合理地建设旅游设施,如道路、宾馆、饭店、索道等,对景观资源和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同时每个旅游区内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依靠旅游生活,由于管理不善,法律不严,当地居民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没有规划地辟地设点,修建旅馆饭店,不法分子乱挖滥猎野生动物,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区是一个意外的灾难。如:峨嵋山冷杉林由于金顶火灾和意外冰雹灾害,成片干枯死亡,自然景色败退。

二、造成我国旅游区目前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旅游区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管理、游人素质等诸多因素。这此因素同时影响作用在旅游区内及其周围的环境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污染治理技术落后,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工农业发展是城市经济的命脉,对旅游城市也是如此。以峨嵋山市为例,山下平坝地区的面积占全市的25%,而其工农业总收入和税收占全市的80%以上,乐山市也如此;由于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工农业生产为旅游区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但治理和搬迁这些污染企业需要大量投资,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旅游区及周围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受到限制。在以山为主的旅游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旅游区内基本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等公用基础设施,使旅游区内的生活污染难于解决。

2、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

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隶属于地方政府或与旅游区性质相关的政府部门,在业务上分别受上一级建设、林业、文化等部门的指导。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侧重点在旅游发展和景区的建设方面,有的管委会内设有环境管理处(科)或人员,但地位比较低,没有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有的根本没有环境管理机构或人员。

3、旅游业收入分配不合理,旅游区的环境保护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

旅游业的收入,分属于旅游区管理部门,旅行社、交通、餐饮服务等部门或集体,但旅行社、交通、餐饮等部门和旅游者只是竭力利用旅游资源而对于环境保护不负任何责任,在旅游资源的受益者不投入环境保护情况下,旅游区的环境治理缺乏资金,环保部门既没有财力治理旅游区的环境,也没有权力将各部门统一起来,集中资金,治理环境。

4、缺少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没有明确的旅游区环境管理职能部门使旅游区环境管理工作难于开展。

我国虽有多个资源法、环境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但只有旅游资源保护的方针原则,没有明确旅游区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没有具体的环境管理措施。对于地方环保部门,在没有法定的旅游区环境监督管理职责情况下,在旅游区的环境管理方面根本插不上手,因此亟需制定旅游区环境保护条例,作为指导全国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依据。

三、加强旅游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策

为保护旅游资源,改善旅游区及周围的环境质量,解决旅游区的环境问题,必须在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旅游区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制定经济政策,综合治理旅游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限制污染企业的发展;扩大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1、加强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

2、本着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制定旅游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旅游区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3、加强旅游区内及周围地区的环境管理。

4、大力开展宣传,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标签:;  ;  ;  

旅游区发展的环境问题、成因及对策_环境保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