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学研究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学论文,日本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及研究机构
日本的民族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期,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课程被正式纳入日本大学的正规教育体制,东京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和名古屋的南山大学率先开设了该课程,因而在日本的民族学或人类学界有“三大老铺大学”之称。随后,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日本有300余所大学在本科阶段设置了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相关课程,约70个研究生院设置了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但是,日本的大学本科并没有设置民族学或人类学的专业,该学科在本科阶段一般作为基础课,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只有在研究生院才有以民族学或人类学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因此日本的民族学或人类学人材的培养基地是大学的研究生院。①根据笔者2007年1月进行的调查统计,日本的民族学研究机构呈现多系统、多层次分布状态,独立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附属的研究机构遍及全国(参见表1)。②如表1所示,在日本的民族学研究机构中,独立的21个,约占40%;大学附属的22个,约占50%;个人的4个,约占10%。
二、跨学科的研究
笔者在本次调查中了解到,日本在该领域使用着人类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等多种名称,究其内涵和外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相异之点。对日本学术界而言,民族学或人类学是舶来文化,其主要学派如英美学派、欧洲大陆学派的各种用语都曾相继传入。二战前,受德国、奥地利的影响,日本所说的人类学(anthropology)仅指体质(或自然)人类学,而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ethnology)。二战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的新概念给人们提供了观察、研究人类的新视角,这一词语开始在日本流行并逐渐得以普及,从而出现了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诸词并用的状况。
日本各大学对民族学课程的称呼各不相同,这与各大学的学科传统密切相关。例如,南山大学深受德国、奥地利的影响,沿袭欧洲的传统名称而称为“民族学”。东京大学先是在研究生院生物系设置了人类学课程,分别为文化人类学、自然人类学和先史人类学;后又在教养学系教养学专业设置了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从1965年开始,又把研究生院的文化人类学课程从生物系中分离出来,与社会学一起设置为社会研究科的专门课程。总之,各所大学中该门课程的名称各异,有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志学、自然人类学等。但无论是作为本科的课程还是研究生院的课程,多被称为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极少被称为民族学。
表1 日本的民族学研究机构
名称性质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独立
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室大学附属
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民族学考古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成城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大学附属
国立历史民俗学博物馆独立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独立
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大学附属
早稻田大学文化人类学会 大学附属
东北大学文学部文化人类学研究室 大学附属
欧洲民族学研究会独立
祭礼祝祭研究会 独立
“开发与文化”研究部会 独立
白山人类学研究会独立
民众史研究会独立
立教大学异文化交流研究会大学附属
立教大学地理人类学研究会大学附属
北陆人类学研究会独立
中部人类学谈话会独立
近畿地区研究恳谈会 独立
东南亚社会和文化研究会 独立
京都人类学研究会独立
大阪大学人类科学研究科 大学附属
中四国人类学谈话会 独立
九州冲绳地区研究恳谈会 独立
日本文化人类学会独立
九州人类学研究会独立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大学附属
现代人类学研究会独立
金泽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南山大学人文系人类文化专业联合研究室大学附属
京都文教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 大学附属
岛根大学法文系社会文化专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 大学附属
一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共同研究室大学附属
神户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会大学附属
富山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千叶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斗鬼正一文化人类学研究室个人
共立女子大学短期大学生活科学专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大学附属
东京都立大学/首都大学东京社会人类学研究会 大学附属
东北人类学谈话会独立
北海道地区恳谈会独立
关东地区研究恳谈会 独立
明治大学社会构造研究会 大学附属
田中雅一网页个人
山本真鸟研究室 个人
吉冈政德研究室 个人
近10年来,传统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的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在学术观点、理论方法和研究重点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科内部的发展和分化十分明显,与相关诸学科之间的交叉十分活跃。对此,日本一些大学创立了与各自所设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学或人类学课程,一般在法学系设置“法学人类学”课程,在经济系设置“经济人类学”课程,在教育系设置“教育人类学”课程。例如,九州大学教育系的“教育人类学”、一桥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人类学”、大阪大学人类科学系的“文化人类学”、广岛大学综合科学系以地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文化人类学”课程都颇具特色,力图在开设的课程里体现民族学或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来,在日本的一些大学里,既有民族学或人类学的专门课程,又有与相关学科交叉的新型的民族学或人类学的相关课程,两类课程并存亦是日本大学中有关民族学或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之一。③从日本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民族学或人类学已演化出了20多个分支学科,包括艺术人类学、认识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这些分支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可谓无所不及,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丰富了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内涵,同时也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民族学或人类学的极大关注。
三、研究的新动向
1934年成立的日本民族学会(现称日本文化人类学会)是日本民族学或人类学的全国性学术研究机构,初创时仅有322名会员,如今会员已增至1500名。该学会从1937年开始与建立于1884年的日本人类学会联席开会。该学会的主要活动是出版《民族学研究》季刊和召集年会,同时鼓励九州、京都、名古屋、东京、札幌等地方的分会定期开会。该学会的地方分会以及大学附属的研究机构都有自己创办的杂志。许多大学的相关机构(如早稻田大学文化人类学会、立教大学人类学研究会)围绕日本文化人类学会积极地开展学术活动,定期召开例会,探讨人类学的各种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日本文化人类学会已分别在静冈大学 (第30届研究大会)、九州大学(第32届研究大会)、金泽大学(第36届研究大会)、北海道大学(第39届研究大会)、东京大学(第40届研究大会)、佐贺医科大学(第50届日本人类学会与日本民族学会联合大会)等分布在日本各地的多所大学里举办了50届人类学研究大会,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全日本的人类学研究热潮(参见表2)。④
日本政府对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经费,每年仅拨给大阪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经费就高达3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亿元)以上。日本社会的各种基金会和财团对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的赞助也不计其数。日本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方法多样化,国外田野研究日益广泛,选择民族学或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提供的异文化信息逐渐增多。在研究中,历史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并举,常使用户籍统计和经济统计的手段。过去,日本的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主要局限于东亚及周边民族,现在其研究触角逐渐向全世界扩展,呈现出一些新动向。
表2 日本举办的部分民族学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承办单位
时间
早稻田大学文化人类学会总会研讨会
早稻田大学2000年开始
成城大学国际研讨会 成城大学 2007年1月13日
上智大学21世纪COE课题研究基地AGLOS研讨会
上智大学 2007年1月13日
京都人类学研究会1月例会京都大学 2007年1月19日
第83届国际研究会
日本文化人类学会研究大会(已举行50届)
至2007年
《综合性地域研究的新视野》国际研讨会
早稻田大学21世纪COE项目亚洲地域文化促进研究中心国际研讨会 早稻田大学2004年10月
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人类文化研究科公开研讨会 名古屋市立大学2004年12月18日
第2届亚洲移民研究会庆应义塾大学 2007年1月13日
早稻田大学文化人类学会第8届总会、研讨会早稻田大学2007年1月13日
东京都立大学、首都大学东京社会人类学研究会 东京都立大学 2006年1月19日
现代人类学研究会
东京大学 2007年1月27日
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影视公开讨论会 2007年2月3日
1.民族学或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学或人类学必须综合研究世界各地从史前时代至今的多样化的人类社会和文化;而相关的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医学等亦都进行民族学研究,它们的研究方法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努力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引入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对话创造一种新的理论视野。
2.把民族学或人类学研究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已经难以用单一的学科来阐释,例如交通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密切相关,它不限定于特定的领域、民族或国家,研究人类生活方式的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可以承担起解答这一问题的部分责任。国家间的跨文化理解是研究者们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课题,因为“理解”是人们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背景下和谐共存的基础,也是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能够做出特别贡献的研究领域。
3.在研究生院培养青年民族学家。迄今为止日本的许多大学开设了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课程。由于日本大学的本科阶段没有设立民族学或人类学专业,所以加大力度在研究生院培养优秀的民族学研究者。
4.强调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现在已不是单纯为了自身利益而研究其他文化的时代了,因此要通过国际合作进行跨文化研究,任何跨文化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民族学研究的成果对任何相关国家都有益。⑤
注释:
①参见http://www.yahoo.co.jp/Education/Universifies/。
②参见http://www.soc.nii.ac.jp/jse/;http://www.minpaku.ac.jp/staff/org.html; http://bunjin.c.u-tokyo.ac.jp/; http://www.nanzan-u.ac.jp/JINBUN/Jinruibunka/; http://www.zinbun.kyoto-u.ac.jp/~shakti/kobe.html。
③参见金少萍:《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三题》,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5月,第18卷第3期。
④参见http://wwwsoc.nii.ac.jp/jse./educ/educ.html; http://wwwsoc.nii.ac.jp/jse/(日本文化人类学会);http://www.minpaku.ac.jp/staff/org.html(国立民族学博物馆);http://www.waseda.jp/assoc-wsca/index.html; http://www.sal.tohoku.ac.jp/anthropology/; http://anthro.zool.kyoto-u.ac.jp/lab/link02.htm。
⑤参见〔日〕丸山孝一著、张海洋译:《日本民族学与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当前形势和任务》,载《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